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党中央、国务院对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公安机关在公安管理中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型的需要,按照有利于公安机关目标任务实现、有利于推进公安管理创新和警务模式不断变革,促进公安工作长远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入先进的绩效管理和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推动服务型、效能型和创新性公安机关建设。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的理念、模型和内容切合了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中公安绩效管理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力不断增强,一些旧的社会问题尚且存在,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又逐步显现出来,公安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和现代警务制度的框架下,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公安机关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的重要条件。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应基于公共管理视野下的人本思想,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为核心,重点通过现代立体防控、社会面控制、警务信息化、和谐警民关系、应急机制、警务合作、媒体应对等方面的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网络虚拟社会匿名、开放、高度自治等内在特点决定了对其进行管控有较大难度。针对虚拟环境下存在的网络社会问题,应该从网络法律完善、网络监控、舆情引导、监控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来提升公安机关管控能力,顺应信息化警务建设的潮流,构建网络虚拟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新思路,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既不是对原有的社会管理的简单升级,也不是对西方治理理论的照搬照抄,而是我党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三中全会所表述的社会治理,有鲜明的目的性,预示着社会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其主体多元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治理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5.
苏州市公安局从创意产业效应中受到启发,在全国公安机关中率先提出"创意警务"的理念。创意警务是在新的认知基础上对警务工作的改进和提升,是公安机关通过创新、运用科学的思维、抓住警务工作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克服警力短缺、工作任务量大等困难的过程。以我国旅游城市的警力管理问题为视角,在分析旅游城市警务工作特点和警力管理问题的基础上,运用创意警务的理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张子扬 《学理论》2009,(23):63-64
社区警务战略作为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在中国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对该战略的理念内核缺乏深刻领悟;以市民社会理论为模型,从近代西方社会基本结构的变迁着手,通过对社区警务思想进行深刻的剖析与探究,可以揭示其理念内核,促成改革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Compstat模式创建于美国纽约市警察局,自问世以来无异于在美国警界掀起了一场警务革命。相对于社区警务模式中注重微小问题解决以及加强警民之间亲密关系的做法,Compstat模式更注重警方在打击犯罪和维护治安方面的成效。这种以准确及时的情报作为基础的"情报引导警务"模式,带来了犯罪率的显著下降和管理绩效的有效提升,也使得这种模式超越了警务事业的范畴,在政府的其他部门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Compstat模式的起源、创建理念、构成原则、构成要素及应用现状等层面对这种模式加以评述,以期探讨这一模式在现代警务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的警务创新对于公务用枪监管模式的改革、公务用枪信息化和科技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安全防范能力的提升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当前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给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的警务创新既能满足反恐防暴形势的迫切需要,也符合公安实战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公务用枪管理工作的本质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重新修订、枪支数字化的管理和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为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的警务创新创造了新条件、开创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警察公共关系不容乐观。网络社会的兴起,在给警务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警察公共关系带来了危机。怎样利用网络应对警察公共关系危机,或者说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是当前公安机关必须关注的问题。拟结合网络的特点,以警察QQ群和警务博客(微博)为例,探讨公安机关占领网络高地,争取话语权,争做意见领袖,构建良好警察公共关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杨红 《学理论》2012,(9):95-96
创新社会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两实"管理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对人口的创新管理模式,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的信息对于政府决策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深化"两实"管理工作,对促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警务信息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2.
当今学界关于儒家“超越性”的争论,因言说方式缺乏分层,故多有混淆。实际上,该话题肇始于明清之际,是耶儒双方围绕着“因性”与“超性”问题而展开的交流实践。重回明清之际,梳理阿奎那关于“超越”术语的几种用法,比较耶儒双方关于“超越性”的言说方式,可以发现儒家并非以神为中心进行自上而下的言说,而是从现实出发,对“超越性”问题进行自下而上的回溯。  相似文献   

13.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5.
白琳 《理论导刊》2007,(9):104-106
2005年初查韦斯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新社会主义",是思想来源多元性和混合性的、立足委内瑞拉国情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出现和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的出色表现,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涨潮的重要标志。要以新眼光来观察和研究这种"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实用理性"——对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理性"误解的辩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学理论》2008,(22):48-49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界有一种倾向是以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其进行解释,但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成长土壤,"实践理性"不足以作出恰当的诠释。本文力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找到其确切的界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背景中寻找"实用理性"的因素;并通过对比分析"实用理性"、"实践理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证明"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18.
关于承接传统"孝道"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年的思想道德研究中,关于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进行理论探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以一个具体的传统道德观念——“孝”为例,从理论上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和阐释,使其富有传统的魅力和时代的特征,成为全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新观念,为新的思想道德体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传统美德与新思想道德体系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在不同关系上有不同的涵义,从归根究底的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世界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准。它不是本体论命题,也不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本命题。它只是体现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重要方面的价值观命题,在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异端论"客观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其与"正统论"辩证对应.以实践标准检验它们正确与否.是处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有正常形态和非正常形态,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临界转型的表现.立基于实事求是的根基性原则,要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临界转型中的"异端"和"正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