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追问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中形成的,以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为基本原则,从人与自然具有的双向生成和不可分割的关系出发,基于历史维度将人及其实践活动重新纳入对自然的理解之中。马克思以不同语境中所运用的自然概念呈现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逻辑进路。进一步,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劳动—分工—阶级分化"的叙事模式发展和丰富了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在于破除资本主义的自然意识形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现实关系,蕴含着分析空间生产的批判性创见。  相似文献   

2.
近代自然观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的直观猜测,但最终却没能突破形而上学的束缚而把自然作了抽象的理解;马克思的自然观从人的、历史的实践活动来理解现实中的自然界,是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人与自然的矛盾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矛盾。马克思的自然观为我们指明了通向生态文明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3.
冯婉玲 《学理论》2009,(19):139-140
当今时代,面对日益加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不断兴起。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在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是历史辩证的统一的这个唯物主义观点,首先实践是理解“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关键;其次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最后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这些理论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霞 《理论探索》2013,(5):48-51
生态女性主义者从性别的社会建构出发,通过性别隐喻,将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人对自然的压制相等同,并将西方科学对自然的认识视为从"男权"出发对自然女性的一种侵犯。生态女性主义者要求重新审视社会性别角色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女性的视角批判现代西方机械自然观,消除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所带来的生态困境,倡导有机论自然观。生态女性主义有机论自然观是对古代自然观的适度回归,其核心就是要恢复自然自身的价值,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控制"转向"敬畏"。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以对象化活动即实践为中介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自然界、人类活动和社会历史领域来把握,深刻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相互促生的内在关系,揭示了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即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从"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本质统一性中,以人性生成为视角历史地把握了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贯注了人的生命完善的价值祈向。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贯穿世界历史发展全过程,是现代化进程绕不开的场域。当下,伴随现代化发展而来的生态危机与环境治理困境,迫切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该往何处去的问题,需要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上进一步拓展其世界历史视角。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关照,在自然、社会与政治方面体现出其世界历史属性。同时,也在系统整体性、平衡自然价值与自然资本之间的张力、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超越。无疑,这一理念拓展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世界历史视角,是在中国式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转型期,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马克思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的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科学揭示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其中不仅包括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自然观,而且蕴含着自然与社会互动生成的历史观,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最终指向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许卫中  顾伟黎 《学理论》2013,(30):40-42
马克思是在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过程中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在实践基础上相互生成的统一过程。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其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价值诉求和归宿。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是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质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与马克思一同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革命的辩证法,并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确立了唯物辩证法的新形态。他不仅将总体性辩证法保持在思维领域,而且拓展到外部世界,在自然、社会和思维等三者之间建立整体的有机联系,凸显出有机论的总体观。进而,恩格斯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辩证法统一起来阐发了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在历史逻辑和劳动辩证法下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之统一问题的讨论;解决了自然科学、历史科学与理论科学以及各门实证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倡导大科学观的科学统一论,使自然辩证法作为科学技术学成为可能。面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以及现代性的种种"急难",在后疫情时代重新考察和理解恩格斯有机总体观及其相关重要论断,既有助于为自然辩证法正名,亦能为"两个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认知提供思想支撑,彰显其之于构建生态文明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到"生态自然"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原始的和谐到近代的冲突和对立,再走向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受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影响,人们往往从对抗性的意义上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造成自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成为人们外在的对象,进而导致了自然与历史的分离。而马克思自然观则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系,在这种一体性关系中,整个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身体,与人处于相互生成的过程中,从而历史就成为人的真正的自然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实现了对于生命的有机性和创造性的理解,超越了近代机械自然观,发展了马克思自然观,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赵颜柳 《学理论》2011,(3):83-84
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涵,以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解上,并从劳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又基于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得以实现的事实,用物质变换概念来描述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3,(35)
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阅读,对马克思在关于人道与自然界,社会与自然关系的阐述上有所感悟,在其对自然与人类关系基础之上的理解,结合中国哲学自身的背景试图探讨生态以及当下自然观对于人类的发展,以及人类应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态互动观。具体做法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模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自然从未缺席;相反,不可化约的自然始终是一切人类活动得以可能的存在论前提。尽管马克思确立了人作为自然存在者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永恒必然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事实,但马克思并没有陷入"自然主义"的窠臼。马克思思索为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象化的劳动使人和自然都陷入异化的危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反自然""反生态"的内在本性,认为正是资本逻辑导致与人的异化相对应的自然的抽象化和被蔑视。通过对生态危机根源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克服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瓦解资本逻辑,使市民社会过渡到"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运动的共产主义,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共产主义,它都包含深刻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7.
张都爱 《理论探索》2006,2(5):18-20
西方现代自然观体现的文化性质是自然的文化化,西方后现代生态学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体现的文化性质是文化的自然化。我们目前所建立的环境文化,是自然文化化与文化自然化相统一的文化,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自然观是我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1,(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和谐的统一整体,并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异化理论和共产主义等多个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了解决生态问题最为根本的途径——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对于解决如今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5)
马克思生态思想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统一。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命延续的物质,也是人类精神的无机界,自然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场所,使得人的类本质得以体现,人的发展同样是随着人在自然中的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而获得的,因此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主张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处理好实践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这无疑对于培育公民生态意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培育公民生态意识就要做到生态反思、生态情感、生态思维、生态责任的全方位渗透。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价值关系,也是一种伦理关系。这种伦理关系不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主体"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而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对象"而实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自然伦理最终体现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活动中,使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