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文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由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三个要素构成。我国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与此相适应,我国的政治文化也处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型之中。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政治思想经历了从革命性到建设性再到理性化的转变,政治心理逐渐成熟,政治价值取向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2.
日本、韩国的传统文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台湾的文化本身就是儒家文化,在民主转型过程中它们都面临政治文化的价值重构问题.它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激发了普通民众的民主政治诉求,推动了政治精英通过自上而下的途径建立自由民主制度的历史进程,并在政治现实中艰难地实践这一民主理想.  相似文献   

3.
民生政治参与与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固然面临诸多难题,但是从深层次讲,政治文化转型滞后是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在当下中国,政治参与是促进政治文化转型的更有效路径。因此,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于积极推动政治参与。现代社会,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满足和维护,又直接影响着执政党政治合法性的提升和政治体制的优化。因此,以民生为直接指向的政治参与模式具有充足的动力源泉。对于政治体制改革而言,民生政治参与的作用是显见的。"政治参与的有效方式→民生政治参与→政治文化转型→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的逻辑关联和发展路径启示人们:树立民生执政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导作用、以制度化的方式来积极拓展参与的渠道和空间、促进民生政治参与的技术提升,是当前以民生政治参与模式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的有效突破口的理性设计。  相似文献   

4.
民主政治的成功运转需要民主制度和民主文化两大条件。从民主文化的角度看,民主政治是与一定的政治思维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思维经历了四个方面的转型:从斗争性向和谐性转型;依附性向自主性转型;激进性向渐进性转型;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型。我国政治思维上述四个方面的转型对于中国的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它有利于公民理性精神和参与精神的提升,有助于社会成员合作与妥协意识的形成;有利于社会成员现实主义视角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民主转型下的抗争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争政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既是社会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政治学的发展概念。抗争政治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发展,它既发展了社会理论,也创新了政治发展理论尤其是民主转型理论。从政治发展的角度对抗争政治进行分析,并把其放入民主转型理论的范式转换中来思考抗争政治的含义、特点和过程,有利于深入地研究和解读民主转型下的抗争政治的相关问题,应该说,抗争政治提供了民主转型的新视角,虽然抗争本身不能直接带来民主转型,但它的出现对于改变人们的政治认同、培育积极的公民意识和构建公民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抗争政治与民主转型的关联性在于:在民主国家,抗争政治是直接民主的价值体现;在威权国家,抗争政治是民主转型的催化剂;抗争政治的三种结果,即被镇压、制度化和民主转型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的基本特色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 ,以执政党的政治权威建构为基点、以公共权力自我约束的制度安排为核心、以意识形态创新为导向、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建构的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权威性 ,塑造由民众心理、情感、态度、信仰所表征的对政治体系认可的价值 ,是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的基本特色。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党和政府在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问题上作出的战略抉择与实践 ,符合我国的国情 ,代表了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对于我国新世纪实现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持续发展 ,推动国家统一 ,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当下中国,民生政治参与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渐进发展和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具有较之其他途径更大的优势。基于紧贴民生问题、注重沟通协商、具有持续性和连续性的特性,民生政治参与不但可以营造政治文化转型所需的稳定环境、提升政治文化转型所需的政治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有效地激发政治生活主体的主体意识。因此,需在把握民生政治参与限度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对民生政治参与的引导和推动、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教育与实践、优化民生政治参与的社会生态环境,以及拓宽民生政治参与的内容和渠道,以期更好地推动民生政治参与的优化和政治文化现代转型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决定着人们政治行为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取向。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包括臣民式政治文化、伦常式政治文化和人治式政治文化在内的一些落后的腐败的政治文化,它们对我国当前出现的"家长制"、"一言堂"、"人情网"、"裙带风"、"重人治轻法治"等社会现象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洁政治文化,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转型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廉洁政治文化建设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快法制化进程,铲除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糟粕,是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廉洁政治文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1)
一般来说,特定的政治制度总是与特定的政治文化相互支持,两者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如同孪生兄弟一样成为维护人类社会政治秩序的基本力量,在政治社会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的发展[1]。村民自治作为一项基层民主自治制度,需要构筑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符合村民自治制度的需要,同时符合政治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需要和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因此,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谢晓光 《学理论》2008,(18):39-43
在韩国政治转型过程中,中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实现了从臣民政治文化向臣民——参与者政治文化的转型。韩国中产阶级突出的特征是具有变革与保守的双重性,既是民主政治改革的推动者,也是权威政治的维护力量。在韩国由权威政治走向民主政治的过程中,中产阶级造就了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互动发展,形成多元政治自主权对国家权利的分割与制衡。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在后发型国家实现民主法治过程中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  相似文献   

11.
香港政治生态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政治生态转变过程的形成是与香港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治转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生态的这种演变是香港整个经济、社会和政治变迁的结果 ,是一个必然性的过程。本文从政治文化、政治结构、政治架构等方面对香港政治生态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2.
墨西哥自1810年以来,经历由考迪罗军人统治转向政党政治和文官体制、由一党主导型体制转向多党竞争型体制两次政治转型,政党政治的变迁与其政治转型紧密联系。墨西哥的两次政治转型都是在执政党的引领下自上而下推动的;选举制度改革成为其当代政治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墨西哥的政治改革和发展经历渐进、多阶段的过程,此种方式降低了改革成本,避免了改革过程中的过度震荡,成为有益经验。墨西哥政治转型的思考在于:发展中国家政治转型过程中权力适度集中的必要性;传统政治文化的作用;保持民主体制与"良政"的一致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已严重制约了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为顺利实现这一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实现转型的基本途径有:自上而下的政党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扬弃西方政治文化是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客观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4.
刁瑷辉 《学理论》2014,(9):9-10
当代中国面临全球化与转型时期双重挑战,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国家之间的边界模糊,国家认同遭遇困境。在转型时期,贫富差距、政府寻租等社会问题导致民众对政府认同产生疏离感。加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完善制度的公正性,培育良好的市民社会是重塑中国政治认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程。在日益丰富的政治参与研究中,一直缺失针对民众政治参与观念的系统研究,且不了解民众对于政治参与的理解、情感和认同倾向。文章从认知、情感和认同等三个维度,系统构建中国民众政治参与观的概念框架与测量工具,并利用系统性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研究发现:在参与认知方面,与研究者主要从民众影响政府决策角度的界定不同,民众多从其与政府互动的双重视角理解政治参与;在参与情感方面,民众的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都偏低;在参与认同方面,对公民行动、接触型参与和沟通型参与的认同度较高,但对抗争型参与的认同度较低。借助潜在剖面分析方法,验证了民众参与观类型学的理论模型,发现同时存在“传统臣民”“依附主义者”“潜在抗争者”“准公民”“模范公民”等五种观念类型。总体而言,参与型文化正在中国民众中形成,但与政治参与观发展的理想状态仍有落差。这些研究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观、推动政治行为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严重制约了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为顺利实现这一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实现转型的基本途径有:自上而下的政党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扬弃西方政泊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客观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化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等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政治文化对一个社会的政治有重要影响 ,政治系统也影响政治文化的形成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分析政治文化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互动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二重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文化是政治稳定的社会心理纽带,它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调控着政治系统的运作和发展。转型时型,我国社会政治文化伴随并适应整个社会转型而发生着一系列深刻变革:政治价值观实现着由“政治挂帅”向“政治为经济服务”的历史性转变,公民民主参与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主流政治文化内部分层趋势扩大,文化冲突凸现。所有这些最终使得政治文化成为一把“双刃剑”,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着社会的政治认同、政治权威和公民政治行为,对政治稳定起着二重作用。为此,必须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实现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良性促动  相似文献   

19.
生活政治是一种以改善民生为政治中轴和政治合法性基础的政治模式。在我国社会资源动员模式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背景下,民生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性社会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以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为导向更新政治理念、调整政策模式和改革政府绩效评估,最终建立生活政治模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已取得数次阶段性成果,其中影响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是启动了中国政治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它不仅克服了封建政治文化的滞留影响而且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偏误,在政治主体、政治参与等方面实现了现代文化观念创新。政治文化的转型因培植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民意基础而促成改革向民主法治方向过渡的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