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4,(35)
地方政府是最直接与公民发生接触的政府机构,是政府管理的神经末梢。地方政府的行政表现,深刻地反映了国家政府的形象,也最直接反映了地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能力。根据广东"乌坎事件"的梳理,可以看到我国地方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的问题,对此提出了"维稳"新思维;处理方式柔性化;畅通利益表达机制;培养社会组织;完善政府责任追究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郑毅 《行政论坛》2012,(2):16-20
地方利益、地方政府利益、地方人民利益三个概念既相互关联又彼此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地方政府利益表达与地方人民利益表达之间张力的形成与扩大。这种制度的失范进而导致或加剧了上访、强制拆迁、部分群体性事件以及驻京办现象等一系列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情况和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促使地方利益均衡的维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因地方各种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作为分析的着力点,可以结合南京市万人评议政府这一典型案例深入探究目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模式的不足之处。并以“测评方法的应用”、“改善评议主体”、“完善评议指标体系”、“创新组织方式”四个维度作为分析的基本框架,就如何优化地方政府绩效的外部评价模式提出相关引导性对策。  相似文献   

4.
失地型群体性事件近几年来呈多发的趋势,预防或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保障农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有必要加强失地农民的权利保障,限制地方政府权力;完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监测预警和调查处理机制;提升农民法律意识和社会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存在许多问题:信息不公开诱发极端行为,助长了反体制意识;预警和应急机制不健全,现场处置不力;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不满情绪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宣泄。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建立信息情报收集制度和科学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应急能力与应急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对话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6.
重塑政府信任: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关键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利益的矛盾与冲突的社会自力救济行为,其根源在于社会公众对政府信任式微。因此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在于重塑政府信任。应从有效治理腐败,规范政府行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绩效;积极发展公民社会,增加社会资本;强化社会责任,准确定位媒体角色入手,重塑政府信任。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的体制性症结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其体制性症结除了地方基层政府不依法行政外,主要是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要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协调机制无法完全发挥作用;此外,在一些特定领域,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被侵害后,找不到利益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要从体制上解决群体性事件,必须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途径,健全引导公民参与法制建设的合理机制;借鉴西方国家的司法接近正义理论,完善公民利益诉求制度。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相当数量的社会矛盾是发生在地方和基层,地方利益矛盾已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日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成因复杂,形式各异,但其最终的指向均为各级地方政府。作为社会管理任务的主要执行者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直接承担者,地方政府能否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不仅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事关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因此,建设好地方服务型政府,有效化解地方利益  相似文献   

9.
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管理创新不仅需要政府发挥其应有作用,更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使广大公民有序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当中。文章分析了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含义,探讨了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政府回应机制、监督机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服务型政府意识,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明确政府角色定位,构建社会管理的多元化主体;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加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化建设等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群体利益表达是群体利益协调的前提和条件。群体利益表达失范的发生与发展,是围绕行为主体权益的得失、整合和协调逐步展开的,反映利益诉求群体的共同期待。地方政府的回应方式、回应态势影响群体利益诉求行为的演进,失公、失策、失察和失时的地方政府回应是群体利益表达失范的推进因素。有效预防群体利益表达失范,地方政府应追求公平正义、承担社会责任和维护公民权;知民情,解民意,聚民智,拓展回应渠道;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回应效率,增强回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大规模密集爆发,一时间成为了社会及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公民的参与未能实现制度化和有序化,因此,从当前社会背景及制度等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通过保障公民环境权利、完善环保参与制度以及发展环保社会组织等方式,实现公民环保参与的有序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12.
当前是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突发性群体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考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指标,正确认识和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意义重大。本文以西部C市为例,在分析其近年来突发群体性事件总体状况和基本特征基础上,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产生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最后提出了当前地方政府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过程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委员会,其第一负责人的领导风格会给地方政府过程打上鲜明的烙印。本文从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决策和施政、政务信息传输、行政过程监督这几个方面考察仇和主导的地方政府过程模式的创新,并探讨这一创新所体现出来的重视"两会机制";在单一制和超大社会之间寻求平衡;回应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双重挑战等公共行政的理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原地区6县(市)的调查发现,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存在三个深层次原因:一是民众社会心理出现偏差,二是缺乏畅通的诉求表达途径和合理的利益博弈机制,三是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存在"政府失灵"现象。针对这三个原因,提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塑造公平诚信的社会环境,消解群体性事件多发的社会心理基础;构建合理有效的诉求表达与利益博弈机制,促使群体利益纠纷自我化解;提高基层政府的治理水平,妥善解决各类群体性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动因千差万别。从利益矛盾视角管窥,多数群体性事件主要是群体利益矛盾、官民利益矛盾激化而引发的一种社会冲突现象。体制内合法性的利益表达机制阻滞、多元化的利益协调机制重构滞后、利益谋取的价值导向机制不够公正成为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动因。相应地,完善体制内合法性的利益表达机制、增强利益协调机制的整合能力、实现利益谋取的公平最大化是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数量增加和对抗加剧等特点和态势。以公民社会理论为视角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社会公民社会建设滞后与公民社会组织匮乏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治群体性事件必须积极推进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培育公民意识并提升公民有序参与、理性参与政治的素质,培育和壮大公民社会组织,拓宽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的迅速增长、族际政治的发展和区域公共问题的增多促进了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合作的发展。目前,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合作主要有跨省协作、上级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和联合党委领导下的合作三种模式。分别从地方政府对合作的态度、协调机构的权威性、合作领域以及利益分配制度等四个方面对这三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合作,应该继续强化上级政府的协调作用,明确区域内各方的定位,健全利益补偿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合作的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时期以利益矛盾为主的群体性事件呈现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频发暴露出公民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通和公共政策的局部失衡,也反映出政府在利益协调、协商治理方面能力的不足。产生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公民权利保障机制不完善,公共参与缺失造成的制度供给不足、应得权利失衡和权力缺少有效监督。从协商民主的视角看,扩大公共参与和实现协商治理是解决社会冲突的适宜选择。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仔细分析所发生的诸多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在根本上都是由于对“利益”处置不均、不公、不科学引起,因此,为了有效“维稳”,根本着眼点是要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设利益协调机制,根本要求是以发展为基础,以公平和正义为价值取向,应强化民主化、法治化观念,应做到统筹兼顾,应坚持适度的利益差距同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相统一.据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构建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利益约束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20.
孔祥利 《行政论坛》2004,(3):43-44,46
不断提高政府的决策创新能力,促进政府政策创新的展开对我国政策过程、政府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受政策主体、政策资源、政策体制和地方政府政策自身特点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政策创新受到极大的限制。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再创新的对策有:造就高素质的政策主体,完善地方政府的政策体制,开发并整合地方政府现有的政策资源,形成并发展促进政策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促进政策创新的社会和组织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