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文化制度和文化治理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文化制度和文化治理作出了重要规定,提出了一系列任务要求,使我们更加清楚在文化领域"坚持什么样的制度"这一根本问题。我国文化制度和文化治理有着显著的优越性,同时,还需进一步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将文化制度优势转化为文化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2.
《行政论坛》2021,(2):35-40
制度的内在机理是其基本原则确立及效能提升的基础。基于制度的内在机理,明确其基本原则,提升其治理效能是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这就表明,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既要注重"立",又要注重"行"。注重"立",就是要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刻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其基本原则。注重"行",就是要基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内在机理和基本原则,进一步把握其效能提升的具体路径,即以制度价值入心为基础、以制度内容完善为核心、以制度落实落地为根本,从而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民主集中制是保证中国共产党有效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根本制度。建党百年来,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建立在制度自信之上的民主集中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实践中的制度自觉支撑着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和根本地位,形成了客观需求与主观自省双重驱动下的民主集中制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需要继续结合制度自信和制度自觉的路径,坚持完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流程环节,将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20,(1):5-1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紧密相结合,以一系列重大举措做出全面部署,为推进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党中央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实现了从制度建设到制度体系建构的思想飞跃。比较两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和《决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聚焦制度体系化的重要精神。治理国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国家治理是一个综合概念,这就对制度建构提出全面性、系统性、配套性、协调性的要求。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具体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结构,坚持党的领导在结构层次关系上居于顶层地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结构的层次关系,目的是为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理论的诠释。新时代把制度体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须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制度、回答好"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坚定制度自信、提高领导干部使命担当的素质和本领、注重制度体系建构、建构急需制度和必备制度等主要任务上形成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  相似文献   

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一系列显著的制度优势。在国家治理实践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复合治理结构,从而形成了治理主体的合力效应,能够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治理效能发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其中,选举制度改革、会议制度改革、人大预算监督职能、发挥联系制度的作用等都是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党内法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这意涵着党内法规不仅对政党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国家治理效能。通过提高党内法规制度执行效力,实现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良性互动,是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基本逻辑。在深入分析党内法规执行逻辑和问题症结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提高党内法规制度质量等路径,进而推动党内法规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7.
1980年邓小平同志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著名讲话,蕴含着关于国家治理问题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成为开启和指导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纲领性文献。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目标指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目的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实现路径——制度创新与制度构建来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本在于制度的成熟完善与有力执行。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思想保障——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影响来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灵魂在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主观条件——德才兼备的干部和人才来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的现代化过程,包括两个最主要的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建设现代化,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现代化,即实现国家基本制度现代化,并实施"良治"。制度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念,是一次重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是优化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必须厘清三个基本问题:如何准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如何准确理解党的全面领导、如何准确理解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这三个问题构成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逻辑起点,只有明确这三个问题各自的基本内涵和学理依循,才能从根本上破除思想误区,增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凝聚力,构建起科学高效的党的领导制度。  相似文献   

10.
杨宗科 《理论探索》2020,(1):5-12,5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产生和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之上,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正是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新时代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燕继荣 《政治学研究》2020,(2):2-13,M0002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为中国政治学提出了新议题:如何理解制度优势、制度供给与治理效能的关系、如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讨论上述议题,需要探究国家治理效能的来源。在当今国际体系中,国家作为一个共同体,其运行状况和竞争实力取决于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发展水平,二是治理能力。这也就是说,发展和治理是国家的双重任务和追求。无论谋发展,还是求治理,国家运转需要有制度支撑,也需要有政策支持,因此,制度供给和政策供给二者互动状况决定着国家治理的绩效。良好的制度要配套良好的政策才能产生良好的效能,中国发展绩效实则就是制度效应与政策效应相结合的结果。中国在实现发展中国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方面,尤其是在40多年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显示了良好的绩效。主要资源国家所有和多种所有制下不同经济主体市场化竞争的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单一制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这三项制度的综合效应支持了中国高效快速的发展,也为中国治理优势的展现提供了保障。今后,中国共产党应继续凭借集中性、协调性、持续性、高效性的制度优势,通过改革创新,集中力量解决人民关切的问题,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逐一解决最终实现制度的成熟固化。  相似文献   

12.
乔治·华盛顿在领导和推动美国立国初期国家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制度文明思想,包括将宪法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依据、依靠制度和程序实施国家治理、建立统一有效的国家治理结构等,奠定了美国现代国家治理的理论基础,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丁俊萍 《理论探索》2020,(2):23-29,35
党的领导原则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之源;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构成和关键所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与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当代中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内在地包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和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作了部署。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一部署,需要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党的领导重大原则与党的领导根本制度的关系,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关系,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与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关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与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家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为全面领导的制度化实施提供了基本路径。制度化全面领导的根本内核在于实现法治,依法执政是制度化全面领导的基本方式、依规治党是制度化全面领导的根本保障、依法行政是制度化全面领导的重要实现途径。在未来持续建构制度化全面领导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党与国家政权机关责任体系、要不断凸显人民治理主体地位、要在持续的制度建构中为改革发展与社会进化留有制度变革空间。  相似文献   

15.
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契合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运行服务于政党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构成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彰显制度优势和制度效能的过程。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展现出三个层面的制度优势,即多党合作、利益代表、民主协商。进而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巨大效能,即凝聚共识、优化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稳定,并通过领导、合作、协商及监督等四大机制的相互作用予以保障,从而彰显出新型政党制度独特的效能机理。  相似文献   

16.
《行政论坛》2022,(2):32-38
制度执行力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但目前学界无论是对制度执行力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还是对有关制度执行力程度测量指标的确认,都存在种种难以共识的不同认知和令人生疑的论点论证。制度执行力的精准含义应是制度执行主体所具有和产生的将制度目标和制度手段等制度内容变成现实结果的能力、展力以及效力相统一的力的连续体。测量制度执行力程度的直接指标在制度执行能力程度、展力程度和效力程度方面存在潜力度与显力度等既相互关联又有所不同的维度。测量制度执行力程度的根本指标或最终指标应是制度执行全面度、准确度、快速度和持久度。  相似文献   

17.
韩强 《理论视野》2012,(7):50-52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民主的基本制度,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制度,这一制度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逐步确立后,列宁给予了坚持和发展,不仅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也进一步推动了党代会制度的发展。总结列宁对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明确党的代表大会地位,积极维护其权威;二是遵守党章规定,定期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三是按照民主要求,落实党的代表大会议程;四是倡导在会议上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论展开自由讨论。总结这些贡献,对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选贤任能,学界有部分声音疑虑其不具备可操作性,难以与制度兼容,不适用于现代治理。实际上,以制度保障选贤任能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治理思路。在长期实践中,遵循制度治党理念,我们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原则,以相关党内法规制度为执行规范的科学有效的选贤任能选人用人机制,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形成了全规范、全覆盖,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可预期性,强化了制度的导向作用。以制度推进选贤任能的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是现代化治理的应有之义,这将有效推动选贤任能显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时,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这一思想体现了对邓小平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思想的直接继承、运用和发展。邓小平制度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为中国国家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加深对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  相似文献   

20.
孙健 《理论导刊》2020,(6):21-2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制度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突出强调了制度在治理中的根本性地位。制度治理是重塑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路径,这是历史、理论和现实的必然逻辑。制度不够完善会导致党内政治生态出现问题,表现为潜规则、腐败、政治生活形式化、选人用人风气不正等。因此,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构建和优化制度来落实党内政治生态价值系统指向、增加党内政治生态动力系统强度、加大党内政治生态保障系统力度,把制度优势转化成重塑党内政治生态的效能,实现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