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我国在建设新的农村社会和谐结构方面需要法治环境的必要性日益凸显,营造法治环境的途径也迫待探索。主要途径是:从法律上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利;改善农村权力关系,健全农村治理体制;支持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要有法治保障;要在农村建立科学的社会预警机制和社会危机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诉讼调解、司法公正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解是传统人治社会主要的纠纷解决方式,而司法审判是法治社会主要的纠纷解决途径.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诉讼调解的回潮之势,理论界也将诉讼调解与和谐社会联系起来,认为采用诉讼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这使得追求高调解率成为很多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的目标.这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也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曹泽铨 《学理论》2012,(23):81-83
中国法制现代化旨在通过制度与观念两个层面的法治化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秩序的构建。其中社会主义和谐理念是当前社会提倡并追求的符合现代性价值的思想观念,中国传统法律在立法与司法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虽与此内涵不同,但其中所包含的具有传统法意义与本土意义的和谐因素可为现代法治建设所吸收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司法是法治的维护者,司法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法治得到维护和实现的程度.目前.影响司法公正的主要是立法、审判和管理等制度方面的因素.要促进和实现司法公正,应完善立法,逐步实现司法独立、确立司法权威,完善司法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5.
彭前生 《理论导刊》2014,(3):28-30,37
从政治哲学的学理结构角度来解读社会和谐,可以发现宽容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良性运行的纽带和基石;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和谐的价值核心;均衡是社会和谐的路径选择;民主与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动力之源和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与社会治理法治化转型的背景下,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法治思维引领决策、调整社会关系,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虽然法律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但法律至上的法治原则要求,执政者应该高度重视法律能力和法治能力的提升,以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善于把党和人民的意志通过立法程序转变成国家意志,不断提升制度的实施能力。依法执政的法治能力包括立法、执法、司法等多种能力形态,但目前来看,无论是立法能力,还是执法、司法能力,都存在不少的短板。对此需要运用法治思维、法律方法开启"法智",在重视逻辑、锻造法律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升国家治理的法治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倾向,一是一些法律规范被滥用,一是许多法律被闲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法律自身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司法环境的不理想。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法律本身固然需要不断完善,但更重要的是司法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马兆婧 《学理论》2015,(7):150-153
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公正、高效、权威司法活动的具体体现。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权的运行状态是前提,社会公众对司法权运行的感受是关键,社会公众的法治观念是重要的外部环境。司法公开作为一项公认的司法准则和制度,为公众观察司法活动提供了良好途径,对于提高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的功用。  相似文献   

9.
刘武俊 《民主》2007,(1):16-16
据新华社2007年1月7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近日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司法和谐”理念,并要求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努力创建和谐的诉讼秩序,着力维护和谐的司法环境。首席大法官首次提出“司法和谐”理念,表明缔造和谐的司法环境正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司法机关的努力方向。另据媒体1月8日报道,最高法院正在研究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笔者认为,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也是最高法院倡导和践行“司法和谐”理念的具体表现。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结构庞大、内容繁多的宏…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走过十年历程。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具有天然的同质性,二者追求社会和谐进步的目标一致,民主、秩序、公平正义、人权保障等价值追求一致。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和谐社会构建中法治的重要作用,通过尊重保障权利,禁止权力滥用,大力培育市民社会的公民意识与法治精神以及建立道德规范体系,加快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吴雷 《学理论》2010,(14):120-121
追求和谐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想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有赖于相应的制度保障,法治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保障形式,通过法律的实际运行来实现人类的和谐理想。本文试图在考察当代中国法治与和谐的现状基础上,探讨构建和谐法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面对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状况,旧有的人治维稳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只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努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在立法方面,要建构和完善公平正义的制度规则,从源头入手预防社会冲突;在执法方面,要克服堵塞群众诉求表达的弊政,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在司法方面,要以程序合法保障结果合法,坚决扫除司法腐败;在普法方面,要立足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营造以法律方式解决纠纷的文化心理氛围;在守法方面,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党纪国法、接受社会监督,广大公民要自觉培养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以理性、正当的合法渠道化解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3.
刑事司法环境,是指与法院刑事司法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司法前提、司法主体、司法文化环境、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等一系列影响刑事司法活动的因素。良好的刑事司法环境有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但我国刑事司法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通过加强法官队伍建设,通过自身工作增强司法公信力,理顺司法权和政治权的关系,实现政治影响刑事司法的程序化与合理化,全面建立司法救助制度等措施,可从根本上能动地改造现有刑事司法环境。  相似文献   

14.
法治进程既受制于外在的社会历史因素,又内牵于自身的微观因素。法律个案以其特有的形式预示着法治进程的社会趋势,个案源自经验事实,通过对法律个案的研究和思考,不仅可以填充立法方面的空白和不足,还可以弥补理性背后人性的缺失。充分发挥个案在现实生活中的辐射作用,对于提高办案质量、整改执法措施,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挖掘法律个案中的有益因素,构建完善灵敏的个案反馈机制,对于目前的司法改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目前,包容性发展理念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本文从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其所蕴含的公平正义、权利保护和规则之治等法治品格,揭示了包容性发展实现的路径。实现包容性发展,实际上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包容性治理过程,是一个社会和谐包容的法治实践过程,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法治实践,尤其需要健全的司法体系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16.
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在全社会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对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内涵要在与法律人的法律思维的比较中把握,并确立法治思维的主导思维、基本思维地位。建立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法治思维能力考核评价机制和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是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生成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王岳 《理论导刊》2007,(11):65-66
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密不可分,它意味着权利平等、分配合理、机会均等和司法正义。  相似文献   

18.
刑法明确性原则是资产阶级在刑法领域里反对专制社会罪刑擅断主义所取得的一项划时代的进步成果,目前已被世界各国的刑事法典普遍加以确认。作为罪刑法定原则在刑事立法领域的深层次体现,它符合建立现代民主和法治社会的要求,有助于保障人权、健全法治,促进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率。在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对该原则的法律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界定和归整,对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着急剧变化,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突出,亟须通过法律途径实现社会的整合,以此促进和谐中国的建构。作为公民权利的保护机制和纠纷解决的重要手段——司法,在近些年来却一直倍受质疑。这不仅造成了司法权威的缺失,也为社会的治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转型社会的背景下,法官对案件的裁决方式和结果以及司法权威机制的完善是司法权威得以重塑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孙翱翔 《党政论坛》2012,(11):45-48
随着人们法治意识的日益增强,司法裁判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