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归大自然的乡村旅游正在成为一种旅游消遣的时尚之选,现代生态农庄则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平台。由所处的自然人文资源、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决定,湖南省桂阳县发展现代生态农庄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形成了城市近效的依托模式,但也存在思想较模糊、发展盲目、活动特色不够、环境亟待改善等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增强认识、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改善环境等,以推动其又好又快发展,使之成为城市近郊依托模式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32)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党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是中国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基础。以生态文明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新布局与人民群众、企业、政府的努力密不可分。花都区作为广州市古村落分布较为聚集的地方,美丽乡村的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广州花都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探讨生态文明理念,努力推进其新农村建设,力求开辟建设花都美丽乡村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3.
乡村政治生态是乡村治理的环境基础,建构良性的乡村政治生态系统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从权力、制度、文化和组织四个维度分析嬗变后乡村政治生态的现实形态,发现后农业税时代乡镇基层政权的"悬浮"和乡村社会环境的变化是造成乡村政治生态嬗变的主要原因。对此,应以外部嵌入与内生整合为指向,嵌入外部力量,健全村民基层自治;构筑多方联动,填补权力监督真空;强化党性修养,提升基层党建质量;挖掘优秀文化,净化政治生态环境;全面依法治村,完善农村法治体系,以优化乡村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4.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已成为当前的旅游热点和社会时尚,作为生态旅游经济生力军,乡村生态旅游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可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保护三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农业资源利用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1)
在建设美丽花都的整体局面下,如何有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和工作的重点。当今乡村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科学技术逐步发展,农民生活状况也随之改善。然而随之而产生的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等不仅给乡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成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一大冲击。在本论文中我们以广州花都大布村为例,对大布村生态环境现状展开实地调查,并通过亲身体验和现场考察进行剖析,最终探讨出进一步改善大布村现有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策略,谋求大布村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共促进,再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方法是一种以系统性、整体性思维去认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局部化、片面化认识势必会影响乡村治理的成效。应用生态方法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目标机制和路径,有利于系统化、全面化地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共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内涵,依据生态学原理,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乡村与城市的共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指导,近些年,浙江省加大对乡村保护和建设的力度,从建设美好人居环境和传承优秀文化等方面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P村在政策的指导下,深入挖掘了村落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教化价值,并以村落为载体实现了乡村多元价值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乡村善治以构建符合国情特点、更加完善有效、多元协同共治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为主题,其生成有其理论之源、文化之根、历史之基及时代之变等逻辑维度。其生成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深刻体悟与创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理智慧的继承,对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积淀的历史经验的学习借鉴和传承赓续,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特征新要求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通过上述四重维度构筑新时代乡村善治之路,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乡村治理实践的科学指南,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结构已然从“乡土中国”变迁更迭到“城乡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也应发生结构性调整:从前期外在“赋能”到当下内在“价值实现”,乡村价值需要被全面认知。从根本上来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本质就是乡村内生性发展的建构,这就需要对乡村价值在充分认知基础上进行活化、挖潜和实现,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重要农产品供给区,彰显乡村生产功能;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显化乡村生态功能;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显化乡村教化价值;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新格局,凸显乡村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功能发展变迁与其制度的逐渐完善是同步进行的。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功能异变主要体现在农民合法权益受损、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治理难度加大等方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农村土地流转法律规范存在不足、土地流转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土地流转配套制度不完善。未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功能目标,应突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功能、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业生态安全的功能以及发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动乡村有效治理的功能。为此,应从完善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为出发点的农村土地流转法律规范体系、建立以促进农业生态安全为切入点的农村土地流转监管机制、健全以推动乡村有效治理为落脚点的农村土地流转配套制度等方面探索符合我国未来发展需求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11.
李鹏远  李梅英 《求知》2022,(3):52-55
<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深刻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天津市宁河区第三次党代会把“生态立区”作为宁河区未来五年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将七里海湿地摆在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如何做好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这“后半篇文章”,让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关键在于做好“五个聚焦”:聚焦“如何建起来”,强化规划引领和基础设施;聚焦“如何统起来”,凝聚资源要素形成强大合力;聚焦“如何好起来”,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相似文献   

12.
苏亦飞 《理论导刊》2020,(5):118-123
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乡村文化自信,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振兴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说")和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文化冲击、乡村文化本身创新性不足等因素影响,乡村文化自信培育面临困境。有效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必须在把准价值导向、契合主体需求、夯实现实基础、激发多元参与和实现转化创新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3.
张舒 《理论视野》2020,(8):69-72
近年来,乡村旅游快速增长,成为发展生态经济,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推动农村产业振兴的助推器。在抗击新冠疫情背景下,乡村旅游又助力复工复产、拉动了经济恢复和发展。新时代推动乡村旅游绿色发展,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乡村旅游功能定位,实现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振兴、旅游扶贫脱贫、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治理与善治理论,从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起点及演进逻辑出发,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角度,探讨我国乡村治理的目标模式和实现路径,提出"通过乡村善治构建和谐乡村"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可视化分析发现,中国数字乡村研究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即研究初始期(2016年以前)、缓慢增长期(2017年—2019年)和快速增长期(2020年至今)。研究热点体现在数字乡村的理论阐释、数字乡村与经济发展、数字乡村与乡村治理、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以及数字乡村的困境及破解路径五个方面。研究演进趋势主要表现为研究热度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研究内容从关注数字乡村经济到关注数字乡村全面发展、研究方法以经验研究为主。研究演进趋势主要受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社会层面的乡村社会转型与发展、个体层面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乏力,其实质是面临政治资源困境,主要表现在政治文化资源贫乏、制度性资源不足、动力性资源匮乏、社会性资源薄弱等方面。究其原因,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政治生态变革下的一些因素造成了复杂的社会矛盾。立足现实,必须通过重构、整合等多重路径,为乡村民主政治健康发展集聚起有效的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17.
强劲的驱动机制是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网络治理和系统论的学术资源,尝试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并对其形成机理和主体驱动力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强调指出,在宏观层面,政府、农民、资本和社会力量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充分地互动协同和有效整合,以形成强大、可持续的合力。在中微观层面,要促进驱动要素层次的协调优化,不仅要注重发挥法律与公共政策、资金与利益的驱动作用,更要重视和增强科技与人才、文化与教育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动力。  相似文献   

18.
乡村性伴随着乡村本质的理论反思,以空间、产业和身份三要素的扩展为表征,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双重交织中动态演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政府与市场共同展开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形象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然而,对新时代乡村性的理解的一些偏误,产生了脱离乡村尺度对乡村进行主观构建和想象强加的系列行为,带来了乡村空间建设失真、产业利益分配错位以及乡村主体权利缺失的新困境,乡村性在积极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反而进一步流失。乡村性概念的重塑,纠正了乡村建设中乡村“他者”对乡村社会的叙事偏差,回答了乡村振兴“为谁而兴”的根本性追问,成为乡村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9.
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是责任共担、行动共为、价值共通、情感共融、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当前,“城归”红利不断释放、国家政策持续赋能、信息技术有效嵌入为建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带来前所未有的有利契机,但是也使其面临结构松散化、意义世界隐退、基层组织功能弱化等多重挑战。因此,要着力整合乡村多元利益、重建乡村意义世界、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乡村治理效能,从而筑牢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之基,进一步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0.
张勇 《理论探索》2016,(4):86-93
"博士春节返乡记"的争鸣是参加者在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下围绕乡村问题而展开的一种讨论。这场以"乡愁"为总旋律的争鸣展现了我国当前城乡之间的矛盾现状,这种矛盾体现在城与乡之间在自然空间上分立、禀赋差距扩大、资源争夺、文化价值冲突等方面。为此,解决乡村问题必须从城乡关系中寻找出路。未来城乡关系的理想图景是城乡融合,促进城乡融合的立足点在于建设美丽乡村,要重视国家意志的政策选择作用,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