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学理论》2016,(5)
以2014年抽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对江苏省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关系构成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社会支持网络对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江苏省留守老人综合社会支持网的人数规模和关系规模都比较高,生活满意度也比较高,社会支持网的人数规模和关系规模、文化程度、精神孤独感是影响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加强社区养老建设,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70年代关注儿童,80年代关注妇女,90年代关注老人。其实,人口老龄化问题何止是90年代关注的问题,它是整个21世纪我们人类所关注的最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今年是国际老年人年,联合国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组织安排庆祝国际老年人年的各项活动,为迎接2001年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做好物质、精神、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准备。当前,世界人口发展趋势继续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老年人口的数量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长,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19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  相似文献   

3.
社会各界在关注和解决农民工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应关注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的和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有:由身份焦虑所衍生的自卑、悲观、孤独心理,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以及弱势和敌对心理,等等.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最根本的是改变农民在社会结构中的劣势地位,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并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迁老人在脱离乡土场域后面临着原有乡土生活的消解、城市社会关系的重构等问题,该转变过程中的精神健康值得关注。利用深圳市随迁老人的问卷调查数据发现,与本地老人相比,随迁老人的精神健康状况较差。随迁老人文化适应呈现出的特点是文化接纳程度低、方言熟悉程度低、社会交往水平低和文化群体认同感低。文化适应既通过内在的"隐性"方式即从主观思想和态度偏好上作用于随迁老人的精神健康;也通过外在的"显性"方式即从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上作用于其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心理问题的研究也不断加深,提出一系列诸如“心理承受力”、“心理建设”等概念。如何有效地解决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担负起解决心理问题的一部分责任。心理问题≠思想问题我们知道,心理现象是很广泛的,涉及到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凡是心理方面所出现的障碍,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心理问题。若从高到低排列,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神经病、精神病、偏异人格、浅度心理失调。前两个层次属于脑内科和精神病科的诊治对象,一般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来解除,而后两个层次则主要采取心理疏导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来消除。思想问题一般只涉及心理问题的某一方面,具体地说,它主要与人们的认识、情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中遇到一个较为普遍并很棘手的问题,这就是学生中的心理卫生问题。由于它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视,因而日趋明显、尖锐和严重起来。其结果,一方面严重干扰了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阻碍了高等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影响了人才的素质,给国家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另一方面,广大在校学生由于神经衰弱、焦虑、社交恐惧、神经性厌食、严重的逆反心理以及由性引起的种种心理问题的骚扰,造成精神空虚,学习无力,成绩下降,甚至发生严重的精神疾患和突然的自杀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天津市对全市5万名大学生的调查,其中16%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杭州大学医学院对本校1000名学生进行心理卫生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欠佳者占20%,而属于正常型的仅占12%;1989年初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疾患患病率高达  相似文献   

7.
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中有大约20%的人存在异常心理问题,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约占总人口的4%。最近发生的“伤熊事件”,使“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话题再次升温。  相似文献   

8.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以往社会主要关注老年人的物质赡养,忽视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新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确保精神赡养提供了依据。这是道德问题法律化的体现,有着现实的价值。为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需要,应当在老年立法中完善精神赡养的相关制度,并结合其他部门法协同保障老年人精神赡养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35)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普遍热衷保健品的消费,其心理动机备受社会关注。老年人热衷保健品的消费心理具有较为突出的个体同质性、易受感染性和人格对应性等特征。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为老年人的消费市场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前景,积极引导老年人的健康消费心理,保障其快乐晚年生活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日,河南安阳"狗伤老人"、武汉一女子疑与小区养犬业主冲突"跳楼轻生"等事件先后被媒体曝光,引发社会关注。据《2020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已超过1亿只,比2019年增长1.7%。家犬作为人类最忠实的伴侣动物,是目前很多空巢老人、独居青年的精神慰藉。由于城市居民养犬管理尚未跟上行业快速增长节奏,养犬伤人扰民、疫病传播、污染环境、虐狗弃养等社会问题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1.
彭艳芳  赵乐  管静娟 《学理论》2010,(21):100-101
高龄老人由于生理机体、经济能力、心理承受力等特征的弱化.与中低龄老人有着不同的服务需求。基于南京市G区的实证调查,将两群体有关生活照料、医疗卫生、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等四方面的服务供求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总结高龄老人对于养老服务需求的殊异性,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城市高龄老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已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了老龄型社会,老年人口已成为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既存在普遍性又具特殊性.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人养老需求,应从提供养老服务自身与外界两方面着手,即从内部来讲,从老年人自身需要与观念着手,完成提供物质服务向精神服务的转变;从外部来讲,从公共服务与社会观念着手,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适合老年人养老居住的环境、尊重老年人的气氛.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13.
失独老人心理困境分析与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滢玉 《学理论》2014,(2):52-53
失独老人是指一群失去唯一孩子的五十岁左右的老年人。失独老人不仅面临着经济来源中断和无子女养老的问题,而且他们的心理也正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针对失独老人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救助措施:心理救助;文化滋养;物质救助;养老救助。  相似文献   

14.
勇敢地生活下去——呼唤社会关注失独者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志艳 《学理论》2012,(20):57-58
当前失独者群体越来越庞大,正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亟待社会给予关注。失独者的生活状态反映出该群体面临的普遍问题,从精神、社交、心理和身体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针对失独者群体面临的普遍问题,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包括亲朋好友直接帮助、同辈激励、社会关注和社会组织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中央国家机关20个部门2532名干部职工抽样调查。调查显示,63.3%的机关干部职工有中度及以上压力感,13.5%的干部职工承受着重度或极重压力,27.2%的干部职工处于心理亚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失衡与和谐社会心理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进程日趋加速和深化的过程中,只有重视和关注社会心理问题,及时理顺社会情绪,积极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许海波 《学理论》2013,(14):76-77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提出是和社会经济、教育、用人制度等社会变革紧密相关联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就业恐惧、畏难自卑、攀比嫉妒、盲从和宿命等心理。大学生顺利就业必须摆正就业观,树立正确就业认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人际交往和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老年人口1.3亿,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20.09%,其中独居老人家庭占22.83%。而目前上海260多万名老年人中,独居老人超过70万名,其中单身独居老人有17万名。如何加强独居老人风险防范的应急机制建设,关乎当下和长远,意义重大而迫切。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贫困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其中许多人在心理上都存在诸如自卑、回避交往的痛苦心理、抑郁等心理问题。导致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的因素。解决对策是:完善资助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视情感交流;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20.
罗会德 《党政论坛》2008,(15):31-33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伴随这一历程的不仅有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有社会心态的起伏变化。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弱势群体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的凸显。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的进一步强化,深入研究和解决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对于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