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展实体经济是实现强国富民的根基,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脊梁"。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在制造业,核心是要坚持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引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进步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制造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而坚持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前提是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切实增强制造业持续创新的人力资本,进而就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要素向生产性活动配置的即以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的社会报酬结构,让做制造业的人有钱赚、有前途,提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及人力资本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怎样建构我国的技术创新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九龙 《理论导刊》2003,(11):17-19
建构我国的技术创新系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进国外技术,进行吸收消化,实现二次创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完善经济体制的改革;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国家和企业应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国家、企业、高校、科技机构应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系统;转化教育模式,调整教育结构,为技术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3.
政治秩序的理论基础:涵义、要素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秩序是指各政治实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规范化过程及其所呈现的状态.政治实体是政治秩序的能动性要素,政治规则是政治秩序的生长性要素,政治控制是政治秩序的实现性要素.政治秩序具有政治性、有限性、关联性和建构性等四项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19,(3):12-17
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相互协同协力、共同解决社会问题的建构过程,从政府独治、督治,经过协商、参与、协同的探索,逐渐走向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模式。社会治理主体结构的模式转换,意味着社会独立性、主体性的逐渐到位。如果说,在协商、参与、协同模式中政府角色仍然处于主导地位,那么,在合作模式中政府与社会将归于主体地位平等,这需要在实体范畴实现"倒置",即政府在理念中更新换位,在姿态上放下身段,在行为中创新服务介入,从而实现党的以人为本的政治宗旨。  相似文献   

5.
农地规模经营在土地流转、生产经营和利益分配环节越来越呈现出不同主体间的不信任,这降低了农地规模经营的效益。原因在于农民的信任逻辑仍是传统信任机制,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依托的现代信任机制并不健全:一方面建构现代信任机制的主体性要素——制度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现代信任机制建构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人情"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忽视。此外,作为衔接以上两种信任机制的"中介"——村组织也存在权威弱化的问题,使得村庄无法建构顺畅的"农民-村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任机制,进而使得农地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生折损。因此,从融合各方利益、强化社区认同、完善体制机制三个维度提高农地规模效益应是较好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要坚定"自由人联合体"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以世界历史的宽广眼光,兼顾、包容文化的多样性,超越民族国家的地域局限。一则要通过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纽带:"共同价值",以增进共识,促进沟通,弥合分歧;二则要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思维方式:"人类主体",以促成人类社会风险与责任的主体担当;三则致力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总体目标: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7.
规范文本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免责制度的骨架已初步形成。从公务员免责行政实践来看,初成的公务员免责制度的正当性与合法律性均饱受质疑,一方面,制度规范并不契合行政法的基本价值、原则;另一方面,制度建构与实施缺乏上位法依据或与上位法相抵触问题。根据公法的"权责结构"理论得出,公务员免责制度框架必须平衡公务员免责权利与违法或不当行为担责间的关系,从公务员免责的主体、行为与责任结构入手,科学设定公务员免责的申请主体、审查主体、免责程序与免责事由等制度要素。  相似文献   

8.
选举民主的合法性功能问题一直是西方政治学争论的焦点。对选举民主的结构要素及其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分析揭示出,选举民主为政治合法性的建构提供了"多数者同意"、"竞争性选举"和"择优性授权"三方面的合理依据,因而选举民主可以增强政治合法性;然而,选举民主在政治合法性的建构上存在"同意困境"、"规则困境"和"绩效困境",因而选举民主的合法性建构功能是有限的。辩证地看待选举民主的合法性建构功能有助于理解民主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合法性建构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廖红伟  徐杰 《理论探讨》2019,(4):103-108
2014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呈持续低迷状态,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暴露,主要表现为供需结构不匹配,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产业结构未能根据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2015年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旨在从供给端入手解决转型时期的供需结构失衡问题。产业结构转型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供给侧改革有助于化解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面临的多重困境。东北地区需要从要素配置、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等四个层面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通过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强化技术创新与成果落地、坚持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多元微观主体协调发展等具体路径完成产业结构转型,重塑供需结构平衡,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生成过程中,以血缘家庭为出发点,在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以性善为逻辑起点,生发出血缘、情感、入世三个重要的内容结构要素。家族的血缘情感是一切道德情感的源泉,从"亲亲"向"亲人"推演,推己及人,于是在传统文化精神生成的有机结构中,突出了血缘本位和家族本位。在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模式中,以儒家的入世为主流建构起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道家的道心和佛家的佛性为补充,构建起人生的退出机制,从而使得传统文化精神的主体结构各要素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并实现了文化精神上的自我生成和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合法化具有双重目的:合法地位和合法性.相对于合法化的程序意义与政策的合法地位,政策实体的合法性更具终极意义.鉴于合法化的体制内和体制外主体各自的局限性,作为政策实体合法性依据的科学、民主、法治等价值标准不能依赖任一主体的单方面努力.只有通过两种主体在现有理性能力的基础上展开博弈,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和实现政策实体的合法性,逐步化解"合法化困境",从而为"开启政策执行之门"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21,(1):105-112
包容性协商概念是从中西学术争论和中国实践困境中提出,并在已有五种理论源流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建构的。作为现代治理新理念的包容性协商扬弃了包容性民主和协商系统论,是在治理中由多元主体尤其是公众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平等表达方式参与协商以解决利益关联性问题的过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协商的主体、场所、实体、传播、决策、执行等要素和过程都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在社区协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的群众性表达方式和参与性治理方式。基于对全国第一批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天长市"11355"社区协商共治机制的剖析发现,无论是"1+N+X"的协商组织架构,还是"五步五单"的协商议事流程等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而从国际上最新概括的协商系统六要素出发识别,其社区协商具有整体的包容性。包容性协商既是对西方相关民主模式的超越,也是对中国协商系统经验模式的概括;既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中国一些地方的城乡社区会产生协商共治和有效治理的局面,也将成为我国城乡社区有效治理的模式和趋势。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中国的乡村治理是在乡村社会结构失衡状态下所进行的治理,行政生态的影响较为显著。乡村社会在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沟通网络、符号系统和政治构架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衡,这种失衡以价值观念的异质性、社会管理结构的重叠性和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形式主义为典型特征。乡村特征与乡村治理息息相关,乡村社会结构演进是乡村社会各种力量互动的结果,各行为主体的力量博弈是乡村治理的关键。乡村治理的优化,需要整合多元价值观以加强乡村各行为主体的"共同意识",需要发展村域经济和理顺乡村关系以优化乡村社会管理结构,需要大力培育以利益为纽带的乡村人为团体。  相似文献   

14.
社会管理创新倡导社会管理理念导入服务性、管理主体推进多元化、管理手段强调多样化、管理过程实现程序化。其对行政法学基本理论革新提出了相应要求:在行政法学理论基础的讨论中,当回归公权力管理和服务并举且以服务为依归的规范主义预设;在行政主体理论中,当引入社会行政主体取代授权行政主体,并与职权行政主体共同组成行政主体;在行政行为理论中,顺应司法实践以及我们的表达习惯,还原行政行为包括行政权力运作的一切活动的最初定位;同时,改变"重实体、轻程序"传统理念,从宏观的法治理念层面、中观的法律原则层面和微观的制度规则层面全力推进程序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勇 《行政论坛》2007,(3):41-45
为使我国政府问责制建构和运行取得良好功效,就须立足我国政府管理、过程,对问责制功效之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这些影响因素大体可归为实体因素和制度因素两类,前者包括问责主体和问责客体;后者包括作为正式约束之问责制度和作为非正式约束之问责文化.  相似文献   

16.
项勇  任宏 《理论探讨》2012,(4):95-98
在对市场主体和市场创新系统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创新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系统动力学角度阐述了创新系统的构成.然后利用系统循环机制原理,站在市场创新主体角度对创新系统进行有效性分析,建立创新系统的循环基本模型,并从人才循环、知识系统循环、资金循环三个方面探讨了创新系统的反馈机制,认为人力、资金、知识三个动力要素的可持续性是主体创新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主体的技术创新最主要在于系统化和三个动力要素所结合形成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导致政府间缺乏理解、信任、对话、互动。多元行政主体受制于科层制窠臼而难以建构合作机制,行政层级的位势差导致了中央及部委、地方政府及地方部门之间信任度较低。总体性治理尊重行政主体的个体独立性,破除信任危机和营造诚信原则方法,建构起多元县市、省市及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部门之间平等信任的伙伴关系;对府际关系的历史发展趋向予以引导,在共同的语境下将共识转换成多元主体皆可接受的符号,建构符合发展规律的自生自发秩序;立基于公义建构宪政秩序和法律规则,主动协调多元政府和社团间关系,破除行政层级的束缚,全方位实现政府层面的跨界相互依赖和社团层面的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18.
洪志雄 《理论导刊》2020,(7):74-80,125
知识是实现主体性构建的关键要素,也是话语和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现代社会改变了知识的生产方式、知识产品的流通方式以及知识生产主体的生活方式。而承载着知识属性的意识形态也承受着市场的选择权、话语权以及群众的生产权、接受权和批判权等多方面的压力。由此,面对"自由的主体"的选择理性和自主建构,如何完善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以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在"知识市场"中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政课"灌-启"式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灌-启"式教学模式,是依据思政课的特点和教学目的,融灌输原则和启发原则为一体的教学活动的范式、程式或"套路".它体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性、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一致性、"知"和"行"的统一性.建构"灌-启"式教育模武的关键在于"贯彻两个原则"、"抓住两个要素"、"优化三个课堂"和"营造一个环境".  相似文献   

20.
协合型政策议程作为体制内行为者通过"体制内协商"方式,持续吸纳公众利益诉求进而推动议题纳入政策过程的议程创建新类型,既是体制内外行为主体互相"借力"的过程,又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议程建构模式.立足话语理论确立的核心原则,协合型政策议程建构理应基于集体的反思理性和蕴涵着伙伴相依关系,但在多元行动者话语互动过程中,并非所有的行动者均具有同等的影响能力,而是存在着话语暴政.鉴于此,需要通过不断完善体制内外行为主体的对话结构、发挥体制外行为主体在议程建构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不断增强弱势群体的博弈能力等多元途径,来搭建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平台.最大限度地避免议程建构过程中的话语操纵和垄断,最终实现我国协合型政策议程建构过程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