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犯罪是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其犯罪原因中教育背景是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农民工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使其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与其犯罪具有较强的关联。治理农民工犯罪必须多方面解决其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犯罪问题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然而较长时间以来,我国刑事立法并未对老年人犯罪制定完整的从宽处罚体系。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弥补了长期以来立法的缺失,从法律层面树立了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但仍有许多缺憾。因此,针对老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我国关于老年人犯罪刑事处罚的实施现状,分析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机制,具有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从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定量式规定构成了我国刑法与大陆法系刑法分则罪名立法模式的重大区别。犯罪定量因素的本质在于其体现了行为达到应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是基本犯既遂意义上的犯罪成立要件。犯罪定量因素不应局限于客观的犯罪数额、犯罪结果,还应当包括犯罪动机和不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目的。  相似文献   

4.
何腾 《学理论》2012,(23):116-117
我国理论界通说认为,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共同构成刑事诉讼目的体系。法院作为中立的审判机关,是刑事诉讼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也因此必定要担负起惩罚犯罪的目的,法院的中立地位和惩罚犯罪的目的,看似是相互矛盾的,实则惩罚犯罪是目的,中立裁判是手段,两者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给城市犯罪带来的明显变化在于犯罪数量的明显增加、犯罪性质的复杂化,犯罪类型和犯罪分子的构成变化。新疆独特的民族、宗教、地理、资源状况使新疆当前的犯罪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提出长期策略、中期策略和短期策略建议对城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老年社会学是介于社会学和老年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原是老年学的一个部分(老年学由老年生物学、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和老年社会学组成).老年社会学的对象是研究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包括婚姻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社会关系以及老年人的赡养、代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老年社会学研究的一般重点主要有六项:一、老年人中不同群体的寿命、性别以及他们的家庭地位的变迁;二、国家的  相似文献   

7.
以公司为主体实施的集资类犯罪的客观行为一般比较复杂,存在多人共同实施、多环节分担实施的现象,司法实践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观方面从证据上难以证明部分员工对公司的集资犯罪存在直接故意,其犯罪主观故意难以认定;二是公司员工之间的分工比较明确,个别员工实施的行为从外观来看,几乎与公司所从事的集资犯罪没有明显的关联,其共同犯罪行为也难以认定.但他们的行为却对公司的集资犯罪具有促成和加工作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理论出路在于,主观上可以引进间接故意理论来解决部分行为人的主观故意的认定,客观上采取“同心一体说”来解决其共同犯罪行为的认定.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加剧,近年来个体恐怖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但直到目前我国还没有将个体恐怖犯罪列为单独罪名,并缺乏对这一犯罪的界定,这导致该犯罪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制.以制造社会恐怖为目的,是个体恐怖犯罪的本质.其成立要件包括:犯罪主体方面,犯罪人具有相对剥夺感,并将被剥夺感归结为他人或者社会,犯罪人通过自身努力难以改变不平衡心态;犯罪动机方面,犯罪人出于不平衡心态、报复社会或者基于其他缘由而实施恐怖活动;犯罪对象方面,其侵害的对象无特定目标,针对的是整个社会,具有不加选择、滥杀无辜的特点;犯罪手段方面,具有手段的残忍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报复社会型暴力事件的发生有其自身的演进逻辑,它不同于一般的刑事案件,所以其治理方式也不能单纯依靠法律来解决.它的发生有社会、家庭、个人三个层面的原因.社会秩序的“失范”,家庭生活的失败,个人特殊的性格特征共同促成了事件的形成和发展.它的犯罪主体多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员;犯罪目的以报复社会、残害社会无辜为主;犯罪手段多采用暴力袭击.此类社会事件的治理策略应该从社会、家庭、个人三个层次着手,各层次相互配合、协同治理,才是最终遏制报复社会型暴力事件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当今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黑社会犯罪,但模仿黑社会组织拉帮结派、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已经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付黑社会的犯罪,应该把防范放在为主的地位.要通过完善经济体制,加强经济管理;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清除政治腐败;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治安控制;开展国际间的联合预防等措施预防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发生,防止其发展演变成典型的黑社会犯罪.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0,(7)
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将本属共同犯罪的行贿与受贿犯罪拆解立案,其深层原因在于突破定罪证据不足的困境。口供补强规则是"另案处理"背后的证据制度基础。基于贿赂犯罪之特殊性,在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为提升反腐败工作法律效果,应当在贿赂犯罪调查中确立形式化的口供补强规则,明确行贿、受贿双方的供述可以相互补强;另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完善行贿人在查办贿赂案件中的地位,探索"污点证人"制度设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刑法确立了单位的犯罪主体地位,但刑事诉讼实务中对单位犯罪主体的处理非常混乱,导致本该承担刑事责任的单位被免责,或是只追究单位责任人而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必须明确单位犯罪主体的确立标准,只要是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经单位决策程序决定,反应单位意志的犯罪,并为刑法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其犯罪主体就应当是单位,而不论单位是否具有法人资格.  相似文献   

13.
当前铁路货盗案件呈现出集团化、智能化、暴力化、选择性、区段性和流窜性等几个特点.本文从地理、社会、法律和铁路四个方面探究了其犯罪的成因,并提出了打击货盗犯罪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储陈城  李帅 《理论探索》2012,(3):137-140
《刑法修正案(八)》关于老年人犯罪的规定,对于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犯罪在刑罚的设置上呈现轻缓化趋势,并且禁止适用死刑,这不仅使刑法与我国的优良传统相契合,而且符合刑法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但该规定在老年人年龄的认定、起算基点和死刑禁用的例外情形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进一步完善刑法关于老年人犯罪的规定,对老年犯从宽处理的年龄认定应以结果发生时为计算基点,对老年犯禁止死刑的年龄起算点应以犯罪时为基点,取消对于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犯禁止死刑适用的例外条款。  相似文献   

15.
多项调查研究表明,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造成了巨大影响,使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多样化等趋势.这些趋势之形成除了网络环境不够完善之外,更因为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成熟、闲散的未成年人为社群所排斥和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趋势,必须进一步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网络,积极帮助未成年人形成其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6.
谭佳林 《学理论》2010,(14):124-125
大学生犯罪现象在当今社会日益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和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犯罪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从分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入手,探讨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措施,旨在预防大学生犯罪、降低大学生犯罪率,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洗钱犯罪也在不断滋生和蔓延。中国对洗钱犯罪的规定自1979年刑法典以来,经历1997年全面修订和《刑法修正案(三)》、《刑法修正案(六)》的有关补充,在立法上日趋完善。但其在司法实务界的实施却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在于司法实践对洗钱犯罪各构成要件的理解仍有待商榷。有鉴于此,应着力对"上游犯罪"的范围、"明知"的理解予以规范,对上游犯罪分子参与洗钱的行为应区别情况,具体判断是否具有可罚性,不能一概以事后行为不可罚一言概之。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首属环境,对其人格的塑造有着奠基的作用.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危机家庭"的数量愈益增多.在我国,"危机家庭"中青少年权益始终处于被漠视的地位,如何切实地保护他们的权益是社会每个人的责任.笔者拟通过百件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实证调查,探讨"危机家庭"对青少年犯罪这一严重社会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设想,以期为我国"危机家庭"中青少年权利的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陈晓晨 《团结》2006,(4):45-46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的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是:所犯罪行严重,大案要案多,社会危害性很大。青少年犯罪还经常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1.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不满14岁的儿童的恶性犯罪也屡屡出现,令人震惊。从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社会政策的目标、理念和功能表明,社会政策对于改变弱势群体面临的困境、提升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直至融入主流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的根源在于社会排斥,观念上的反映是社会公正的缺失.应以社会公正为理念支撑,以消除农民工遭遇的社会排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构建和完善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社会政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