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党内选举监督制度建设,通过党内选举监督制度确保党内民主政治生活的规范化。在新时代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党内选举监督制度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党内选举监督制度系统性、完备性、统一性不足,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协调和衔接力度不够,这些都直接制约了党内选举监督工作的效能。破解党内选举监督制度建设难题,必须立足于党内选举民主实践,深刻把握党内选举监督工作规律:改革和完善现有不合理的党内选举监督制度,构建符合党内选举需要的监督法规体系;强化党内选举监督法规的备案审查制度,建立党内选举监督法规的备案审查与国家法律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实现党内选举监督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协调和转化;充分利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契机,将党内选举纳入国家监察,通过制度强化选举监督效能,预防和遏制党内选举腐败。  相似文献   

2.
党内巡视制度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我国巡视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巡视监督经验:巡视主体的独立性、巡视监督的权威性、巡视运行的规范性,成为党内巡视制度可借鉴的历史资源。国家结构的单一性传统、监督结构的相似性形式和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基础为批判地借鉴古代巡视制度提供了条件。党内巡视制度在汲取历史资源和养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了全面巡视和重点聚焦相统一的巡视布局,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相统一的监督模式,政治巡视与业务监督相统一的巡察内容,同体监督和异体监督相统一的监督机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统一的巡视过程,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党内巡视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党内纪律的检查与监督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在"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题下启动的监察体系改革,其内在逻辑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对监察部门自身的监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国家监察体制的推进对于完善监督,实现监督体系现代化、推动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快与国际反腐机构的合作有积极作用.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改革必将使国家监察工作得到进一步优化,走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郑瑞同 《求知》2020,(4):51-52
派驻监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机制,是党内监督的制度性安排,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实现新时代派驻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唱好"一二三四"歌。  相似文献   

5.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在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党内监督和国家监督相统一、执纪监督和执法监察相统一的背景下,纪检监察机关对内部机构设置进行了探索。应当按照集中决策、一体运行、职能分设、权力制约的原则,同时借鉴域外监察机构独立化、专业化、全面化的成功经验,从强化审查调查机构、扩充预防腐败机构、重视宣传教育机构、完善支援保障机构、构建内部协同制约机制等方面改进纪检监察内部机构设置。  相似文献   

6.
派驻监督是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重要形式。新中国成立70年来,派驻监督在探索中初步构建,在完善中逐步成型,在改革中不断深化,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提供了重要保障,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新时代派驻监督改革,必须对70年来派驻监督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在历史经验和实践积累的基础上,以构建"常驻不走的巡视组"为目标,进一步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党内监督,既是监督范围概念,又是监督主体概念。党内监督蕴涵了党的监督。党内监督,无论是作为监督范围概念,还是作为监督主体概念,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都居于核心地位。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核心是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包括健全党内监督组织体系和健全党内监督职能体系。健全党内监督组织体系,重点是健全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各负其责、基层具体落实的党内监督纵向组织体系;健全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部门职能责任的党内监督横向组织体系;健全同级党委、上级纪委对地方各级纪委和基层纪委工作的双重领导体制。健全党内监督职能体系,重点是健全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部门职能监督、基层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职能分工体系;健全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同级之间的相互监督等不同类型的监督共同发挥作用的党内监督职能协调体系;健全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日常管理监督为主要形式、巡视巡察监督为重要补充的党内监督职能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8.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创建监察委员会,改革国家权力结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了我国监察组织、制度、体系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体现了新时代制度改革的政治逻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历史继承、坚持创新发展。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形成纪检监察合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统领协同监察体系,完善法律规章制度、促进体制高效运行,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优化外部监督体系,实现国家监察体制的不断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监督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监督的本质是管理和控制。政治监督和法律监督就是对国家权力的管理和控制。监督作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监督作为一种控权机制,具有制度性、调控性、质疑性、上位性、外在性、独立性、权威性、从属性和有限性等八大属性和本质特征。监督与监察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监督中包含着监察,监察为监督的一种具体和特定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推动党内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方面。党内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对于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夺取反腐败斗争新胜利、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具有重大意义。党内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蕴含着深刻的生成逻辑,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权力监督贯通思想的本质规定,是中国共产党权力监督实践的历史经验总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要从坚持党对贯通协调的领导、明确贯通协调的内容清单、探索贯通协调的多元载体、建立健全贯通协调的制度等方面推动党内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  相似文献   

11.
《廉政文化研究》2021,(2):29-38
权力监督是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核心议题,其质量和成效直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核心要义在于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实现监督体系整体效能由量到质的提升,为公正用权、为民用权、严以用权、廉洁用权奠定法治监督基石。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涉及各级各类监督主体、监督形式和监督制度的力量整合和统筹协调,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依法有序推进的系统工程。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强化纪委监委专责监督;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机制,提升监督体系整体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2.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体现着四重逻辑:对权力监督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是其理论逻辑;对当前现实问题和时代需要的回应是其现实逻辑;对监督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其历史逻辑;完善监察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其价值逻辑。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的形成是国家监察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实现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反腐败的转变,构建了权威高效、监察全覆盖的国家监督体系,走出了一条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中国特色监察道路。  相似文献   

13.
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共同构筑起反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制度目标。在整体主义视角下,监察权的规范表达既要体现党在反腐败领域的领导地位,又要借助国家权力体系阐释监察权的功能定位。监察权具有政治权威性和法律权威性,在连通党纪国法中发挥着党内监督与国家监督一体化的调整功能、权力监督制约的规范功能、扭转政治生态的保障功能以及净化公权力行使环境的惩戒功能。在新的历史起点持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应坚持以党领导下的国家监察改革目标为逻辑起点,不断优化监察权运行的体制机制,提升监察权运行的法治化水平,健全监察权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融合,推动监察权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拓展。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0,(1)
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新形势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创新,是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形势任务下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开展监督执纪问责、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路径。但当前高校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仍然存在概念理解不清、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纪律审查把握不准等问题。本文从提高政治能力和政策把握能力、强化两个责任、加强制度建设和纪检监察自身建设等方面入手,对高校把握运用"四种形态"的路径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5.
列宁依据党和苏维埃的监察工作经验,创立了党内监察思想。核心内容是构建科学的党内监察体系,重要任务是对党政最高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干部的监察,改革方针是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相结合,其最重要的理论特征是权力制约。列宁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权力制约权力、以人民监督制约权力、以宪政制约权力的新模式。研究这个新模式有助于深入了解列宁有关党内民主理论的精华,有助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党内监督主要是指党为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能规范化运行,依照党纪党法及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在党员之间、党组织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通过评价、揭露、纠偏等方式开展的民主的监察和督促活动。在开展党内监督的过程中,把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作为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和基本遵循。新时代加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之策,要遵循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路径选择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法规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队伍和构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的现实路径,形成和巩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思想保障、政治保障、人才队伍保障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社会对国家和执政党等权力主体行使权力过程的一种制约方式。社会监督,这是一种异体监督,它与权力体系内的监督相比,具有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社会监督的主体是人民,这就决定了社会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监督。在当代社会,社会监督的突出形式之一,是新闻媒体对党政权力机关的监督,即舆论监督。当前的一个尖锐问题,就是要正确对待互联网的性质和作用。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对于共产党来说,人民的监督高于党内监督,所以,不能以任何借口用党内监督代替社会监督即人民监督。  相似文献   

19.
邹宏秋 《理论探讨》2004,2(4):107-109
健全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是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发展党内民主、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建设的关键。党内监督系统包括体制、制度、形式和程序等结构要素,该结构具有稳定性、层次性、相对性和可变性等特征。党内监督系统具有导向保证、预防保护和强制制约功能。建立党内监督系统的良性运行机制,不仅要健全完善党内监督系统的结构,而且应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系统的各种功能。  相似文献   

20.
党内监督就是依照党章和国家法律法规,通过检查、评价、揭露、举报和处理等方式对党员干部的道德水平、党员权利的保障落实、党规党纪的执行情况、领导干部运用权力等情况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其核心是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目前,党内监督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因此要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考核方式上入手,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从监督机构改革、智能化防腐等方面入手,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党外监督的作用。纪检监察部门要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的合力,加大对重要领域、部门和岗位的监督,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