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池莉 《党政论坛》2008,(4):25-25
人生的三重境界,可以用这样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2)
互动教学法是在目前各类教育中备受推崇和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种境界为喻,引导学员随着认识的发展,对事物的看法发生由表面到本质的变化。互动教学的三个境界,实际上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员在学习实践、互动启发中完成对事物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3.
金鳌山探梅     
《民主》2020,(6)
正踏着洁白耀眼的雪野,我去金鳌山。这座南宋皇帝曾经驻跸的小山,对我来说是平淡无奇的。又去金鳌山,不是为看山,甚至也不是为看雪景,为的是去看看那几株梅花的雪里模样。记得最初与梅花邂逅,是在喜鹊登梅的年画上。自古喜爱梅花者无数,前有陆游、  相似文献   

4.
境界的滥用     
甲乙 《瞭望》1993,(27)
无论听报告或者看报纸,总少不了碰到“境界”。比如境界如何如何,境界高还是不高,让人听了总觉得晕晕糊糊的,不明白他究竟要说什么。对于“境界”二字,学问家大可以去探讨它的底蕴,可对老百姓,与其说那么多玄玄乎乎的“境界”,不如多讲点事实。比如,人们不会  相似文献   

5.
人生三看     
人 生之路既漫长又短暂。从某种意义说 ,成长的过程很漫长 ,自毁的过程很短暂。走一程 ,不妨回头看一看 ,对自己对事业都是一个交待。看远看远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没有远见必犯错误。有道是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看远 ,既是目标 ,也是过程 ,更是境界。目标牵引成长 ,过程充盈人生 ,境界提升形象。一个被眼前美景所吸引的人 ,难见山外之山 ;一个被蝇头小利所困扰的人 ,难睹天外之天。这种人 ,往往在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自我放纵中自毁前程。—个鼠目寸光的人 ,难成大器。看淡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 ,因此有太多的欲望 ,有太多欲望满足不了的…  相似文献   

6.
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了一部《山歌》,收辑民间歌谣甚多。他在序文中说,世有伪诗文,无假山歌,因山歌多是渔翁樵子偶感于山水景色、世风民情,欲有所表述,遂手舞足蹈,发而为歌,故山歌不屑假。此语颇为中青。笔者早年翻阅过此书的排印本。现尚记得集中附收的若干谜语,内有一谜是: “左边左边,右边右边;上些上些,下些下些;不是不是,正是正是;轻些轻些,重些重些。”  相似文献   

7.
一是平均主义思想难以在短期清除。从理论上讲,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这个理似乎人人都懂,但从实际情况看,平均主义思想却人人都有,且根深蒂固。如:入了企业门便是国家人,吃皇粮理所当然;长工资国家普调,发奖金只看出勤;各种福利你有我有大家有,不分彼此……凡此种种,使一些人产生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就是不管干的还是看的,不管干的多的还是干的少的,人人都有同样的饭吃的误解。二是旧的思维模式难突破。板  相似文献   

8.
作为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是最早对康有为的思想予以宣传和介绍的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对康有为思想的宣传、介绍和阐发二十余年而不辍。在梁启超看来,康有为的学术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康有为对宋儒学、心学和佛学的推崇;其二,就康有为接触的西学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范围都极为有限,尤其是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哲学方面的内容。康有为重视教育,梁启超着重揭示了康有为"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从内容看,他重视对孔学、佛学和宋明学同时兼教史学和西学等内容的教育;康有为的"中国政策"具有两大特色:第一,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倡导民权的第一人。第二,就实施而言,康有为不是重民权而是重君权。  相似文献   

9.
正当夏日,记者远离喧闹闷热的都市,行进在宽甸盘山公路间,放眼百里青山,沐浴浩荡清风,大有心旷神怡,超然世外的感觉。也许是由于一种固执的乡土观念,记者虽也曾游历一些名山大川,却总觉得最美的还是辽东的水、辽东的山。  相似文献   

10.
政务诚信是指政务活动中的各级政务机构和政务人员对公民真实不欺的一种行为表现,要求做到“内诚于心”和“外信于行”。依据对政务主体诚信缺失控制力的不同,政务诚信可划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政务诚信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1.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我们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都必须遵循这条路线,观察形势也不例外.实事求是包括两重涵义.一是求实.即: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这就要求我们看真象不看假象;信真话不信假话;讲真话不讲假话.概括起来就是:“去伪存真”.二是求是.即: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科学分析,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规律性,透过现象看本质.  相似文献   

12.
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中国化表现。无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还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来看,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实践精神取向,即从本体的层面看,它以"感性世界"为其对象取向;从人学层面看,它以"以人为本"为其价值取向;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追求"科学发展"的进步取向。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2,(1)
《齐物论》的主旨在于通过消泯物我、是非、彼此,达到齐同万物于大道的"道通为一"的境界。齐是非、消除彼此对待的二元思维,根源在于物我界限的泯灭;而物我不分、共通于大道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落脚在自我这个问题上来。从破的方面看,"吾丧我"是要揭穿自我身体和自我意识的虚假;从立的方面看,"天籁""真宰""真君"等是要揭示出"道"才是真实不虚的、才是自我的出发和依归。当达到"道通为一"之境时,自我的追问也就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4.
一目前学术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的研究,还不尽令人满意,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关于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问题。现有科学社会主义论著所表现的理论体系都有如下的特点:基本范畴被淹没在长长的命题之中,许多逻辑性很强的概念被分割在结构比较松散的各个专题之内。这样,给人的感觉是,从内容上看,它是专题讲座,而不是揭示内在规律的科学;从形式上看,它更象一本论文集,而不是专门科学著作。与之相联系的是,它必然与相邻学科重复,并且本身前后交叉重  相似文献   

15.
张邑 《求知》2020,(3):42-44
进入新时代,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精神文化需求,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已经不再简单满足于"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更侧重于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品味文脉历史,体验另一种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即走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新阶段。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全世界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实现文化高效能传播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球化大潮中,引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并在其中汲取营养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从而基本构成了一体两翼的动态结构。中国模式内涵丰富,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性、不可避免的曲折性、发展的相对性、构建未来境界的和谐性、生动的可借鉴性。从长期看,中国模式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国别特点与国际特征的相互体现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7.
早期儒家的“圣人”人格理论构想包合看两个基本层面,一个是理想的,具有终极性价值的“内圣外王”人格境界,另一个是现实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时圣”人格境界。在早期儒家人格理论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中,“圣”的人格境界存在看由“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思维转型态势,这种思维转型态势是与早期儒家对于“时”的认识深化过程存在看密切的联系。通过以“时”援“圣”,以及将非主体性范畴——“时”的主体化努力,早期儒家在现实价值实践中也完成了从汲汲于“内圣外王”人格境界向“时圣”人格境界诉求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人生有三重境界,一种是平畴遇青山,一种是青山遇平畴,还有一种是永远都在青山中。但是,永远不可能有第四种境界:永远都在平畴中。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工作的好坏,是主要看其完成的实绩,还是看其方方面面的态度呢?这确实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应该说,考核一个人的工作,要以实绩为主。因为实绩是工作目标的体现,只有好的实绩,才能对单位、社会作出贡献。而态度只是个过程,态度再好,没有实绩,也是枉然,何况有些“态度”,纯属个性所然,完全不必多加干涉。以实绩为主考核工作,将会造成一个人人一心实干争贡献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加快前进。反之,只能是滔须拍马、形式主义、愚昧蛮干盛行,公正坦言寸L实奋进、科学文明窒息的境况。看人是重实绩,还是重态度,不仅仅是个…  相似文献   

20.
“虚无”既可从本体论上讲,则可从价值论上讲,还可以从修养境界上讲。儒家哲学在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反对“虚无”之说,但在境界上则是肯定此说的。境界上的“虚无”是儒释道三家所共有的,但是,就儒家所言“虚无”仅仅是“境界上的”而论,它的虚无之说是与其他两家相区别的另一形态。刘蕺山的哲学思想一左 程序上是为矫正王还末流的虚荡之弊而形成的,但是,其思想中不管自境界而言的虚无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