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只有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方式,形成人对自然合理利用的价值观,进而确立人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道德责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一、担负树立人对自然合理利用的生态价值观的责任人类担负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离不开人类自身的生态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是支配人类实践的精神支柱之一。随着人类生存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由被动地利用自然向主动地利用自然再向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转变;从人是自然的奴仆向人是自然的主人再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方式转变的深刻的变革。这种变化要求人类对自己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赵运林  傅晓华 《学理论》2008,(10):47-51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发展观,生存发展危机本质上是价值观异化的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人类最主要的栖息地,也是社会变迁的决定因素,城市化促使社会各个系统进行调整与转变,致使其传统的价值观失去原有的合理性。城市生态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王兰凤 《学理论》2008,(5):30-31
人生价值观,就是关于人生价值的各种观点和观念。自有人类的文明史以来,人类社会曾流行过,奉行过多种人生价值观,然而,这种人生价值观,说到底都是关于“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和“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的观念,即关于人生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观念。人生价值观是建立在世界观和生命观基础上随时调整人生方向的“罗盘”和“指南针”,不同的价值观成就不同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要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更有针对性和落到实处,需要着眼社会实践、融入社会生活、跟踪社会变化、关注社会问题。关注老百姓生活中出现的意识形态问题和关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个体化现象,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居统治地位的一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神圣价值观和精神价值观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逐渐发生了从一元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向个体价值观、神圣价值观向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向物质价值观的转变,且这些转变均具有积极和消极之双重后果。  相似文献   

6.
杨丽萍 《学理论》2012,(31):91-92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人均寿命逐渐提高,中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离退休人群不断加大。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和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离退休人员的生活福利待遇越来越好,离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决定了企业离退休工作重心将由关注物质生活向关注、关心精神文化生活转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产生了与社会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经济伦理道德,经济伦理价值观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正确认识和树立经济伦理的价值观,对构建社会主义经济伦理规范,繁荣经济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价...  相似文献   

8.
蓝玉林 《学理论》2009,(2):120-121
一般说来,和谐社会包括几方面内容: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合理地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把自己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人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既要关心人类,又要关注自然,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又要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三是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公共管理职能的重建——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德米 《公共管理学报》2005,2(2):13-20,39,92-93
重建公共管理职能是当下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构建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国家相适应的公共管理,这是我国公共管理学界需要关注的问题.首要的任务是确立分析公共管理职能的框架.公共管理的职能体系受到社会价值观、时间、空间、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府能力等诸多因素的约束.关注这些因素对公共管理职能规定的影响是转变和重建公共管理职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同时,它也意味着公共管理职能转变和重建是一个动态和权变的过程.公共管理职能实现方式的变革是重建过程的一个主要维度,从单一的行政方式向市场、网络等多种方式转变是当前公共管理变革的关注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淑娟  张培强 《学理论》2009,(15):190-191
人文精神,是指向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是人们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也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实质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怀和追求。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理应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精神的群体。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人文精神的重建也已是当今社会人类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5)
随着80后适婚年龄的到来,80后逐渐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由此80后的婚姻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转变成为影响80后婚姻观的主要原因,而如何引导80后形成正确的婚姻观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信仰是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也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并由此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也是传统价值观念冲突和信仰危机时期,因此,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科学理性、人本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价值观念的重塑和信仰观念的重建,及时健全和完善我们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从"实在论"走向"价值论"的当代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在其本性上是思考人类生活及其世界的“价值问题”的理论。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生命本质的意义、实现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它体现人类对自己生存命运的关注,对理想境界及本性完善的价值追求。纵观西方哲学形态演变的历史,可以认为是从“实在论”范式向“价值论”范式转变的历史。当代价值论范式转向的实质,就是要从“实在论”思维范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立足于人的价值性活动的哲学思维,进入价值论所面对和关注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创造人与社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14.
杨晶晶 《学理论》2011,(2):262-263
教育依附于生活。随着社会生活的提升和需求,不断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不仅影响人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和认识,也能帮助人拥有幸福生活。通过简述教育与人、生活与人以及学生生活世界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来说明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只有当两者相融并共同作用时,才能实现教育本来价值和生活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许永莉  熊开生 《学理论》2015,(3):173-174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所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谁都不会是独立的个体,不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作为同样生活在社会中的女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她们也在经受着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她们也在选择,也在"突围"。在这些"烦扰"中,她们的价值观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分流的局面[1]。从学生管理工作着手,探讨如何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6.
论全球化运动中的“去中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生成了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现在,人类正处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这次历史转型是以全球化运动开辟道路的,全球化对既有的世界中心—边缘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呈现出了“去中心化”的趋势.一种社会结构必然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一种全球性社会结构,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造成了中心地带国家对边缘地带国家的控制、支配和奴役.同样,在一国内部,这种结构也带来了不平等和非正义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的解构,人类关于平等、正义的理想才第一次有了实现的希望,从而为人类合作应对各种各样的复杂性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人类在面临人口膨胀、贫困蔓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窘境,而仅仅倚重于科技手段难以根本摆脱此困境的情况下,反思以往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所形成的共识。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要求,发展中国家政府行为必须做出大的调整,真正完成政府职能的历史性转变。一、倡导和追求可持续发展是适应中国国情和环境的科学抉择在经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所造成的痛苦之后,人类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整个社会的协调,要考虑人的自身生活…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主义关注人的生存境遇,主张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追问人的存在的意义,强调人的自由和超越性,从揭示人的存在方式来揭示人的生存意义进而揭示人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存在主义哲学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础,将存在主义哲学中人的生存、自由和生活意义的领悟等理论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进行融合,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尊重人的自由、培养案主增强责任意识,注重对生存意义的领悟,以此来丰富和完善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2)
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群体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更是不可避免。从勒庞的《乌合之众》出发,解读德国纪实电影《浪潮》向我们展示的群体趋于同质化的步骤和特点及其心理内因,这有助于更好地关注群体的生长、生存状态,从中也应该反思到集体凝聚力超出必要的限制将会转变为集体的恐怖。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根本思想、基本特征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作为根本。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社会必须以人为基础,以人为根本。随着人类社会对人在宇宙中中心地位和重要作用的确立,人类认识的座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人类征服自然和建构社会的过程中,人类对人自身的认识、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的重视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成为驾驭人类社会的重要指南。    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就是要体现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不仅是认识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