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理想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现实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展示出来的张力空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带有科学价值目标的社会结构空间。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社会状态。与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着强烈的实践性,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具体的、历史的把握,不是抽象的理论概括,不是空想和幻想。  相似文献   

2.
赵志勇 《理论探讨》2012,(3):155-15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又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当代市民社会的理论内涵进一步明确,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进行历史检视,得出中国必须借鉴和超越西方市民社会构建的经验和教训,避免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出现大起大伏的波动,并根据中国国情,借助国家的力量推动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这是中国市民社会构建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对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 ,与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 ,有着历史的内在联系 ,两者的理论前提就是科学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历史选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中国各族人民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5.
历史转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个转折经历了一个过程,起点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转折。历史转折的主要内容就是把全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历史转折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改变,但必然导致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的转型包含了多方面的内涵,概括起来讲,是从半文明社会转到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不可能速成。中国社会的转型,必然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设美好的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经历了三个重大历史过程。提出全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经验与教训以适应我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必然结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建立和谐社会不懈努力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的成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一切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其社会基础是传统文化熏陶影响下的中华民族。本文拟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8,(11)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社会建设做了诸多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从历史、现实和价值三个维度对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进行解读,可以得出: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继承和深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其价值取向。由此,可以更加清晰而深刻地认识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当代意义和价值取向,从而有助于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9.
建设法治和法治国家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期待。历史发展到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了我国的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社会目标。将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法治建设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通向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体现了执政党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已发生阶段性质变认识的理论自觉。执政党只有准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才能制定符合时代要求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战略规划,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社会主要矛盾、人民主体地位与执政党自觉,是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三个基本维度: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在依据;人民主体地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价值取向与力量源泉;执政党自觉是准确把握时代脉动与担当时代使命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既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层面,也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有力杠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同样离不开文化方面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形成了三类文化并存,两大矛盾突显的格局.为了推动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的文化建设应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以法治文化建设为重点,着眼于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五十年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转折和历史丰碑。它给中国最深刻的历史影响是 :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第一次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也是自近代以来第一次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现代化建设上 ,开启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最壮观的改革开放。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在理论上系统地解决了一系列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1 中国现代化的制度选择。社会现代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不可分割的。邓小平…  相似文献   

13.
"共同胜利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演变所作出的对于未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预言,但并未成为现实;"独立建设论"成为和平与发展时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别于"共同胜利论"的"独立建设论"。从"共同胜利论"到"独立建设论"的转变揭示出社会基本矛盾思想的与时俱进,彰显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立足现实社会发展实际,应高度重视"独立建设论"的理论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彦芳 《各界》2009,18(11)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该是在继承古代厚重的传统社会历史文化基础上,移植现代西方法律精髓,改革法制,走充满自身特点的道路.本文立足文化史角度,从先秦社会法治历史文化入手,探索中国先秦时期法治特点,进而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对照,以便更好地实施法律继承、移植、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 80年的光辉历程。这 80年的历程 ,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的历程 ,是一个积贫积弱、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意气风发、昂扬前进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中国的历程。在 80年的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新的世纪 ,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 ,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 ,是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的 ,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 ,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进程既有一般规律又有其特殊性的原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 ,而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巨大成功 ,证明了这一历史真理。  相似文献   

17.
社会伦理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探寻的课题。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伦理内容与追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民富、国强为目标,具有明确的伦理目的性。探折邓小平的社会伦理思想,对于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确认识现实中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集中体现在新起点、新特征、新目标、新途径四个方面.新起点即中国将踏上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力焕发与境界开辟、在世界舞台为人类未来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这一新征途;新特征即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变,社会发展必将进一步表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统一;新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分两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途径即基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而推进的理论创新、全面从严治党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2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新的思想营养。总结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简称多党合作制),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中国各民主党派,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发展和确立的。多党合作制作为一种政党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发展中经受检验,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期多党合作关系基础上最后形成的。中国历史说明,我国实行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的需要,是中国历史的必然。研究多党合作制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我们自觉地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抵制资产阶级两党或多党制的反动影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