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海威 《党政论坛》2012,(19):62-62
《人民日报》8月22日发表石严的文章《重在以实践取信于民》(以下简称《重》文),文章指出:“取悦”有讨好之意,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是通过自身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实践来取信于民。这个观点没错。但文章通篇强调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利益诉求多元化的现实,着重“取信于民”,而对“取悦于民”颇有点不以为然。对此,  相似文献   

2.
2011年2月21日出版的《北京日报》发表中央党校李君如教授的题为《从“自在执政”走向“自觉执政”》的文章。文章主要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文章指出,我们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以来的执政实践,可以说是波澜壮阔,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执政党的执政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是认识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夯实执政基础、改进执政方式、发挥执政优势的指导思想;同时执政党的执政实践活动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以检验与发展的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4.
汪天文 《理论探讨》2007,(2):120-122
中国共产党执政57年来,其执政理念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三个代表”,走过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当前,由于时代和实践环境的变化,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而紧迫。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全面总结执政经验、专门论述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将深刻影响未来执政能力建设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对我们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新世纪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合法性的时代诉求。以合法性的视角看待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有必要对执政方式与执政合法性关系进行分析,以及对传统执政方式合法性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党在新时期执政方式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与我党执政理念的整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永忠 《理论探讨》2004,1(2):105-107
执政理念是一个执政党指导执政实践最核心、最基本的观点、思想的综合,执政理念是执政党的灵魂。我党在5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其执政理念从发轫到经历曲折,再到正本清源,最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执政理念的整合,但这也意味着我党今后的执政实践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内外约束。  相似文献   

7.
廉洁从政对党的执政资源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廉洁执政生成了社会公信力这一核心资源,并为执政党输送着新的执政资源,带动着其他执政资源的产生和发展。新时期、新阶段,党的执政资源开发对廉洁从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党的廉洁执政能力,以执政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着眼执政资源开发强化廉洁从政,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壮大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实践中党的执政建设紧密相连。《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确立了在宪法序言中以历史叙事论证党执政合法性的模式;七五和七八宪法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出现了党代替一切的简单化宪法规定;现行八二宪法通过五次修改不断总结改革开放建设的实践,在充实和完善党的领导的相关宪法内容的基础上,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党的领导直接入宪具有确认党的领导权威和保障党的领导实现的宪法规范意义,而党的领导必须通过党自身建设法治化和党依宪、依法治理国家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执政理念和执政规律是执政理论体系中两个不同的概念,执政理念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具有时代性变动性的特点,是执政党执政实践的主观理论依据,执政理念的表达多采用肯定性命题和价值性判断形式,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评判执政理念的尺度;执政规律属于实践规律的范畴,具有恒定性稳定性的特点,是执政党执政活动的客观实践法则,执政规律的表述多采用对偶的辩证形式,客观性与辩证性的统一是评判执政规律的尺度.  相似文献   

10.
2011年6月20日出版的《北京日报》刊发梅宁华的题为《中国政党制度的特征及优势》的文章。文章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一方面重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与执政阶段性目标的发展变化,执政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总体上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文化。这一执政文化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基本理念,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为根本方式,在执政实践过程中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道德是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道德基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执政道德,为实现党的具体执政行为与人民根本利益之间夹角最小化提供了道德驱动力,加强执政道德建设对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实现该夹角最小化具有基础性意义。党的执政道德既要从"八荣八耻"中汲取营养,同时又超越"八荣八耻",这是党得以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最前沿,引领全社会实践"八荣八耻",并由此更好地实现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居继清  周青鹏 《理论探讨》2005,1(5):135-137
任何一个执政党的执政实践活动都是在执政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任何一个执政党要长期执好政,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执政观。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观主要包含发展观、群众观、法制观、政绩观、权力观、廉政观和学习观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执政规律、执政制度和执政效率为要素构建科学执政系统,目的在于从哲学系统范畴意境下,研究科学执政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深入研究科学执政寻求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执政形象本质上体现民众对执政党的综合认知与价值判断,是一种群体性主观评判。对致力于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特殊的政治地位、组织属性及其功能决定了执政形象构建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逻辑:"执政形象"是后发现代化国家政党政治实践的新命题;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构成基础源于政治使命与政党功能;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依然对执政形象具有内生性需求;中国共产党要立足新时代,正视执政党建设的内在规律和现实问题,科学构建提升执政形象的路径,为党的长期执政创造坚实基础与条件。  相似文献   

16.
李英田在《社会科学报》2004年12月30日刊载文章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澄清以下认识上的误区:(一)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执政似乎成了目的和目标,其实不尽然。执政党在获取执政地位之后,其一切执政活动,都是为实现其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其根本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目标提出来,是四中全会《决定》的重要创新和贡献。在新时期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它的民主、法治和科学和内涵,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这三大执政理念,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我们要按照这一方向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把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总结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体会为执政的三大法宝,认为这是执政规律的集中体现.第一部分谈到苏共在列宁时期初步探索了执政规律,苏联得以兴盛,后来在斯大林时期背离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规律,遭致丧权亡党.第二部分谈到我们党从民主革命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经过曲折探索已初步掌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规律,1949年在全国执政后因受"左"的路线干扰走了弯路.第三部分谈到三大法宝的关系,指出科学是关键,民主是基础,法治是规则,科学是民主和法治的向导,民主是科学和法治的源泉,法治是科学和民主的保证.当今特别要大力加强民主执政.  相似文献   

19.
执政风险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不容回避的问题。文章在定位执政风险内涵的基础上,从世情、国情、党情三个方面归纳和整理当前党执政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并从理论、实践和党自身的优化三个角度探索防范与应对执政风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半月谈》2004年第14期刊登李忠杰的文章认为,“执政能力”四个字中,关键是“执政”。它的所有“能力”,或者说,它与其他能力的不同之处,都是围绕着执政展开的。而执政本身,包含着丰富和复杂的内容。所以,执政能力如果展开来说,应该包括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科学分析形势和任务,制定执政的纲领、路线的能力;掌握国家政权、保持执政党合法性和执政地位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