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作用机理、特征、关键控制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对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表现为知识溢出和集体学习机制、全方位创新资源、创新支持系统、产业生命周期差异化服务、创新成果更加迅速扩散。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有高度集聚性、高度技术性、高度互动性、互惠共生性、协同大于竞争等特征。集群式创新是从产业集群转变到创新集群过程中必须出现的一种合作式创新形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控制点在于核心技术路线、国际顶尖科技创新人才、供给和需求政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服务业发展创新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含量比较低以及企业之间协调性较差等问题,产业的聚集可以不断提升集群内部企业的知识生产、转移以及利用能力,利用产业的集群优势可以迅速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创新能力。选择适合区域优势发展的集群模式、建立健全集群内企业间协调机制、重视人才培养和提升员工素质、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政府提供适应现代服务业创新的政策是利用集群发展模式提升我国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运用演化经济学原理,以西安电子城电连接器产业集群企业制度创新的轨迹为样本,分析研究经济转型国家和地区微观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与演化路径,发现近亲繁殖与远缘杂交企业的生命周期差异及选择、再选择在集群企业制度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集群企业制度创新分又再分又的机理--企业组织在新的形势下由集聚走向集群,从无序走向新的有序;集群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嵌入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从而实现整个集群的升级应该是不用置疑的.而国有控股公司的发展.很可能循着超循环理论和超循环机理,向组织形式的综合性和超级复杂系统演化.  相似文献   

4.
企业家对内生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产生"柠檬市场"、同质竞争、企业或企业家群体外迁等发展风险。基于企业家资源的视角,规避内生型产业集群发展风险,需要适当控制群内企业家的效仿性,克服"搭便车"观念,提升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度;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企业家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企业本地化集群发展的创新网络,积极应对群内企业或企业家的"抱团外迁",提升群内企业的根植性。  相似文献   

5.
依托集群网络提升县域产业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娟 《理论探索》2006,(3):93-95
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县域产业持续升级的重要瓶颈。立足县域企业小而弱的现状构建集群创新网络,是提升县域产业创新能力的科学选择。今后,应通过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完善企业间的创新协作网络和技术扩散机制,优化政府的配套服务,健全公共服务机构等途径,强化县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陈柳钦 《学理论》2008,(10):12-17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位置、发展速度和信息交流,促进集群内经济主体的合作;从契约角度来看,可以有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契约缺口问题;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由萌芽阶段向初级阶段发展,并保证产业群由初级阶段进化到高级阶段;有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知识的转移、流动和创造;有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集体学习;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地的建立;有助于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效率;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更加迅速;激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人才创新;等等。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刚性及其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然而,构筑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某些特质,同时也是削弱其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并最终导致其生成竞争优势刚性乃至走向衰退的根本原因。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中,竞争优势刚性主要表现为地方产业政策效应递减刚性、资产专用性刚性、产业价值链趋同刚性、技术创新刚性和产业发展网络结构刚性。要超越这些刚性,必须继续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积极扶持本地民营企业的成长,进一步密切产学研联系,不断促进企业学习与知识创新,培育和发展集群经济,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与企业支撑体系和促进集群内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组织因素约束着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不同组织安排、组织结构的企业,其创新绩效不同。由于组织设计的缺陷、组织偏好以及对组织认识存在偏差,中国企业偏好独立技术开发,忽视网络组织、特别是忽视技术联盟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文章剖析了企业创新中的三种组织安排,以及中国企业创新中的组织缺陷,提出了以技术联盟作为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首选组织类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考察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历程,产业集群对小城镇建设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是小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提升了小城镇整体的发展水平;推动了小城镇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等等。今后,我国小城镇发展产业集群,要注意: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小城镇功能建设应从重视“基础设施功能”向重视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建设转变;提高小城镇产业集群的技术含量;增加小城镇产业发展种类,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提高集群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强产业集群小城镇的环境保护;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与浙江、江苏和广东等地日趋成熟的轻型加工业集群相比,东北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然而,东北装备制造业集群有其鲜明的特点,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照搬国内外的做法将难以奏效.为此,选择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理清了产业集群萌芽、发展和成熟的演进过程,利用核心企业的技术外溢是该产业集群的原动力,市场化进程拉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竞争压力迫使核心企业逐步转向高端产品,进而拉动整个产业集群技术水平的提升,核心企业和周边企业间竞争互动形成的"拉-推作用"推动着集群的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制度变迁对装备制造业集群演进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聚集为发展东北装备制造业集群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而产业集群的后续发展还需要社会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文化创新是文化的内在本性,在当今时代,文化的这种创造性和创新性品质尤为凸显。文化创新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其中理论创新具有先导的意义,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根本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科学文化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道德创新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反对“全盘西化”和民族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2.
文绪 《行政论坛》2007,(4):89-90
在技术创新背景下,制度创新应与技术创新相适应,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前提条件,形成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的局面。制度创新必须有整体性、开放性和市场观念。同时,技术创新也将为制度创新提供支持,使制度创新向前推进,进而形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相促进和互相作用的良好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始终贯穿于人类文明的进程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 ,不能离开创新。创新主要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不断向前发展 ;科技创新是人类更加全面地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 ,使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提高 ;制度创新就是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不断推进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领导创新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领导创新事关领导主体自身的得失成败,更事关领导客体的切身利益和现实命运,对于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所在组织和领域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更好地赢得未来成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Why does the public sector innovate, how should the public sector innovate, and, even more basically, should the public sector innovate? These are some of the questions that these contributions explore and to which they provide some salutary answers. Martin Stewart‐Weeks, an independent consultant working at the intersection of governmen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draws some lessons from his direct experience and advisory work about how the public sector catches the innovation ‘bug’ and turns it into in‐ spired action. From infection to inspiration to implementation, the public sector needs to lower its defences and put itself ‘in harm's way’ to engage with innovators and new ideas. Tim Kastelle, one of Australia's leading innovation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sets out some practical ways that the public sector can extend and entrench its innovation practice. These include managing innovation as a process, shifting the risk equation, and experimenting.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在20世纪领导了世界创新,从而也领导了世界经济.美国之所以能够领导世界创新,源于其高效运行的国家创新体系.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主要由企业、大学、联邦科研机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各级政府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等构成的高度成熟的“官产学研”互动网络,它具有有效配置创新资源的市场、高度完善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保驾护航的政府等特征.美国国家创新体系之所以能够高效运行,是因为美国有着超前的国家创新战略.借鉴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战略,有助于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我国到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s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policy in Australia, pivoting around the  Venturous Australia  report released in September 2008 as part of the Review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NIS). This came at a time of optimism that the arts sector would be included in Australia's federal innovation policy. However, despite the report's broad vision for innovation and specific commentary on the arts, the more ambitious hopes of arts sector advocates remained unfulfilled.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ntwining discourses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which emerged globally and in Australia prior to the RNIS, before analysing  Venturous Australia  in terms of the arts and the ongoing science-and-technology bias to innovation policy. It ends by considering why sector-led policy research and lobbying has to date proved unsuccessful and then suggests what public policy development is now needed.  相似文献   

18.
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 ,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从本质上讲 ,它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创新的方法虽然呈现出多样化 ,但也有共同的规律可以把握 ,如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扬弃的方法、系统整合的方法、内外统一的方法。创新是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 ,要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 ,必须营造必要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创新资源的角度分析了我国52个国家高新区研发经费投入和人员素质水平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2005-2007年三年的面板数据,我们发现,研发经费投入对高新区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正效应,而人员素质水平对其具有负向影响;同时研发经费投入和人员素质水平会交互影响技术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20.
Policy innovation i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for the public sector.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its magnitude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ummit.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Summit represented an elaborate process of search and engagement that sanctioned an outcome that was, in most respects, largely pre‐determined. Its outreach and deliberations served the political purpose of mobilising industry and media attention and communicating the government's commitment. But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it exercised any substantive influence on policy development. The obstacles confounding any other outcome are considerable. Strategic thinking is inhibited by various organisational factors including lock‐in to a present successful strategy, the constraints on policy choices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veto points and the need to maintain medium term fiscal and policy discipline across a wide range of agencies and claimants. The article explores ways these inhibitions might be over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