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网络民意表达作为社会治理的新形式,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其生长空间虚拟、表达方式便捷、时效性强、成本低廉等特点,一方面为公民提供了广阔的言论空间,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二元互动;另一方面网络民意表达也存在着网络民意参与社会治理的无序性、民意表达不平等性和"沉默螺旋"效应等问题。因此,政府要积极主动转变观念,提升民意满意度;提高公民素质建设,跨越"数字鸿沟";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及文化建设,推进网络民意的有序参与,促使网络民意表达参与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提高社会治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日趋高涨,社会个体的权利意识逐步提高,网络民意成为我国公共领域的重要力量,不仅影响着社会个体的公共境遇,而且对政府管理的权威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影响,冲击着政府的管制理念、“为民做主”理念、“官本位”理念、“围墙政治”理念;直面政府管理行为失当、政府官员行为失检、政府职能履行不力等管理弊病;检视政府公共决策的合理性、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以及主流舆论的导向性;考验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民意吸纳能力等社会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多元主体参与国家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重视民意、获取民意、政民互动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民意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媒体反映民意不足的缺陷,同时也对党领导下的多元治理提出了挑战。网络民意主要特点:参与者数量多、结构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个体自主发声、干扰因素少,相对真实;关注社会议题、提出建设性动议,具有公民参政议政的功能性;网络民意对国家治理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政务微博作为政民互动的新媒体工具,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即进入舆论,信息及时;微博互动,及时回应;交流互动,理清问题;主动披露,引导舆论。但政务微博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局限:即身份模糊,形象不清晰;形式自由,顶层设计不够规范;面对批评言论,应对处置能力较差;追赶潮流,有名而无实。正确认识与有效发挥网络民意与政务微博的作用,对于党和国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务微博在网络民意收集与处置中的作用改进体现在:明确身份,标准化运营;停止狂热,有效整合;持续发声,应对突发;及时互动,线上线下互相配合。网络民意与政务微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升路径:完善制度建设,将政务微博作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有效途径;鼓励党政干部认识网络民意,学习舆论、传播知识;完善舆情引导与管理,加强党在关键点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政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主要是指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政治安全是指国家政治体系处于结构合理、功能配合、运转协调、变化有序的良好状态。政治安全与网络舆情治理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社会转型期对于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对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有着战略性的意义,即对网络舆情导向能力和信息技术控制力的提升将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有利于促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有利于促进政治制度创新,维护政治制度安全;透过网络舆情有效解读民意有利于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党地位;规范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变迁,为了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必须实现网络舆情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向度和治理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以此促进网络舆情治理与政治安全的良性互动,进而有效推进网络时代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风险中,因全球化的冲击,经济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消解了构建政治信任的经济资源,西方民主政治诱导战略消解了构建政治信任的政治资源,西方文化渗透消解了构建政治信任的主流意识形态资源.而来自网络社会的考验主要体现为:网络民意的兴起考验政府回应民意能力,公共舆论事件的频发考验政府应对危机能力,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考验政府阳光执政能力.社会转型的挑战带来的社会风险对当代中国政治信任构建影响尤为突出,即因社会信任缺失而导致失信文化弥散,因公民意识觉醒而引发维权事件增多,因社会阶层分化而导致利益冲突加剧.作为执政党和政府,只有在清醒地认识到社会风险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依法执政、民主执政与科学执政的能力,才能在化解种种社会风险中巩固和提高公众对执政党和政府的政治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6.
网络谣言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谣言具有传播路径的隐形性、传播内容的社会性和无限复制性,传播根源的多元性等特点,涉及面广、影响力强,成为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网络谣言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认知活动,涉及到建构社会理性、保障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提升社会公信力、引导社会舆论以及构建网络主导价值观等深层次的社会管理问题.政府在治理网络谣言过程中应注意掌握谣言背后的真实民意和呼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网络谣言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求知》2012,(11):48-48
王垄、张扩振在《学术界》2012年第9期撰文指出,政府对待网络民意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网络民意能够成为规范政府行为、实现良好治理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又担心网络民意失序,不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这一矛盾心态源于网民的双重属性:它既有真实性、草根性的优势,又有非理性、偏颇性的不足。通过对网络民意困境的原因所做的理论解读和现实分析可知,为了使网络民意有序化发展.政府应当从培养理性网民、拓展民意表达渠道、强化信息公开、柔化网络民意引导等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网络民意表达是公众利用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对社会公共事件进行评价来表达愿望与诉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家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的活动。从评价论的角度看,网络民意表达具有对社会存在的认知内容,体现着众多不同的网络群体的利益和要求,是以网络为载体反映网民与带有普遍性的社会事件和基本问题之间价值关系的一种社会评价活动。网络民意表达本质上是一种民众评价活动。  相似文献   

9.
《理论参考》2009,(8):41-43
思想解放需要发展网络民意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中国。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拉平了世界,拉近了人们表达思想、传播思想、交流思想的距离,使人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方式变得多样化起来。这是一个崭新的天地,这个开阔地带不仅对于蓬勃发展的民间社会是个考验,对于党政机构更是一个从来没有面对过的考验!忽略网络,或者对网络抱有一种敌对、拒绝、排斥的态度,网络就将以同样的态度进行回击,而网络民意的背后,实际上就是民间情绪的一种表达。这样的表达是多样化的,伤害之,难免会伤害民间各种思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微博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的舆论空间和话语表达权得到进一步延伸和释放,网络舆论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及特征,即传播媒介逐渐多元化,参与主体走向"草根化",舆论焦点日显敏感化,网民行为偏向"群体极化"。这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即现代虚拟社会的管理意识的显缺失,网络舆论的法律不健全且效力低下,参与网络舆论的治理主体比较单一,缺乏独立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治理机构。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建议在于:增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网络危机公关能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信息传播秩序;加强媒体正向联动,形成舆论引导合力;注重正面舆论导向,强化主流舆论权威;研判网络舆论性质,着重引导特殊舆论。  相似文献   

11.
网络监督的兴起有现实需求、技术支持和制度政策基础。在社会转型期,面对腐败的高发和多变,以网络监督为核心生成的腐败治理意愿正是现阶段社会公众的政治需求。但是,网络监督对腐败治理具有双重效应。因此,为有效治理腐败,优化网络监督,要抑制其负面效应,强化网络监督的公共政治属性,培育网络主体理性参与精神;要激励实名举报,建立实名举报保护机制;要优化官民合作机制,建立腐败线索收集、整理和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彭幼华 《党政论坛》2014,(13):60-62
网络这一新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网络走入了千家万户,大大激发了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它也日益成为一个信息传播平台、民意表达平台和新型舆论平台,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现实社会,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虚拟社会秩序也极为重要.让网络更多释放“正能量”,无疑是一道需要求解的社会管理课题.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发展,具有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加强网络立法,用法律制度规范和约束自媒体;加强网络公德伦理教育,全面提升民众网络素养;大力发展多渠道媒介融合,多角度多方式壮大网络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把握信息传播规律,完善舆情应对的运行方式,增强自媒体治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加强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自律,严格执行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管理部门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管理的目的在于整合社会各阶层关系,使社会行为更为规范,缓和社会重大矛盾,实现社会基本公平,维护社会根本稳定,这既是政府的职能,也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在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多项政策。因此,社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新的时代命题。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下,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对政府职能转变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分析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对此提出实现的目标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公民的民主参与和政治诉求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民意监督,建立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构建疏通民意表达的多元化渠道,建设责任政府,是地方政府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考量地方政府政治公信力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治理,基本遵循了从"社会管理"到"共建共治共享"跨越的创新逻辑,但在现实中,治理"瓶颈"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治理结构没有跟上实践发展、治理主体关系没有及时法定化、治理过程不够协调、治理规范不够完善。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将在体系、机制、制度等三个方面并进,规范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体系、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的共治机制,完善民生获得的共享制度,从而开创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舆情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新  刘堂灯 《学理论》2012,(7):149-150,156
当前我国处于网络信息新时代,网络舆情是政府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和方法,对于民意的征求也应适当地采取网络投票、提问等方式。网络传播方式已成为我国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公共平台。因此,网络舆情对政府制定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伴随着很大的压力,并且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所以网络舆情状态下政府如何制定好公共政策成为考验政府能力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18.
西方发达国家互联网使用较早,网络社会发展较为成熟。这些国家在网络社会治理、网络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注重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注重治理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对网络内容的管制、注重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注重对网络主体的教育,以及积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的传播规律,潜移默化的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价值观的传播等具体做法,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我国网络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塑政府信任: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关键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利益的矛盾与冲突的社会自力救济行为,其根源在于社会公众对政府信任式微。因此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在于重塑政府信任。应从有效治理腐败,规范政府行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绩效;积极发展公民社会,增加社会资本;强化社会责任,准确定位媒体角色入手,重塑政府信任。  相似文献   

20.
文中通过揭示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和比较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的差异,由此从道德防治和法律规范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