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稳定性遭遇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看,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模式中,婚姻的内在吸引力日渐弱化,婚姻替代吸引力不断增强,农村婚姻解体的社会成本有所下降,婚姻离散的风险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婚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西藏地区的一妻多夫婚姻不仅是简单的两性结合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同时还被赋予了藏族所特有的文化成分.在分析一妻多夫婚姻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指出该婚姻形式对藏族教育、人口、家庭与社会和谐的影响,并从法律、教育、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的角度对其走向进行了分析,以引发我们对这种独特婚姻形式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字不仅是思想文化的载体,而且是一个时代思想文化的准确概括和反映。本文从汉字的构造分析了古代汉字中反映的婚姻、家庭观念及伦理道德,从而探讨我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9)
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岱族为同源民族,在婚姻文化方面存在许多相同的地方。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及各自所受不同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得两个民族的婚姻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章从婚姻观和婚礼组织形式的角度阐述壮、岱族婚姻文化的异同,有助于加深对两个民族文化的了解,推动两国边境的和平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现代婚姻的二重性,选取"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理论考察了青年农民工的婚姻维持以及破坏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一群体婚姻的"现代性"特点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流动性是导致青年农民工婚姻"现代化"的重要因素。青年农民工婚姻的这种二重性体现了这一群体的生存压抑境况。  相似文献   

6.
利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及此前的人口普查数据,从平均初婚年龄、年龄别初婚频率及年龄别曾婚比例三个方面对中国“城市—镇—乡村”男女婚姻推迟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市、镇、乡村男女均存在婚姻推迟现象;城市男女的婚姻推迟程度比镇和乡村男女的婚姻推迟程度更严重。中国“城市—镇—乡村”男女的婚姻推迟在1990—2010年呈现分化态势,在2010—2020年转变为趋同。镇作为城市和乡村的“中间”区域,其人口婚姻推迟变迁趋势更接近乡村人口的婚姻推迟变迁趋势。中国“城市—镇—乡村”的婚姻推迟变化特征是婚龄人口性别结构变化与婚姻文化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初婚状态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使用对上海和兰州城乡2200个样本的抽样调查资料,从观念和行为两个层面对终身婚姻的态度进行描述。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婚姻的不可离异性已不再为社会广泛认同,但多数人仍对离婚的负面后果表示担忧。加上人们普遍认同幸福婚姻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主流社会仍推崇白头偕老的核心价值,婚姻的神圣性、持久性仍为大多数人所敬畏、信奉,同时也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无可争辩事实,而并非是新世纪的一个神话。青年人对终身婚姻失去信心和耐心的推测未被证实。回归分析验证了白头偕老的价值观对婚姻质量及其稳定性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武雪萍  郭峰 《学理论》2013,(13):133-134
网络婚姻因其具有隐蔽性、便利性等特点,使很多网民沉迷其中,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当军婚遭遇网络婚姻其危害更是显而易见的。从网络婚姻的概念入手,着重探讨军婚遭遇网络婚姻冲击的原因及危害、网络婚姻对军婚冲击所引致的法律问题、在网络婚姻冲击下,维护军婚稳定的法律建议这三个问题,以期对减少或消除网络婚姻对军婚产生的不良影响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对农民工歧视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对农民工歧视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制度歧视、经济歧视和文化歧视。对农民工的制度歧视和经济歧视会造成我国社会结构紧张,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影响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对农民工文化歧视的危害性有可能产生对抗城市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对农民工歧视会危及我国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消除。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2)
随着80后这一代逐渐步入试婚年龄,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婚姻现象,来自婚姻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80后群体的离婚率非常高。国内学者对其婚姻问题也做了详尽的探讨,试从婚姻质量的理论出发,结合80后人群的性格特点,分析影响其婚姻质量的具体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如下: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承担应有的责任;重视感情的经营。  相似文献   

11.
无效婚姻的规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婚姻法》首次明确规定了无效婚姻制度,这是婚姻立法上的一大进步,但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从立法和执法两方面对无效婚姻的规制问题进行了较深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9年X市农村流动人口调查和2010年全国百村调查数据,从性别、出生队列、人口流动与区域视角综合分析性别失衡下农村人口的婚姻策略和婚姻质量状况。分析发现,男性婚姻挤压对农村人口婚姻策略的影响初露端倪,明显降低了婚姻质量,城乡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口婚姻的正负影响相互交织,男性婚姻挤压对婚姻影响的地区差异逐步加大。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2)
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汉族、渤海族等多民族融合的政权,在这种多民族的背景下,其社会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的一面。婚姻习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从客观上反映着时代精神,也从微观上展示出社会的经济、民族心理、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宗教观念等诸多因素,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一面多棱镜。辽朝的婚姻习俗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中原地区相比,既有相似的一面,又有独具特色的一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转型期性别失衡带来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对农村养老的影响是中国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08—2010年的三次农村人口专项抽样调查数据,从性别、年代、婚姻、区域、人口流动等多视角综合分析了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代际支持行为以及男性失婚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探讨了婚姻挤压对中国农村养老带来的挑战及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已经对农村养老产生了重要影响:大龄未婚男性成为打算依靠政府救济养老的主要人群;大龄未婚男性给予父母的代际支持较弱、父母的生活满意度较低。文章丰富和发展了养老研究的视角,初步识别了性别失衡给农村养老所带来的负面后果,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性别失衡的人口社会后果,并为综合治理性别失衡问题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3,(36)
契丹族的婚姻主要有两姓世婚、劫掠婚、姐妹婚,异辈婚和收继婚等形式。婚姻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契丹族的婚姻观念有一些改变,但婚姻形式更多地保留了民族特色,对于汉化程度较高的契丹民族而言,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对渝北地区S村的实地调查,提出了代内剥削概念作为分析和探讨光棍产生的新工具,认为在低度代际责任的情况下,能否有机会外出获取婚姻机会,对于农村的未婚男子能否成婚非常重要。在兄弟多的家庭里,长子囿于长兄如父责任伦理限制没有机会外出务工获得经济资源和女性资源而沦为光棍。以往对光棍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经济困难、个人身心残缺等层面,但学者们都常忽视了兄弟之间对家庭有限资源和机会的争夺这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朱晶  左楠 《理论探讨》2015,(2):78-81
2007年我国首次将农民工纳入公积金住房保障体系,意图通过构建公积金制度改善农民工的居住环境。政策执行几年来,农民工"候鸟式"的生活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工公积金制度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基于农民工商品房购买行为视角,运用实证数据分析农民工公积金制度的运行效果。研究结论表明:住房公积金能增强农民工的支付能力和融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工的住房条件,制度、雇主特征和农民工自身对住房公积金的存缴皆有显著影响。针对现行农民工公积金制度的运行症结,从制度设计、企业存缴主体、农民工自身等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悦中山  李卫东  李艳 《公共管理学报》2012,9(4):111-121,128
在三部门的整体架构下分析政府、市场和社会对农民工社会融合影响的实证研究还很少.本文利用2009年X市农民工和市民的调查数据时三部门与农民工社会融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包括文化融合、社会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等三个维度.论文发现政府、市场和社会对农民工社会融合三个维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政府和市场均对文化融合没有影响,仅社会对文化融合有显著影响.农民工与当地市民的社会互动和在迁入地的居住时间有利于他们习得城市社会文化.政府、市场和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均有显著影响,政府还通过市场和社会对社会融合有间接影响.论文的重要发现是社会互动和社会参与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论文结论对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作为兼具新生代、女性与农民工三种特征的一个群体,其婚恋问题能够折射出转型时期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婚姻问题。近年来,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传统婚恋观发生了诸多变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在婚恋中的分量增加,并引发了诸多婚恋心理问题。因此,如何改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婚恋观的社会环境,从社会制度层面给予保障以及积极优化企业环境,进而促使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是整个社会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性别歧视导致的“失踪女孩”现象对中国人口发展产生了影响。从制度、文化、经济和政策4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性别歧视的成因,并结合中国政府采取的有助于降低性别歧视的公共政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体系。根据人口模拟模型,对建议的公共政策效果进行了模拟,定量分析了不同性别歧视程度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歧视减少了人口总量和劳动适龄人口总数,加快了人口老化程度,加剧了婚姻市场的挤压。通过性别歧视下人口发展模拟的结果,为降低男孩偏好、消除性别歧视提供经验支持,为政府制定和执行相应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