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悖论的成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6,(1):72-7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环境规制作为社会性规制的主要内容日益受到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悖论意指地方政府面临发展经济和环境规制之间的目标冲突和行为困境,它不同于规制俘获理论中的规制者被俘获,是规制者在更为严重意义上的主动就范。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悖论的外在表现为:环境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增多,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竞争到底"现象,"环境保护"异化为"污染保护"。而形成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悖论的内在成因是: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的凸显,环境规制机构职能的混杂,环境问题的隐性外部性。治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悖论的机制是:优化地方政府目标转化的制度环境,完善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法律法规,多样化环境规制政策的综合实施,明晰地方环境规制机构的职能边界,强化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2.
喻怀峰 《理论导刊》2016,(8):112-116
工业现代化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2012年民事诉讼法增设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环境现状的持续恶化、环境诉讼案件的连续走低,表明司法规制总体上是失败的。"治者之法"的制度设计往往是"忽视利用者立场的理论独角戏",政府对企业的偏好极易导致其不能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司法面对强势群体表现出的软弱性也引起了公众不满。环境公益诉讼需要体现"平等的主体行动自由",社会公众需要"更好地生存",因此,将公共领域引入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具有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环境资源的公共产权属性决定了其容量的使用需要环境规制.对地方主要政府官员的政治激励约束机制是影响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绩效的主要因素.优化政府环境规制绩效的路径选择关键在于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制度安排,在于建立政府、生产企业、社会大众利益相协调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从整体上探讨"放管服"改革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放管服"改革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的相关政策文本进行质性分析发现:"放管服"改革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总体遵循"技术赋能—权力规制—制度供给"的逻辑框架,即以权力规制为中轴,包括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与强化营商主体责任两个方面;以技术赋能、制度供给为两翼,包括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增强监管执法创新、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营商法规供给、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等六个方面,共同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目标的实现。三者的关系逻辑为:通过技术赋能突破权力规制的阻力与障碍,促使政府清权、减权、放权落到实处;通过制度供给规范和约束政府的权力,奠定和巩固权力规制的基础,防止和避免规制的"内卷化";技术赋能与制度供给之间则互为重塑与保障。这一研究为地方政府开展"放管服"改革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的实践提供了参考模板。  相似文献   

5.
工业现代化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2012年民事诉讼法增设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环境现状的持续恶化、环境诉讼案件的连续走低,表明司法规制总体上是失败的。"治者之法"的制度设计往往是"忽视利用者立场的理论独角戏",政府对企业的偏好极易导致其不能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司法面对强势群体表现出的软弱性也引起了公众不满。环境公益诉讼需要体现"平等的主体行动自由",社会公众需要"更好地生存",因此,将公共领域引入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具有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环境规制不仅关涉一个国家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效,还关涉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及其激励绩效。文章在分析环境规制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及其绩效的经济学机制之基础上,从科技创新维度分析了我国现行环境规制政策之症结,认为:我国现行环境规制以"命令—控制"型为主的规制工具难以形成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激励;直接税收规制的现行政策缺乏对整个社会技术研发投入的有效激励;现行环境规制工具忽视了对环境税生态效应的有效运用。为此,应该对相应政策做出改革,以为我国环境规制体系的后续调整做足功课,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中心合作治理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失灵,产生了对多中心食品安全治理的制度需求。目前,我国建构食品安全的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应改变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构筑食品安全社会参与治理的基础,促进食品企业的自我规制,构建第三部门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独特的视角,对我国环境规制主体制度优化问题,提出了增强对环境规制者的制度约束与激励、优化规制方式与手段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民监督员对检察院所办的"三类案件"和"五种情形"有权进行监督,但这种监督从性质上看,是属于来自外部的柔性监督。这就决定了其产生的作用和社会影响是有局限的。为了保障监督的公信力,对于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模式,以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选任模式为宜,将"平民化"和"专业化"相结合。但由于实施成本较高,应拓展监督的范围,以使人民监督员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宋国涛 《学理论》2014,(8):23-24
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的"清理规范省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本质上是行政自我规制的表现,具有全面强化行政自我规制等多重积极价值。例如:全面强化行政自我规制;加快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切实完善预防腐败的机制建设。但由省级行政机关主导的行政权力改革受制于现行法律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因素,而存在多方面局限如下:"权力清理"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无法彻底实施;"权力清理"中职权依据难以得到实质规范。  相似文献   

11.
邢玉升 《学理论》2013,(7):65-66
现代企业制度的两权分立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导致了两者的利益冲突。经济学从效率角度出发对此进行规制,手段包括完全信息、内部控制、报酬激励等,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法经济学,将经济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法律制度分析,为"委托-代理"问题从经济学规制向法经济学规制的演绎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22,(1):58-66
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权力规制理论,从市场主体微观行为、政府规制的视域完善我国区域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国区域营商环境评价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营商环境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部分区域内部营商环境相对优势沿着"核心城市(城区)—核心城市(城区)所在省市—相邻省市"迅速衰减、不同类型公用设施供给的区域不平衡性呈现分化特征、司法解纷和信贷服务区域不平衡性相对显著、规制过程复杂且涉及利益相关体较多的指标在各区域呈现改革"深水区平衡"现象、全国垂直管理领域指标呈现区域间"相对平衡"。为破解我国区域营商环境的不平衡问题,应加强跨省市协同顶层设计,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区域沟通协调机制;重视以"标准化"促进"平衡化",进一步降低营商环境"行政区划壁垒";统筹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经验扩散;聚焦司法和信贷领域体制机制性创新扩散;推动各区域在部分指标领域实现"深水区平衡"现象的破解。  相似文献   

13.
规制改革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政府改革运动,但是各国政府规制改革的动因却不尽一致。美国政府规制改革的动因主要在于过度规制本身的弊端、公共舆论对过度规制的怀疑引发的政府信任危机、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和解决被规制企业内部低效率问题的要求;而中国政府规制改革的动因主要在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加入WTO的压力、国有企业发展的困境和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需要,二者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政府介入企业的深度不同、改革的技术基础不同和制度文化环境不同等差别,因此中国在借鉴美国规制改革的经验时必须谨慎地批判吸收。  相似文献   

14.
行政法视野下的自我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规制作为行政规制的替代或补充,在社会乍活中得到广泛运用,然而,自我规制在我国行政法学领域鲜有提及.行政法视角下,通过对自我规制内涵、自我规制应遵循的原则及自我规制的行政规制探析,有助于我们从行政法角度认识和规范自我舰制.  相似文献   

15.
李峣  陈庆凤 《学理论》2009,(30):153-154
检察机关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推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初衷在于公正与民主,本文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来源、功能价值以及制度完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强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独具创造性、适合现实司法改革需要的针对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产生、发展、现实运作及存在的问题均与中国各阶段的政治发展与政治改革密切相关。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和具体落实检察民主是确保人民监督员制度有效、合理运作的基本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一方面,行政公布食品安全消费警示业已成为规制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为社会群体自我防范风险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不当,这种规制手段又可能侵害到具体第三方的合法权益。透过"典型事件"寻找消费警示在食品安全法规范中的定位,分析现有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主张将消费警示法律关系类型化,并通过借鉴国外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提出公布食品安全消费警示法律控制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为消除公众对自侦案件的质疑,主动引进公众进行监督的一种内部监督方式。因为整个制度设计均由检察院自主摸索,在实践运行中形式大于实质,所以其广受质疑。应正视人民监督员制度自身存在的公信力危机,从重点加强制度立法、提高人民监督员的代表性、完善选任程序、强化监督效力等方面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19.
陈传启 《学理论》2009,(21):99-101
人民监督员制度试行以来,虽然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突出表现在所选任的人民监督员中官员化倾向过于严重,部分监督员在监督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能力、缺失监督的话语权,相当一部分监督员很少、甚至基本不参加监督活动等等。因此,在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进程中,如何科学界定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条件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黄宇宇 《学理论》2010,(27):172-173
人民监督员是强化检察机关外部监督制约机制、规范职务犯罪侦查权正确行使的重要举措。当前,关于人民监督员的问题,理论界有着较大的争议。其中,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否坚实的问题。从民主监督理论、群众路线观点、法律基础、权力制衡与主权在民理论等四个方面入手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