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机遇之门轻轻打开 1994年11月的一个晚上,徐思众接到了台湾著名珠算专家蔡景裕先生从马来西亚打来的长途电话:"徐老师,祝贺你啊!你的新书在马来西亚出版了."他听了有点糊涂,说,"我没出书啊."电话早传来笑声:"我们都是老朋友了,你还对我保密吗?那怎么这里到处都是你的<中国心算大全>啊?当地许多珠心算教育机构都在用这本书教学呢."  相似文献   

2.
唐德刚是胡适的收山弟子,很多地方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也说他是胡适的高足,其实唐德刚没有上过胡适的课.但胡适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总是说:"德刚是我的学生."唐德刚说:"我没有上过你的课."他就说是"私淑弟子".两人的关系亲密得不得了,有人就说,唐德刚这时候遇到胡适,并给胡适做口述自传,是他的运气好.  相似文献   

3.
他,走向深渊     
他姓蒋,现年二十八岁,从部队转业到南京市某监狱,工作一直干得很出色.一天,他送一位姓郭的重刑犯人去医务室就诊.在返回监房的路上,郭见四周无人,就悄声说:"你对我太关心了,我以恩相报,你想买上海产的自行车吗?"嗯-!"蒋严厉地朝他瞪了一眼."这,这……我没有别的意思,是真心实意地感激你."他垂头呐呐地说着,并又瞥了蒋一眼,他判断蒋  相似文献   

4.
《各界》2008,(3):26
祖先   有一次,一位银行家问法国著名作家大伸马(1802-1870):"听说,你有四分之一的黑人血统,是不是?""我想是这样."大仲马说."你令尊呢?""一半黑人血统.""令祖呢?""全黑.……  相似文献   

5.
香港《文汇报》声称,某报刊出的禹作敏的照片是"'两会'期间唯一的一张禹作敏照片".可是,我认为至少有两张.根据是:我就给他拍过一张.在投票后,开票前,委员休息时,我和刘吉委员闲谈,忽见禹作敏出现在不远外.我急忙跑过去"咔嚓"了一下.因为是在休息室,我怕两会的背景出不来,有意把坐在他旁边似乎并不认识禹的委员也摄入镜头.拍完以后,刘吉说:"你应当付他肖像费."我说"这张照片的题目是:禹作敏在政协的最后一张照片."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家王树增曾碰到过一件窝心事,一次有孩子向他提问:"王老师,听说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你作何评论?"王树增问孩子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这个孩子说:"网上都是这么说的." 王树增老师强压住愤怒说:"黄继光的事迹是真的.说黄继光事迹是真的,有两个理由:第一,40多年前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穿上军装,有幸是黄继光所在部队的一员.在军中,他是我的前辈,我至今以有这样的军中前辈而感到骄傲.现在我所在部队的"黄继光连",每天早上点名的时候依然会叫黄继光的名字,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第二,我为了写《朝鲜战争》这本书,尽可能地采访了关于他的事情.包括他的上级下级,以及当时把黄继光几近破碎的遗体从阵地上背下来的女卫生员."  相似文献   

7.
你是谁的人     
人生中有许多困惑与烦恼.日前,鄙人就遇到一着:那天去某部门办事,碰见某公,聊起机关的人际关系,某公冷不丁闷了我一棍:"你是谁的人?"我心中抽紧,惶惶然不知作何回答,情急之下反问一句:"你说,我应该是谁的人?!"某公哑然. 此语着实让我咀嚼了半天.不知从何时起、何地始,"你是谁的人","我是谁的人","他是谁的人",这些莫名其妙却又并非空穴来风的"鬼话",象瘟疫般在我们生存的时空里漫散开来,给你、我、他这同志式的人际关系,投下缕缕阴影."你是谁的人",说的白一点,无非是:你是哪一帮哪一条线上的人,你是跟随哪个领导受哪个领  相似文献   

8.
韩国李朝时期有个名叫黄喜的宰相,在一次微服私访时,看到一位农夫正赶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耕地,便大声问:"农家,你这两头牛哪头耕得好啊?"两头牛停下脚步,看着主人.农夫一言未发.等耕到了地头,农夫放牛到一边吃草后,才附在黄喜的耳边小声评说道:"边上那头黄牛更棒."黄喜十分诧异:"你为何要这么神秘呢?"农夫应道:"牛虽然是畜类,心却和人一样,如果我大声说黄牛好,黑牛不行,它们就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和声音中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价.这样,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不是最棒的黑牛心里就会非常难过."  相似文献   

9.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思,有一天,一只蝎子来到河边,想渡河到对岸去,可是蝎子不会游泳,就向青蛙求助,请青蛙将自己背过河去,青蛙执意不肯,说:"假如游到河中间,你蜇我一下,我不就没命了吗?"蝎子说:"是啊,那我自己不也没命了吗?"青蛙一想,有道理,蝎子他再狠毒,还不至于狠毒到害人又害己的地步吧,他也总得要命吧.就这样,青蛙驮着蝎子向对岸游去,就在游到河中间的时候,青蛙觉得自己脖子上被重重地蜇了一下,……在和蝎子一起沉到河底之前,青蛙问蝎子:"你怎么……"蝎子说:"我实在是忍不住了."  相似文献   

10.
未来     
娄岩 《侨园》2012,(6):34
临回美国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原本想和父母在一起,但朋友的一个电话又让我忘记了最后陪父母一个晚上的诺言.在送我回家的路上朋友问:"这次回国感觉如何?"我脱口而出的竟是"我仿佛完全忘记了在国外生活了十多年的事实."用我母亲的话说:"这孩子回国这么多天就没在家里吃过一顿饭."一个朋友更是调侃我道:"我就没看过一个像你这样从国外回来的人,比总理还忙的."  相似文献   

11.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早就成为某些人办不光彩事情时的一句口头禅了.他们认为:只要局限于天、地、你、我所知的范围,外人一概不知,什么行赌、受赂、走后门、私分公款等等,就统统可以放胆而行. 但对这句语不作这样理解的,也大有人在.东汉时,有个以廉洁著称的太尉杨震.有一次,他路经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以前举荐过的.听说杨震来到,他就在当晚带着金银,去报答杨的知遇之恩.杨震坚拒不受,说:"难道老夫当年荐举你,竟是为了金银吗?这不成了受贿吗?"王密轻声说:"暮夜无知者."杨  相似文献   

12.
朱东润先生一直相信自己能活到100岁.住院之前,仍顽强勤奋,笔耕不辍. 1987年的一天,我到他家,见楼梯旁贴有一张小纸头,大意是:请来访者不要请他写字.我想,早就应该有这么一个告示了:他正忙于修改回忆录<八十年>,而向他索求墨迹的人太多,招架不了.说到这告示,他问:"我给你写过字吧?"我回答,写过一幅.随后就很放肆地加上一句实话:"只可惜那幅没反映您的书法艺术成就."并无求他再写一幅的意思,只是随便说说.不料,他竟说,等天气好时,我给你再写一幅.如此另眼看待,很出乎我意外.  相似文献   

13.
一位游人旅行到乡村,看到一个喂牛的老农把青草铲到了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老人家,你为什么不把青草扔在地上,方便它直接吃呢?"老农回答说: "这种草,草质不太好,我要是扔在地上,它就会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可以够得着的屋檐上,它就会努力伸长脖子去吃,直到把全部青草吃个精光."  相似文献   

14.
罗局长决心改变一下开会马拉松式的陋习.他把王秘书叫到跟前说:"小王,今后开会请你负责一项新工作,就是多提醒大家发言要简短,谁要超了二十分钟,你就摇铃."说着,把一只摇得叮当乱响  相似文献   

15.
蒋勋 《党政论坛》2014,(4):31-31
其实我不太爱说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词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了他的敏锐度,也难以激发创造力,所以需要出走.20世纪70年代我在欧洲读书,那时候我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琪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  相似文献   

16.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狼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  相似文献   

17.
姬松梅 《侨园》2013,(2):64-65
1970年8月22日,成都军区通信总站维护连指导员对李荣欣说:"组织上决定让你去北京大学学外语."听到这个消息,李荣欣又惊又喜.  相似文献   

18.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进步,团结就是发展,团结就是稳定。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地区,团结真是太重要了。但团结也有真假之分,真正的团结,可移山,可填海;虚假的“团结”,则会坑国家,害人民。不信你看这些年查处的贪污腐败案件,有很多都曾闪耀着“团结”的光环。  一种是“你说我好我说你好的团结”。班子之间,上下级之间,你好我好大家好,你吹我吹大家吹。你讲我的功劳,我说你的成绩;你向外宣传我,我向外宣传你;你向上举荐我,我向上举荐你;你说我处处先进,我说你优秀无比。像原山西绛县法院的姚晓红,本来是个“三盲…  相似文献   

19.
<正>(1956年1月21日)亲爱的允若:……你写来这封信,当然又暴露了你的一些思想问题,这很好一既然有了问题,向我,向同志们说出来,总比不说要好。因为不说,不等于没有问题,问题还是存在;说出来,你的同志,你的亲属,才好帮助你。你说,你在写这封信以前。"仍然犹豫要不要写这些",你"感到写这些没有用"。你写这些,不是没有用,而是很有用。我欢迎你写这样信给我,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6,(9)
正父亲过世快10年了。可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却常常浮现在我的梦里,留存在我的心里。在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窗户上没窗户纸,炕上没炕席,也没有被褥,只有一块小毡头;说到吃,那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无奈,我只好跟着母亲去讨饭。家里只留着长我6岁的姐姐看家,父亲常年给地主扛活做长工,所挣的粮食远远不够全家人的口粮。不得已,在我8岁那年,父亲又让我给屯子里的庄户人家放牛牧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