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嵘均 《政治学研究》2020,(2):38-51,M0003,M0004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网络空间政治安全治理是主权国家必须担负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也是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它体现着主权国家的现代治理能力。事实上,在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化和全球化时代,网络空间国家政治安全已经发生了很多不同于物理时空环境中的变化。这是建构网络空间政治安全观以及国家治理责任的根本前提。在此前提下,网络空间政治安全观以及国家治理责任的建构,还需要以网络空间中技术环境、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结构与配置、各政治主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以及心理认知等为核心要素。因此,网络空间政治安全的国家治理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在物理层面上,国家对于网络和通讯通信基础设施的保障和创新;在治理层面上,国家应从网络空间政治安全的制度化能力、控制能力和控制智慧、国家认同与国家合法性以及治理体系建构能力等方面理性、科学、协同地维护和捍卫网络空间政治安全。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网络传播环境下,媒介权力的作用方向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由以往的政治统治集团及其机构垄断的"权威主导"逐渐向普通民众参与传播的"草根主导"方向逆转。这一变化表明:网络空间草根民主和草根民主化趋势正在形成并不断发展。这对现代政治体系运行,尤其是对权力监督和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手段和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网络空间中,草根民众的网络造势与政府回应具有互逆作用,即:网络民众通过网络言论造势而给政府施加舆论压力,并迫使政府做出及时回应和处置。因此,必须正确认识网络草根民主及其发展趋势,正确对待网络空间传播的政治信息与政治言论,尊重草根民众公共话语权,以平等对话理念为指导、以制度建设和网络立法为手段、以培育网络草根民众的理性精神和自治能力为主要内容治理网络空间草根民主无序发展的乱象。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存在密切关系,进而造成网络空间存在的失序与失范现象会深刻影响着现实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刚性治理解决不了网络空间的所有疑难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网络空间开展文化治理。网络空间开展文化治理的方式相对较活、力量相对较强、成本相对较低、效果相对较好,这既是文化治理相对于其他治理方式的优势,也是网络空间开展文化治理的重要意义。网络空间开展文化治理必须明确四个维度,即理念维度、主体维度、客体维度、效果维度,这是网络空间开展文化治理的前提。对应四个维度,网络空间开展文化治理,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即牢固树立文化治理的理念并落实到网络空间运行中、全面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并投入到网络系统优化中、持久推进文化治理的行动并深化到网络环境改善中、严格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估并贯穿到网络治理全程中。  相似文献   

4.
组织化动员和草根动员是促成集体行动的两种常见形式,然而,G市反对垃圾焚烧厂建设的业主集体行动不仅没有组织化动员力量(如业委会)的参与,也没有草根行动者刻意维持的名实分离的弱组织,那么,业主集体行动如何可能?分析G市案例发现,"去组织化"是业主集体行动的策略选择。它包括三个特征,无领导有纪律、行动上自我定位和网络虚拟串联。"去组织化"依托政治认知、网络传播和情感动员消解合法性、安全性和搭便车三重集体行动困境。它与组织化动员和草根动员的差异在于,动员结构既不是有组织也不是弱组织,政治取向上呈现认知和行动的分裂。实践层面,它表明公民在治理参与中成长,也预示中国公民社会构建及其与国家良性互动的艰难;理论层面,个案研究的发现为考察业主集体行动的动员提出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政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主要是指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政治安全是指国家政治体系处于结构合理、功能配合、运转协调、变化有序的良好状态。政治安全与网络舆情治理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社会转型期对于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对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有着战略性的意义,即对网络舆情导向能力和信息技术控制力的提升将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有利于促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有利于促进政治制度创新,维护政治制度安全;透过网络舆情有效解读民意有利于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党地位;规范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变迁,为了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必须实现网络舆情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向度和治理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以此促进网络舆情治理与政治安全的良性互动,进而有效推进网络时代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存在是否具有正当性,是一个存在着激烈争论的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事实上,不管在物理空间还是在网络空间,只要在一个国家内部作为政治统治工具的国家职能没有消亡,国家主权就不会消亡;而在国家外部,只要仍然存在着利益纷争和分歧,作为争取国家根本利益最高权威的国家主权就不会消失。这应该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见,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存在具有历史性、客观性、必然性和正当性。从网络治理角度来说,只有确认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存在的正当性,国家主权和政治权威对网络虚拟社群进行规范、约束、纠治等的权威性治理才具备合法性和正当性。而在当前,影响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存在正当性的主要因素是网络虚拟社群的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其结果是对国家主权产生了剥蚀和聚合的双重作用。对其积极的聚合作用,应充分加以引导和利用;但对其消极的剥蚀作用,应采取合宜策略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治理法治化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网络空间的场所维度要求维护网络主权,加强国际合作,平衡网络自治与网络规制。网络空间的产品维度要求国家协调网络安全与技术革新、网络自由,网络平台保持中立地位,网络用户不得滥用信息技术。网络空间的媒介维度要求缓解网络秩序稳定与网络言论自由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8.
网络政治参与是民众在网络空间借助网络媒介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台湾网络社会的发展成熟为台湾民众开启了释放大众政治参与需求的窗口,网络政治参与以其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与草根性等特征降低了参与者的行动成本,提高了民众的参与意愿,改变了台湾传统政治生态。新媒体时期的网络政治参与逐渐发挥着从虚拟到现实的强大现实影响力,近年来台湾社会运动的话题兴起、结社、组织策划都源自网络并形成线上与线下密切配合联动,形成了颇具台湾特色的"网上串联、网下集会"公民运动模式。网络政治参与已然从政治人物生态、选举生态、政治舆论生态以及青年政治生态几个层面改变并重塑着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9.
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迭代,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场域,网络空间政治安全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风险。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风险主要包括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网络空间关键基础设施入侵的风险、网络空间政治认同弱化的风险和网络空间政治参与无序的风险。应从技术韧性、组织韧性、制度韧性、文化韧性四个维度构建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风险韧性治理体系,运用先进技术提升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风险的精准治理能力,强化不同组织间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风险协同治理能力,构建多元主体相互联动的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风险治理体制机制,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0,(1)
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来解决全球面临的网络空间治理难题,不仅基于世界各国面临网络空间治理困境的现实,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的继承与发展。它摒弃了以往的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等对话模式,倡导国与国之间采取互商互谅、共建共享、开放包容的对话方式,来解决世界各国面临的网络空间治理难题,是新型的全球网络治理理论,这为当今世界网络空间治理提供良好的范式,也为其他方面治理困境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发展需要基本的组织载体和平台,但因社会转型而导致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组织方式的改变,使得现阶段我国单位社区出现一定程度的“去组织化”。如何打破单位社区的封闭性,实现单位社区与社区外其他组织单元结合实现再组织化,以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成员动员、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等问题,是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通过区域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建构了一个由党组织引领、统筹的基层治理组织间网络,其单位社区的再组织化过程就是一个基层治理网络重构的过程。借助网络分析框架,考察学院路街道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尝试揭示转型社会中单位社区再组织化的动态过程,以丰富学界对基层治理网络及其建构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我国悠久的协商思想为基层协商民主奠定了政治文化之基,而新时代则赋予了基层协商民主以新的内涵和实质。基层协商民主的演进发展之路,不断凸显出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基层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形式,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体现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把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现实路径有:坚持党对基层协商民主的领导,更好发挥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强化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执行力;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制度自信宣传教育,培养人们积极参与基层协商的意识;建设高素质基层协商人才队伍,为把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3.
谢金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2,(1):80-93,126,127
本文打通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联系,从微观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一般图景,以克服资源动员理论对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机制解释的不适应问题。湖北"石首事件"个案分析表明,情感在网络政治抗争动员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体层次看,事件对网民的情感刺激决定了网民对事件的解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公共话语建构和网民的社会认同。从社会层次看,网民情感反应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框架决定着政府与网民互动的模式,直接决定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框架的建构。打通个体分析层次与社会分析层次的联系是理解情感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是根本,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本。分析情感对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社会运动的内在机理,也有利于政府科学应对网络集体行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Against the conventional assumption that publics, and particularly radical publics, are outside the stat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ir mutual combination and entanglement in order to consider how states might contribute to progressive politics. At the heart of this account is a concept of the state that incorporates the dissident and fleeting, and a conception of transformative publics based on four modalities: prefigurative, improper, liberatory, and unconditional. Transformative publics can be found within state formations; they also combine with them to produce new political governance relations. To develop this argument,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wo kinds of publics: those involving compelled state actors, such as school children and prisoners; and those, such as protest camps, taking shape through grass-roots political action.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互联网世界不断升级,网络空间随之不断走向无限领域,其包含内容愈加丰富.主体缺场或不在场的次数和机会逐渐增加,呈现为虚拟性.虚拟主体的存在不同于现实主体的逻辑性,而呈现出精神性、空间性、契约性、可能性、世界性、自由性的超越现实的虚拟性.深入理解虚拟主体的多维存在不能脱离现实基础,它同样具有创造性和正义性,亦即经历一个选择做什么样人的过程,是网络治理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社区治理共同体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单元,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制度化程度直接关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化水平和总体质量.进入新时代,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对社区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作用.同时,构建政府负责下简约高效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社会协同供给,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实现社区治理的公众参与.还要以法治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提升和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法治化水平和信息化建设,进而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governance” have become the buzzword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in order to name and explain the emerging post-Cold War international order. The first one makes reference to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at is modifying our notions of space, time, and production, while the latter attempts to illustrate how power and its regulatory practices are being transformed among polities. We discuss these two notions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essay to argue that, in fact, the emerging “global” order will be different from that grounded on state-centered notions of territory and sovereignty. Our arguments focus on the Mexican case to highlight how this country is moving from an inward-looking, state-centered, authoritarian machinery of governance, to a postsovereign, principle-based, multilayered governance structure. This transition ha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s of corporate and human rights.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policy tools of the “ancient regime” have completely disappeared. State-centered structures of governance will remain important during this stage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Areas moving into postsovereign and principled regulatory practices will overlap with those that remain under the monopoly of national bureaucracies. Though Mexico'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could be explained as a reactive movement against the collapse of the state-centered authoritarian model, an important conclusion of this essay is that the emerging pattern of postsovereign and principled bureaucratic governance will play a major role in shaping the future of those changes.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effects of the emergence of cyberspace, or digitization, on civil society, and develop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that effect. It is distinguished between four types of civil societies: apolitical, political, transnational, and uncivic. Each type of civil society is considered separately vis-à-vis cyberspace developmen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at kind of civil society is enhanced by these developments and, conversely, what kind of civil society is constrained. This understanding helps inform how cyberspace has changed the more generic society-state relations. While one can identify many instrumental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in civil society practic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emergence of cyberspace has not profoundly changed society in terms of the relative power of one type of civil society over another. Thus, its transformative power is rather limited in a more fundamental sense. The empirical focus of the article is on Norwegian civil society, representing a Western developed democratic state, but it is argued that while the empirical results may vary,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can arguably be applied and tailored to any society.  相似文献   

19.
锦标赛体制、晋升博弈与地方剧场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潭  刘兴云 《公共管理学报》2011,8(2):21-33,125
政治锦标赛体制是中国政府官员的一种压力性激励范式与不容选择的政治生态。行政发包并进行量化考核、绩效排名与择优提拔,是政治锦标赛体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实地调查表明,基层政府官员晋升往往是前台与台后多重原因作用的结果。派系关系、政治背景、社会网络等后台因素往往能左右基层干部的晋升。文章以一个县级市的乡镇干部为观察对象,检验了官员激励分析范式———锦标赛体制在基层地方官员晋升竞争中的解释力,重点对地方官员晋升博弈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描述类型学,认为推选博弈、排名博弈与借势博弈是地方官员晋升博弈的三种基本类型。本文初步提出了一个地方官员晋升决定因素的剧场分析模型,并指出,在政治锦标赛体制下,民主集中制在未来地方官员的选拔、任用中的积极作用将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