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吴光芸 《理论探讨》2008,(2):146-150
协商民主所体现的平等、公民参与、宽容、互动等理念表明公共领域与市民参与是协商民主实行的基础.而我国公共领域发展缓慢、市民参与不足将制约着协商民主的施行.因此,在我国推行协商民主的首要条件是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建立一种公共领域,为民众营造一个参与公共事务的相对独立的广阔空间.具体而言,政府要为培育和规范公共领域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培育健全的市民社会,培养公民的公共领域主体意识,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建立公共领域的讨论平台.  相似文献   

2.
"公共领域"研究是近20年来的学术研究热点.西方"公共领域"研究的兴盛是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英文版的出版为导火线而引发的,但实际上还有更深层的背景与动因,那就是西方各国自由与民主等价值的沉浮流转及市民社会理论的兴旺.我国"公共领域"研究的兴盛除了受国际上影响外,也有着深刻的本土社会现实背景做支撑.  相似文献   

3.
作为最早明确提出"公共领域"并对之进行政治哲学思考的伟大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对公共领域问题的学术建构具有多维价值,其中宪政民主关怀、政治哲学定位、理论范式创新、学术价值超越等是其显著的理论特征.这不仅奠定了她在公共领域理论发展史上的开创性地位,也体现出她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哲学家理论创造活动的伟大与卓越.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1)
市民社会是指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是国家权力体制之外所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具有独立性和制度性的特点。随着18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以及思想文化环境的多元化,对于市民社会的关注和探讨也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为市民社会的研究注入新鲜的时代血液。  相似文献   

5.
论哈贝马斯市民社会论域中的公共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即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它既区别于市民社会私人领域,又同国家这种公共权威领域迥异。公众舆论是公共领域作为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中间地带的主要标志,其基本功能是对以支配性权力为凭借的公共权威的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调节。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重建以交往理性为基础的公共领域,是构建真正的民主制度和秩序的前提。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论述,使市民社会理论从传统的“国家—社会”两分图式发展为“国家—社会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三分图式,为当代公民社会理论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4)
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民主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它是调节国家和社会(市民社会)的独立领域。公民以平等的身份加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公共舆论进而和公共权力相抗衡。作为公共领域的主体,公民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对公共领域的建构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公共领域要注重通过培育公民文化,加强制度建设和健全大众媒介组织加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批判能力,实现二者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是社会政治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社会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观察视角.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思想家在运用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差异很大,其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市民社会的演进过程具体分为五部分,即古典市民社会理论、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国家主义市民社会理论、共产主义市民社会理论、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理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形成、实质及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是研究市民社会理论的重要基础。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从鼎盛到后现代的转变,对文化体系和交往行为的研究是其理论特点,"公共领域""生活世界"是其理论核心。对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二者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行政论坛》2019,(5):92-95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掀起了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热潮,随之而来的公共管理学范式问题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其进行研究既可以有效实现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理性自觉,又有利于公共管理学学科的身份认同,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共荣效应。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学科范式的生成有其内在逻辑必然性,就实践逻辑而言,它是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理论映现;就理论逻辑而言,它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界域:公共组织;有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学术共同体支持。  相似文献   

10.
李永忠 《学理论》2012,(10):69-70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但是,他强调的是市民社会的"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在当下中国语境中研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还需要从社会文化领域来拓展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范畴,赋予其时代特色和生命力,使之在当下的社会建设中仍然能够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