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正义观是复调的,这种复调性是一种分层和位阶关系。由于分配正义只具有相对独立性,故其在马克思正义观中处于初级位阶。马克思在分配正义上不但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正义观和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正义观,而且建构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正义观。分配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环节,这决定着它会被更高的位阶——关系正义所统摄。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支配性,同时以“自由人联合体”为载体建构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互依性社会关系。按劳分配、按需分配、自由人联合体,都是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要素而存在的,因此它们都从属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价值目标,即从属于处于高级位阶的发展正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布坎南以"正义无用论"为逻辑内核,以"内在批判说""革命动力说"和"外在批判说"为外层框架,重构了马克思的正义观.虽然这种重构有某种新意,但是也存在明显的误读倾向:其"正义无用论"存在理论错误,"内在批判说"需要进行重新审视,"革命动力说"曲解了马克思的观点,"外在批判说"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说,布坎南站在自由主义的理论立场上,试图先重构马克思的正义观,然后指认这就是马克思的正义观,再对此进行批驳来凸显抽象权利和正义观念的价值,实质上这是恩格斯所批判的杜林的立场和方法,实际上已经彻底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自由主义正义传统受制于历史唯心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立场,始终秉承维护特权阶级利益、服务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这一终极价值指向,终难摆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具有抽象性和虚假性的"形式正义"的桎梏。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和无产阶级立场寻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之路径,以政治经济学为批判工具,揭示了自由主义正义传统的资本主义实现方式及其历史局限性,致力于从更高级的"异质社会"层面思考人类自由、平等、财产权等基本权利的实现问题。秉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价值旨归,马克思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作为正义社会的实现路径,将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作为正义社会的根本分配方式,其正义观具有"实质正义"的性质,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正义传统的批判性重构及超越。马克思正义观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公平正义理论,对我国现阶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所有权、自由、平等、功利是自由主义正义观的四个关键词,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所有权与正义、自由与正义、平等与正义、功利与正义这四重向度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权利悖论"进行了立体化分析,深刻揭示了自由主义正义和资本逻辑既相互耦合又相互否定的辩证关系,指认了自由主义正义观不过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主体双方意志自由、契约自由的观念体现,他们服务于且遮蔽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真实本质。与自由主义正义观不同,马克思从超越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人类社会这一全新的理论视阈和价值基点来重新思考自由、平等、正义的真实实现,从而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道德论者大都认为马克思从正义的道德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正义性,但他们对马克思持有何种规范性正义的解读却存在差异与分歧。分析比较他们见解的异同,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在理解马克思正义观乃至马克思的整体道德观时,将马克思对于包括正义在内的道德解释与马克思自己的道德价值立场区分开来是有必要的;从自然权利出发建构马克思的规范性正义不仅存在许多理论未决的问题,而且与马克思对抽象的"自然正义"的拒斥也是相违背的;正义观念不能脱离生产方式得到解释,并不是说正义就不能作为规范性道德对一定的生产方式或社会制度进行道德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高石磊  王玮 《学理论》2009,(8):11-12
马克思与罗尔斯对正义社会的要求是自由平等的,但是二人对于自由平等观的正义社会是不同的,马克思是从现实社会出发,是一种批判的正义观,而罗尔斯是根据一种社会契约来建构正义的社会,建构的是理想社会的正义观,通过对二人正义观的比较,我们能够得出对于现行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正义观始终都处于以启蒙主义为分际的政治思想史论辩焦点之中。马克思的正义观由于其显著的由哲学走向实践、由观念走向现实的特点,或是与古典政治传统相冲突,或是受到了启蒙以降的政治理念的诘难。但是,马克思的正义观的科学性正是在于对政治伦理的总体性批判。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了古今政治伦理的客观基础,通过扬弃启蒙主义话语所构成的划分古今的符号界限,将物质生产和阶级斗争呈现为理解正义与权利的哲学视角。马克思的正义观的革命性在于超越了古今之辩的历史观。马克思的正义观不再是对永恒的正义理念的追求,而是对真实的政治程序所再现的价值诉求的研判,其主体是创造历史的人民,其方向是人与生产力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冷嘲热讽的语言利剑剥开资本剥削的秘密,以异常激烈的批判精神痛斥资本主义的罪恶,以理性的激情掩埋资本逻辑的恶果,以正义的呐喊凝聚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处勾勒了共产主义的正义王国,他给世人留下的是正义的伟岸形象。"塔克-伍德命题"把正义牢牢地系在生产方式的根基上,强调资本主义的法权关系和剥削关系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因而是正义的。这给充满正义能量的马克思蒙上了厚厚的面纱,把作为正义倡导者的马克思的通常形象掩盖在了主张"剥削正义"的虚幻的假象里。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正义评判是在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语境中进行的。只有从事实与价值、解构与建构的双重逻辑和语境中审视马克思的正义批判,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塔克-伍德命题"的理论困局,还原马克思的正义形象。  相似文献   

9.
分配正义问题构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对社会主义探索的主要线索,但是马克思的批判又并非局限于分配正义。在其早期,马克思没有将批判的视野局限于抽象的哲学思考,而是转向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从政治经济学领域入手去探索问题发生的历史轨迹。在其晚期,马克思非常清晰地看到了按劳分配原则的局限性,今天我们需要理清马克思以正义问题为核心批判资本主义思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自由"观念在其自我表达中作为一种普遍的抽象权利,但在其具体历史语境中则始终指向"资本自由"和"欲望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念虽然分享了自由主义共同的历史出发点,但是却有着超越性的诠释路径。马克思将自由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性力量,用劳动自由扬弃了政治自由,并批判了欲望自由。把握两种自由观的不同逻辑向度,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与传统自由主义的自由概念之区别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观念和方法,被罗尔斯在其《政治自由主义》中称之为"政治建构主义",用作解释他的正义理论。而柯亨则在《拯救正义与平等》中,集中批判了这种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试图在原初状态下建构出正义原则,柯亨认为无论是建构的方法还是关于正义原则的解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柯亨对罗尔斯为代表的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的批判主要从正义的特殊性、首要性以及受环境的影响等几个层面展开。这种批判实际上也是规范与道德之间的权衡和论战。  相似文献   

12.
袁静阳 《学理论》2023,(1):30-34
霍布斯在其自然法理论基础上,对正义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重构了自己的分配正义概念,将其纳入公道之下。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隐含于他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谴责和对以往分配理论的批判之中,并且随着历史与社会的演变而动态地发展。分别对马克思和霍布斯相应的分配正义观进行梳理和分析,探究其来源与发展,并从国家理论、批判维度等多个角度对二者的分配正义思想及其批判做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围绕由“塔克—伍德命题”所引发的“马克思正义悖论”问题,西方左翼学者进行了数十年的争论,但正如罗尔斯所指出的,解答这一悖论问题的关键在于,澄清马克思是否使用了某种特定的正义观念来批判资本主义。而劳动所有权便属于这一正义观念。劳动所有权,分为以自我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和以占有他人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后者而非前者,被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视为代表资本主义的法权与正义原则。实际上,这是一种“错位理解”,低估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家的狡猾性与欺骗性,未能准确把握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非正义性的文本场域与历史语境。近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谱系所标榜的一直是自我劳动所有权。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对劳动所有权进行了双重批判,阐发了劳动与所有权同一规律与分离规律的“辩证转变”,进而揭露了资本主义所承诺的正义的虚伪性。在未来社会中,应实行真正的劳动所有权和更高阶的需要所有权。  相似文献   

14.
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艾伦·布坎南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代表。他通过对艾伦·伍德"交易正义""先定和谐""虚假的意识形态"以及"偷换概念"的批判,重新建构了马克思正义问题的逻辑结构,并提出马克思的"正义"是"共产主义的非法权评价视角"。人们通常认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因为这种制度是"不正义"的,人失去了社会生存的"权利"。而共产主义是最符合"正义",最能够满足人类生存"权利"的社会。然而,在布坎南看来,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是一种超越法权框架的评价视角,共产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优越,不是因为它实现了正义和权利。共产主义社会作为阶级消亡、国家消亡的理想生存方式,根本没有"正义的环境",言外之意,根本不需要提出"正义"和"权利"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共产主义是正义和权利不再是问题的社会。这样,自然就变成了"非法权"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深刻批判了拉萨尔主义者所主张的劳动所有权理论和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在分配问题上的观点。马克思认为,要想真正解决分配问题,不能仅仅囿于正义、公平等政治哲学范畴,而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6.
张蕴 《理论导刊》2020,(7):53-61
唯物史观视域下,马克思对"现实的劳动"本质的揭示,进而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和反思为其劳动正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石。他秉承劳动解放和人类自由这一根本价值追求,基于无产阶级立场和资本逻辑的社会现实语境展开劳动正义之思,其中蕴含着对劳动主体、劳动动机、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过程的正义性的深入思考,揭露了资本逻辑统治下雇佣劳动关系的非正义性,指明了在更高级的"异质社会"层面实现劳动"实质正义"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无产阶级的劳动解放运动提供了鲜明的价值航标。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作为具有与时俱进的真理特性和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对我国现阶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了有关正义的观点,在国内外的学者中也存在着对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诸多争议,马克思是否赞同正义、马克思是否在正义的维度下批判资本主义为非正义、共产主义是否是一个正义的社会、马克思缘何批判资本主义,这些都成为了争论的焦点,也由此形成了几种主要观点,试图在对各种观点的简单阐述与评析下,重点阐发马克思的正义观,在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深入剖析中,进一步了解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正>义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历史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批判资产阶级公平正义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阐释了自己的正义思想:不存在理想中永恒绝对的正义——正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阶级属性;现实中的社会正义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必要基础,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反映,离不开人的内在需要。理解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对于建构当代中国社会正义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长期处于被遮蔽状态,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开始改变。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发生了马克思与正义之争。马克思与正义之争是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研究视觉和理论旨趣上的必然反映,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积累了新的知识资源,是对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的解蔽。但由于大部分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误解,他们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缺陷。我国学者对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重点集中于: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之哲学基础、价值主体和理论主题的阐析;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及其生成逻辑的哲学分析;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之科学内涵的阐发;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当代价值的诠释。随着当前我国社会正义问题的凸显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正义理论是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场域,承载着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轨迹。马克思在相关著作中阐述时间维度重大意义的同时,也对空间问题进行了论述。其社会空间批判思想不仅揭示了空间发展的内在悖论,也是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现代性批判的重要标识。生产性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空间思想的出场语境,构成了空间悖论的首要前提。通过对城市空间和全球空间的深入剖析,马克思集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剥削,认为其不仅是对个体空间的占有和侵蚀,也是引发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这是空间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的空间悖论,也是生产方式本身无法逾越的空间界限。资产阶级正是借助空间的拓展和延伸,实现了"空间中物的生产"向"空间本身生产"的内在转变,建构了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全球空间发展机制。唯有超越空间悖论之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建构平等正义的空间秩序。马克思的空间批判思想对于实现人类栖居都市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