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5,(3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梳理清主体与客体及相关概念:如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含义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是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学习和把握这些相关概念时,要注意的是,主体性与客体性是属性类词,是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或物的相关属性,因而要注意在动态中去把握。  相似文献   

2.
社会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是一个多要素、多结构、多层次,并且是有复杂系统的有机体。从时间绵延的角度来说,社会历史是流动着的时间进程;从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说,社会历史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一、社会历史过程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历史既不是脱离人的纯粹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也不是由人任意决定的纯粹主体性的过程,社会历史过程既有主体性和客体性,又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因为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它就象一座桥梁一样,使立客体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是实…  相似文献   

3.
不能把实践唯物主义归结为主体的哲学 辛世俊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包括着主体性原则,但也包含着客体性原则或客观性原则。马克思在研究实践关系即主、客体关系时,贯穿着双向思维的原则,即从主体的角度把握客体,从客体的角度把握主体。所谓从主体的角度把握客体,就是把自然界看成是人的劳动和欲望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智勇 《理论导刊》2001,1(8):33-35
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自由和解放是相通的,人只有成为主体才可能是自由和获得解放的。因此,人的主体性是当代人们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主体性是人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以满足为我性、克服受动性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它包括自主性、目的性、主宰性、计划性、能动创造性等等。主体性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并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不同时代社会实践的特点不同,人的主体性扩张的程度也就不同。在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主体性能否健康发展日渐成为个…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与怀特海把哲学的目光投向现实世界,立足有机论、整体论和过程论,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二元论的实体思维与抽象主体性,诉诸感性活动主体——"现实的人"和"现实实有",重建了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基于实践观点、关系思维和历史逻辑强调主体对世界改造与认识的能动性与受动性、自律与他律、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寻求主体性与客体性原则的统一,最终将主体的主体性之生成与实践、认识以及价值评价内在地协同起来。怀特海则在有机宇宙论立场之下,基于泛经验论、泛主体论,认为任何可感的现实存在都是内在关系下"现实实有"这一终极经验主体的"结合体",而拥有主体形式的现实实有的主体性显现借助摄入与合生,以客体性为前提,互为主客体——客体是曾经的主体、主体必将客体化,进而演进到"主体间性"的主体性原则。因此,马克思与怀特海既在存在论上超越了抽象主体,又在认识论上澄清主体认知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前提,更在价值论上彰显着生态文明意蕴。  相似文献   

6.
对虚拟实践认识的不断加深,推动了网络世界中主体、客体、工具之间关系和作用的相关研究。网络信息给予人们生活、工作提供便利优越的同时,也使主体陷入了困境。阐述了网络环境中主体性困境的具体表现,分析了造成主体性困境的原因和过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个人主体性作为一个被长期搁置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已日显重要。对它的研究,不仅是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要求,而且是历史发展与理论创新的必然。个人主体性有别于个人主体属性、个人主观性以及人格、个性等概念,它是个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包括内向和外向主体性两个部分,而外向主体性又可分为单一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它的实现受到客体性的制约,即内在限度与外在限度。  相似文献   

8.
实践、主体性都是历史性哲学范畴 ,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人的主体性是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发展和弘扬的。信息时代 ,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整个社会处于信息化状态 ,由此大大增强了主体的实践能力。本文拟对信息时代的实践特点及其对主体性发展的利弊关系作一初步探讨。1   实践属于“关系”范畴 ,它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运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 ,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 ,能动地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能力和特性 ,它包括目的性、自主性、能动创造性等等。人的主体性来自于社会实践 ,并且它也…  相似文献   

9.
价值与道德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与程度.在道德价值关系中,道德主体是第一性的,客体是第二性的.道德价值关系中的主体要比事实关系中的主体拥有更多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无论是商品的价值还是使用价值都与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一致的,都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关系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关系;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价值观念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青年的政治价值观念体现着青年对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基本看法和评价,反映着青年对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想往与追求,同时,也制约着青年参与和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基本结构和面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青年的政治价值观念也经历了激剧的嬗变和更新。许多固有的传统政治价值观念受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质上就是在现实的实践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功能属性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这种内在关系通常本质地体现为它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这两个基本特征上。具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关系的多维性、价值意义的变动性、价值主体的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性表现为价值主体需要产生的物质性、价值客体功能属性的客观性、价值中介作用方式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3.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对人民的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和肯定。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意蕴,即:在实践视域中,人民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在实践的价值应然性中,从个体出发,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社会出发,则是整合群众力量,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相似文献   

14.
翟楷男 《学理论》2015,(1):76-77
实践是一个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而且实践的主体是人,发展必然要以人为主体,发展的最终目的也要回归到人本身。西方世界以资本主义视角作为基点的发展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发展的主体论和客体论。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它们都有一个主题"以人为本",这是对人主体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中心环节,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本人进一步认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中心环节,是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一、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逻辑依据1.经营活动的主体性原则人是实践主体。所谓主体性,即人通过创造客体,和客体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流,以满足各种需要的人作为实践主体的性质。人的主体性,分成创造性和为我性两个方面。前者形成人的价值(价值就是人的贡献),后者形成人的利益(利益就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提供了与原有的主体-客体思想不同的主体-主体的思维方式.在众多领域中应用主体间性的思想有助于消除分歧和对抗,达到平等与和谐.伴随着文艺作品传播方式的现代化和大众化,传播中介的地位日渐提升,其主体性一再凸显并由此引发了众多新的现象和问题.分析这种现象,解决相关问题也必须从主体间性思想出发,在新的主体-主体格局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7.
深化改革与思维方式的变革康万良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受一定的思想支配,遵循一定的思维方式进行。从认识论角度讲,思维方式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把握客体的理性认识方式,它具有主体把握客体的认识功能和主体通向客体的实践功能,以其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  相似文献   

18.
人把自然界和社会作为自身存在的对象,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客体,那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人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道德活动正是这一类主客体关系,一切道德活动都既是有主体、又有客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一)道德主体应该是规定、推崇某种道德规范,实现某种行为方式的人,应当包括个人以及由个人构成的社团、政党、阶级等。首先客体是道德主体活动的对象,即接受这种道德规范的约束,遵守这种行为准则,执行这种行为方式的人。道德主体不应该是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本身,只应该是这种道德规范、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9.
贾石松 《学理论》2009,(15):69-69
主体和客体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随着哲学研究的深入,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的问题是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自己称谓的“实践唯物主义”。它不仅坚持唯物主义的一般立场,而且尤其强调实践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实践既是主体的又是本体的。所谓主体的,因为它是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相对于自然界或外部世界来说它毕竟是第二位的;所谓客体的或本体的,因为自然界发展到今天已决不是原先那种“天然形态”了,而是已经人化了,也就是说经过人的实践活动加以改造过了,因此对自然界就必须从主体、实践方面来理解。实践同客体一样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本文打算从三个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实践的本体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