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教学思想浅析李永春,王艳华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两千余年,形成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同时也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纵观孔子的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投身...  相似文献   

2.
刘辰 《学理论》2014,(8):47-48
韩国的儒学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儒学东播的历史进程中,韩国从官方到民间都较为全面地接受了儒家思想,并且稳定地传承下来。在当代韩国社会里,儒教组织较好地保留了儒家传统,儒学教育和研究蓬勃发展,尤其是儒家伦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儒家思想深深地根植在韩国人心中,已成为韩国民族特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儒家的变异     
《白虎通》是中国近两千年社会中,把儒家思想贯彻得最彻底的儒家经典之一。儒家思想源于六书,特别是发端于《尚书》。《尚书》里记载的周公思想是中国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发端,也是儒家思想的真正开端,对孔子的思想影响非常大。孔子把儒家思想发展为一个思想体系,而且对儒家思想有巨大贡献,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从周公开始,然后孔子、子思、孟子、荀子,都对先秦儒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儒家一直传到现在,有很多变异,最大的变异,就是从"为帝王师"的学问变成"为帝王之学"。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是"君权天授,天人合一";班固整理出了《白虎通》这本书,其内容就是儒家的行为规范,即三纲五常六纪。儒家变异后就形成了规范、教条,这与先秦儒家是不同的,孔孟思想本来的面目很多人已经不大清楚了。  相似文献   

4.
侯依汐 《学理论》2011,(32):45-46
义利之辨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各家争论的一个重要的辩题,先秦儒家也提出了自己的义利观。虽然儒家主张"见利思义",但并没有否定"利"的重要性,义对于利来说有一种正当优先性原则。在儒家看来义与利是合一的,只是利应该是正当的利,是合于义的利,儒家的义利观直到今天对我们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徐盛雷 《学理论》2009,(10):135-136
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从形成之初就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西汉文景时期,对思想统治权的争夺使得他们的斗争更加激烈化。围绕对待诸侯王的态度、汤武是否受命、黄老之学与儒学的政治地位、关于盐铁和铸钱、对待商入的态度、对待匈奴的民族关系处理等问题他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通过争论,他们表达了各自的政治立场和统治方略,展示了各自的实力。儒家学派以其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态度表达了争夺统治思想地位的愿望,为以后战胜黄老,成为汉代统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1893—1988)是本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自80年代以来,有关梁氏的学术归属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他一生多次谈及自己的思想变迁:“我常常说我一生思想转变大致可分三期,其第一期便是近代西洋这一路。从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后来折反到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是第二期。从印度出世思想卒又转归到中国儒家思想便是第三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590页)从他的自述,人们当然有理由将学思定向后的梁漱溟划归儒家。然而梁漱溟在1974年6月写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一文,却郑重地宣布自己属于佛家。…  相似文献   

7.
丧葬习俗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丧葬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村落文化的展现。以鲁西南山区村落丧葬习俗为例,对传统村落的丧葬习俗作全面的论述,探析传统丧葬礼仪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高倩 《学理论》2012,(11):151-152
孔子作为周礼的维系者有着自身的丧葬观,他主张行丧葬之礼却又强调以哀为本,他主张三年丧期却又强调心安为上。看似矛盾的主张实则耐人寻味,仔细看来孔子也只是维系礼制的凡人而已,有着礼制的束缚也有着常人的情感,丧则哀葬则敬,礼与情的交融才是其追求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9.
事业是精神性追求与社会性劳动的统一,精神性追求是其内涵和灵魂,社会性劳动是其形式和躯壳,两者不可缺一。所以,一个仅仅为了名利而从政、经商、写书的人,无论他在社会上获得了怎样的成功,都不能说他有事业。所以,一个不把自己的理想、思考、感悟体现为某种社会价值的人,无论他内心多么真诚,也不能说他有事业。  相似文献   

10.
当今学界关于儒家“超越性”的争论,因言说方式缺乏分层,故多有混淆。实际上,该话题肇始于明清之际,是耶儒双方围绕着“因性”与“超性”问题而展开的交流实践。重回明清之际,梳理阿奎那关于“超越”术语的几种用法,比较耶儒双方关于“超越性”的言说方式,可以发现儒家并非以神为中心进行自上而下的言说,而是从现实出发,对“超越性”问题进行自下而上的回溯。  相似文献   

11.
周家瑜  赵鹏 《学理论》2009,(10):61-63
黄佤丧葬仪式和祭典集傣族和汉族部分丧葬习俗于一身,同其它佤族族群相差甚远。作为黄佤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变迁中的黄佤丧葬习俗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黄佤传统文化变迁的情况,了解黄佤文化变迁的原因,对促进黄佤社会发展等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大同"思想是两千多年前儒家经典《礼记》中提出的。"聚合性"(соборность)思想是19世纪俄罗斯哲学家霍米亚科夫提出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哲学概念。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大同"和俄罗斯"聚合性"思想,旨在尊重中俄两国文化差异,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黄执刚 《学理论》2012,(12):122-123
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中国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典籍众多,追随者不计其数,也是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它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检验和洗礼,至今仍被人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管理的需要,管理者们又把儒家思想加工成管理思想,继续发挥着它既有的光芒。本文主要从"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尽善尽美","君子务本"五个方面探析儒家的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4.
孔夫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两千几百年前的老话了。看来,中国人的好客,确有悠久的历史。 然而中国现代的一个哲人又说:“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有两样称呼:一样是禽兽,一样是圣上。从没有称他朋友,说他也同我们一样的。”(《鲁迅  相似文献   

15.
论毛泽东对真理标准理论的贡献贾文炳真理标准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了两千多年一直得不到正确解决的一个老大难问题。1845年,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之后,第一次提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过程中,进一...  相似文献   

16.
张久美 《学理论》2015,(3):120-122
儒家思想体现的人生观包含十分丰富的积极因素,包含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仁爱思想,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爱国的精神与气节等。张大千是一位我国现代伟大的国画大师,他对朋友、后辈的关爱体现出儒家的仁爱思想;他对绘画艺术创作一生不知疲倦的追求体现了儒家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在抗战期间的爱国情操以及辛勤地到世界各地宣传中国文化体现了儒家爱国的精神与气节。张大千一生的人生经历与艺术创作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1)
泰国历史上有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王国——兰纳王国。兰纳的地域范围是今天泰国北部清迈、清莱、南邦、南奔、夜功颂、南、帕耀等几个府,兰纳人主要指的居住该地区的"当地人"。兰纳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与各种习俗,因受佛教的影响,兰纳人的丧葬方式主要采用火葬。兰纳人根据死亡的原因把丧葬分成了"正常死亡"(指因年老而死)的葬礼和"非正常死亡"(指因意外而死)的葬礼,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把丧葬分为王室的葬礼、僧人的葬礼、普通老百姓的葬礼。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传统"正常死亡"的兰纳普通老百姓的丧葬(今天兰纳或是上述几个府的丧葬已按现代丧葬方式进行)习俗,以了解过去兰纳人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18.
谭茗 《瞭望》1987,(26)
我国优秀的民族乐器——琵琶,从有文字记载的东汉算起,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琵琶演奏艺术,有过黄金般的时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已为人们所熟知。他在另一首赞颂  相似文献   

19.
马若瑟《儒教实义》是一本以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书,内容涉及天学、鬼神、灵魂、伦理、丧葬、祭祀等诸多方面。本文通过对"索隐派"背景知识及马若瑟在中国传教事业的大体介绍、对《儒教实义》基本内容的概括,研究作者是以何方式杂糅儒耶、传达天主教天主上帝之理的,从而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入华传教士的传教策略及其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诠释路线。  相似文献   

20.
人成于思     
在中外的神话故事中,能从灵与肉的结合上描述人类起源的,当推《圣经·创世纪》了。耶和华造出人祖亚当和夏娃的时候,他是严防他们有思想的,只是由于蛇的引诱,亚当和夏娃才偷食了伊甸园里的智慧果,于是他们就有了辨善恶、知羞耻、思考问题的能力,而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这使我想起瞿秋白先生自己题照的话:倘若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如果人没有灵魂的话,要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呢?一切智勇之士,大抵是置思想信仰于自己性命之上的,屈原甚至可以为了“情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人为万物之灵,就是由于人有思想: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感性,理性,悟性,精鹜八极,神游万仞。由思想而语言文字,而知识,而创造,因而才有了浩浩世界,朗朗乾坤。宇宙间最神速的是人的思想,最自由的也是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