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26)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注重研究和谐社会和民生问题的相互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完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体现,民生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基于对中国民生状况的分析,从民生思想的构建到民生效益,更进一步对民生问题加以研究。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健全民主机制;注重社会公平;多方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社会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重要因素,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民生保障和民生改善,要以制度完善和创新保障和改善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将解决民生问题摆到党和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这不仅因为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同时要以解决民生问题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子睿  张琳 《理论视野》2008,(5):5-8,27
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突出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提出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表明党中央和政府对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视和决心。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从制度上切实保障民生和持续改善民生?为此,我们特地采访了长期从事民生研究的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治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未曾圆满解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翻开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政治观.因此,探讨民生政治观的思想渊源、形成和发展,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民生政治观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突破和意义,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到在科学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生动局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任何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实质的。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最关怀人的生活,最重视人的发展,最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逻辑起点是人的需要,贯穿主线是实践,逻辑终点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逻辑结构,不仅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观,而且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燕 《学理论》2009,(21):69-70
改革开放30年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和领导者应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从观念创新、体制建设,发展经济、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着手,把改善民生落到实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指导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加强民生支出是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我国现阶段地方公共支出有三种模式:即经济建设性支出偏好;行政消费性支出偏好和民生服务性支出偏好。我们认为应当从支出体系、需求表达、制度建设等方面优化地方公共支出结构,提高地方公共支出效率。  相似文献   

10.
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新时期,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是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中心。因此,政府应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民众本位的政府价值取向,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1.
张玉玲 《学理论》2011,(30):48-49
民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目的。民生问题是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关注民生和重视民生,为改善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民生思想,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民生导向下户籍制度问题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户籍制度相对限制迁徙自由与附着层级社会福利之诟病,是建立民生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键环节.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均等供给公共产品机制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将逐步缩小区域与城乡差距,真正实现迁徙自由,解决民生问题,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杨瑞 《学理论》2013,(4):47-48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民生"提到"国计"的高度,民生问题与一个国家的稳定密不可分。毛泽东民生思想不仅解决了广大人民的衣食住行,而且引导人民当家做主,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政治保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民生思想主要表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依靠群众,向人民负责,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民生思想的特点,不但解决了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引导农民翻身当家做主。这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抓住民生问题,也就是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解决民生问题关键在政府,政府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民生问题,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主张来自对传统文化中民生思想和国际视野下民生理论的继承和超越。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共建与共享双向促进、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渐进式中国式民生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在政府职能定位与绩效考评上,坚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并重;在纵向管理体制上,确保不同层级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在横向部门关系上,构建解决民生问题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在民生解决机制上,实现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合作。  相似文献   

16.
曾峻 《党政论坛》2008,(3):18-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党的十七大向全党提出的光荣使命,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把解决民生问题看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社会建设的重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乃和 《学理论》2008,(10):66-67
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发展进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许端 《学理论》2013,(22):91-92
民生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命题。科学认识当前中国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以民生为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关键前提和重要基础。主要介绍了民生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从而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为我国顺利进行社会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民生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而且是个法律问题,用法律手段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充足的法理依据和历史依据.需要我们制定和完善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法律,促进公正执法,完善民生权利的救济途径等,以进一步促进民生建设.与解决民生问题相关联的立法方向大致包括制定和完善与民生问题相关的法律、加强民生问题的执法力度、完善民生问题的法律救济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中共历来十分关注民生问题。新世纪以来,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全面发展了党的民生思想,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诸多新思路、新方略,主要体现为民生工作认知的哲理化、民生问题视野的政治化、民生工作思路的系统化、民生建设路径的社会化。它反映了中共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为中国解决民生问题、发展民生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