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谢晶晶 《学理论》2012,(26):65-66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的网络新生现象,引起了法学界诸多学者的关注。从法理学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它是公众朴素正义观的一种民间表达,是在互联网时代网民寻求权利救济的方式之一,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网民自发的道德审判。它是把双刃剑,对其的规制措施至关重要。通过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实名制的建立来加强网络舆论的内部规制,通过法律规则、判例和司法解释来形成对网络舆论的外部规范,对充分且合理合法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公民权利与自由的表达平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运用带来显著的民主政治效应,表现为打破了信息垄断和旧的话语权力格局,为民意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场所。以互联网为公共载体的网络舆论成为信息时代我国最活跃的民主政治场域。但技术是把双刃剑,网络也不例外。网络舆论的特性决定了它可能造就"优质"民主,也可能带来"劣质"民主。要使网络舆论促进民主政治良性发展,政府需要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回应能力,正确引导网络议题,培养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承载,逐渐自由成长为21世纪大众网民表达其利益诉求的重要方式。网络舆论是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心理的反映,具有一呼百应、自由自发、互动性强的特点,从而得以快速传播;但由于其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冲突性和难控性并存的多面性特色,也在信息扩散中相继出现信息失真、纰漏、诡辩等形态,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误导倾向,这种非正式传播渠道为引导大众道德价值观、中和道德评价、建构道德信仰等带来难以预料的不利影响。当下社会道德建设的完成,需要借力于网络舆论这一新媒体下的新传播途径,但借力到什么程度、如何借力、怎样规避其潜在风险等都值得探讨,正是在此基础上做以思考与梳理。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论,是公众通过网络发表的具有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危机,是由于不利的或负山面的网络舆论占领了舆论的主阵地,导致政府、相关组织或当事人处于危急关头,甚至对虚拟或现实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社会秩序等方而产生改善性或破坏性影响的现象,网民作为舆论主体之一,常借助网络通过"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形式给作为舆论客体的政府组织或个人,造成巨大的现实压力.当这种压力处于可控范围内时,可以推进事件的良性发展,一旦压力失控或超过了客体承受能力时,就会造成网络舆论危机,甚至是公共危机,从而对社会管理、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制度权威和规范约束等方面带来极大的挑战,甚至对一些传统社会观念产生颠覆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是公众通过网络发表的具有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危机,是由于不利的或负面的网络舆论占领了舆论的主阵地.导致政府、相关组织或当事人处于危急关头,甚至对虚拟或现实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社会秩序等方面产生改善性或破坏性影响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升级和网民数量的激增致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复杂性明显增加、对抗性持续增强,舆论影响力愈发强大。“狂热追捧”“千夫所指”“道德审判”“道德绑架”“口诛笔伐”“人肉搜索”“舆论反转”“情绪反转”等网络极端行为层出不穷,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挤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空间,抢占主流意识形态发声先机,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成为危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变量”。对此,应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为主方向,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供给,放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声量,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空间,瞄准“群体极化”、打破“群体盲从”、狙击“网络恶语”,全面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破壁入圈”,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7.
微博的爆发式流行开启了一个"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微话语权的"舆论原子弹"效应频繁引发社会公共焦点事件。文章阐释了微话语权的缘起,分析了微话语权的特征及微舆论环境,主张用现代公共治理语境下的合作与柔性治理模式来完善政府微博舆情引导。  相似文献   

8.
群体极化由现实映射到网络后,主要表现为“狂热追捧”与“千夫所指”反向共生、“道德审判”与“道德绑架”相互叠加、“口诛笔伐”与“人肉搜索”一触即发、“舆论反转”与“情绪反转”循环发生等网络样态,对网民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从根本上破解群体极化现象,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将群体认知引领至“客观性”与“主流化”。群体极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其历经“同质性思维萌发——导向性信息初构——主流性观点汇聚——偏激性认知形成”四个生成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承担阶段性任务,做好拓宽视野的前瞻者、思想建设的引领者、舆论风向的掌舵者与网络言行的规范者,切实引领网民价值解读、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与价值转化。  相似文献   

9.
公民道德与网络舆论二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公民道德中的价值方向性与道德公民性保证了网络舆论宣传方向的正确性与舆论主体的道德素质;网络舆论的大众性、普遍性、及时性为公民道德创造了良好的道德氛围和坚实的群众基础。确保公民道德在网络舆论中的核心地位,是网络舆论建设的重要前提。而公民道德建设只有充分尊重舆论在网络中宣传的规律,才能确保网络舆论影响力的真正发挥。  相似文献   

10.
在"后真相"时代,"另类事实"在社交媒体空间泛滥,人民的信念与可观察的事实背道而驰,人人竭力抢占舆论先机,意图争夺话语权。"后真相"现象是"坏的主观性"之必然结果,社交媒体助长了认知偏误,市场诱因导致假新闻泛滥。"后真相"现象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造成冲击,"后共识"消解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民粹主义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后真相"时代,应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整合功能;掌握网络议题设置权和舆论引导权;强化法治观念,加快网络技术革新,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形成新媒体场域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洪流。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35)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但由于网络舆论内容广泛性,网络舆论形成的信息来源良莠不齐,从而出现众多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现象。由此对大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抵制力;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3)
现如今,自媒体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甚至堪称自媒体的时代。自媒体具有传播迅速、每个人都有话语权等特点,对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思政工作者如何在自媒体环境下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提出对策如下:搭建平台,因势利导,占领网络舆论的前沿阵地;熟读"兵书",招兵买马,加强掌控舆论的队伍建设;道德制度,内外联动,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舆论的发生逻辑,它打破了现实中的诸多障碍,为人们政治互动提供了-个自由而便捷的空间,曾经静默且彼此隔阂的公众声音,开始在网络空间中汇集和展示,随处可见的网络舆论,正在成为社会赖以生成的重要信息源,广大民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异常活跃的"新意见阶层".特别是在市民社会不够完善,参与渠道不够畅通的中国,人们更能感受到网络舆论政治影响力,比如这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厦门PX项目改址事件、广东林嘉祥猥亵儿童事件、南京房产局长天价香烟事件、"躲猫猫事件"等等,都是由于网络舆论的推动而戏剧性地改变了事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12)
近几年,随着网络的热兴,网民言论更加自由,思想更加多元,颠覆传统道德,恶搞历史英雄人物的"反道德"倾向行为更是屡见不鲜,此现象的本质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若不加以控制则愈演愈烈,最终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然而学术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停留在史学领域,就理论谈理论,很少研究网络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背后的传播机理和原因,缺乏现实性和系统性。试图从受众群体——网民的角度切入并结合多学科,重点剖析网民"反道德"倾向的机理。以期净化网络道德风气、重塑传统道德典型,并为学术界研究网络空间下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董阳  陈晓旭 《公共管理学报》2015,(2):55-67,155,156
网络空间中的公共舆论往往呈现出从"极化"到"理性"的演变趋势。针对这一问题,选取了百度百科"PX词条保卫战"作为案例,基于虚拟民族志的方法,挖掘相关文本资料,并运用行动者网络作为主要分析框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该案例中网络舆论演变过程解剖为极化、制衡和理性化三个阶段,进而着重刻画其中的行动者转译机制,如从问题化、旨趣化到招募、动员到网络稳定,从而得出结论:网络舆论的极化现象背后往往牵连着社会情境线索,网络舆论演变实质上是自主治理机制的演化,在议题演化机制的作用下,网络舆论的演变促进了公共空间的衍生。研究结果深度刻画了网络舆论的演变路径,揭示了其演化的具体机制,从而为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作为"扒粪运动"的网络注脚,网络反腐在继承推进社会进步精神实质的同时,以其公众参与性、媒介多元化的特质创新着"扒粪"的现代表达。而作为政治与社会"合围"的结果,网络技术的发展、公民的广泛参与、政府的宽容对待,使得公共话语权得到重新分配,虚拟公共领域快速成长,扮演信息供给者与舆论生产者的网民奠定了网络反腐的群众基础。然而,面对网络反腐的"双刃剑"效应,加强基础性、基本性制度建设和当事人权益保障制度建设,加快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创造宽松的舆论制度环境等,仍然是保持其生命力的有效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普及极大地延展了话语空间,在新媒体语境下,借由新媒体扩展的网络平台逐渐成为新兴的公共舆论场,人人都能成为信源,人人皆可发声,甚至个别网络意见领袖时而能成为一些公共议题的舆论推手,成为公共事件反转的关键。因此,学术界逐渐出现唱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论调,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已过时,不再适用当今社会情境。但是,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待该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依据——公众压力和从众心理,实际上并没有随着空间的拓展而减弱,反而在新媒体语境下有了新的变化。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重新认识并合理利用该理论对大众舆论进行科学引导是值得深入探索的。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媒体相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更加丰富、更加灵活,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的界限逐渐被打破,社会已经进入了"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文章在对新媒体舆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通过大力培育政府公职人员的新媒体素养、促进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与新媒体影响力良性合作、政府借助新媒体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构建完善新媒体舆情监督体系、加强新媒体法制建设等举措,不断促进新媒体舆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5)
随着网络普及,民众通过网络表达意见,产生公众舆论。但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络舆论较少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运用内容分析法,以天涯论坛为研究对象,选取近期能够引发民众热议的各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对网络舆论中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这一假设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网络舆论中,"沉默的螺旋理论"仍然适用,并出现较为理性、微观、多元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9)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高校应对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有效措施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