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犯罪标记行为是指犯罪人为了满足某种心理上或情感方面的需要而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案犯实施的犯罪标记行为往往蕴含了大量的犯罪信息,认真、仔细、准确地分析该行为对侦查的顺利进行颇具价值。概括而言,在判断案件性质、确定侦查方向、串案分析并案侦查、提高犯罪心理画像的效度、辅助审讯等方面,犯罪标记行为分析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记忆检测技术包括犯罪心理生理的诱导技术、记录技术和识别技术等核心技术。诱导技术借助适宜刺激诱导被测人员产生犯罪心理生理反应 ,因此需要对测试案情进行科学分析 ,并建构有效的测试结构。记录技术将诱导产生的生理反应记录下来供测量分析。目前使用频繁的是多导仪 ,记录皮肤电反应、心动反应、呼吸反应等生理反应。识别技术通过测量、比较记录下来的生理反应来确定事件相关反应的性质 ,即是否属于犯罪心理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3.
鲍晶晶 《学理论》2013,(8):71-72
青少年犯罪问题在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日益凸显,在总结归纳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回顾了国内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的理论分析研究。从心理学多层面分析总结青少年的犯罪成因,这对于预测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犯罪心理测试的系统构建主要包括测试主题的确定、测试结构的构建、测试结论的综合推导等核心内容。这三个方面是犯罪心理测试的基本构架,确定测试主题、构建测试结构是综合测试结论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测试结论是确定测试主题、构建测试结构的目的和归宿。本文在汲取国外(如美国、日本)成熟犯罪心理测试理论和做法的基础上,对国内近20年犯罪心理测试的发展进行了概括,系统地阐述了犯罪心理测试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研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发展至今已经在司法部门,特别是侦查机关办案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科学性逐步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人们的认同。在人类历史实践中,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现代心理学、医学、生物电子学及其他学科综合应用发展的结果。合理运用这些技术,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体系,使我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早日纳入法治的发展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各种行为都能从心理学角度得到科学的解释,犯罪活动也不例外.犯罪的预防不仅需要外在的社会控制,更需要内在的心理防范.以贪污贿赂犯罪为例,从外部环境和个体内因两个方面对犯罪心理产生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犯罪人在认知、情绪、意志等方面具备的心理特征,提出了四种犯罪的心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犯罪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流动人口犯罪在人口学、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方面的特征,有助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有一个更为明确和细致的把握。通过述评相对剥夺感理论、文化冲突理论、挫折一攻击理论和社会解体理论对流动人口犯罪的阐释,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流动人口犯罪产生的复杂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司法防控、心理防控和社会防控三个角度分析了防控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赵旭辉 《学理论》2010,(1):135-137
战争以正义之名将杀人行为合法化,但并不能完全消除人在战争中的心理创伤和犯罪心理。当战争的破坏性、长期性、不义性日渐突出,战争的正义性及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这种质疑将人的心理创伤和犯罪心理推向极端,促使士兵犯罪、自杀或自相残杀。美军士兵频繁自杀就是这种极端心理的现实表现。减少或避免这种极端现象需要将制裁犯罪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还需要慎战止战、以和拒战这样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9.
孟庆铂  刘萍 《学理论》2009,(10):89-90
青少年犯罪是一大社会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特点、类型,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介绍。旨在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及矫正方法进行探讨研究,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矫正其犯罪心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分析的社会控制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评述并应用社会控制理论,揭示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形成的动态心理过程,运用该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的初步整合,丰富犯罪心理形成的探索,并讨论该视角提供的犯罪心理成因分析的研究路径,提出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短信诈骗犯罪具有多样性、高科技性、隐蔽性、团伙性、低成本性等行为特征,从心理结构上分析,主要是犯罪人具有强烈的物欲和贪利动机,并与受害人具有互动性,智力水平高、意志力强,法律意识淡漠、缺乏道德感,团伙犯罪意识较强等心理罪因。应适当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强化刑罚的正面心理效应;提高适用刑罚的及时性和确定性,消除犯罪人的侥幸心理;排除和减少主体外环境中的消极因素,防止该种犯罪心理的形成,并强化对犯罪者的心理矫治,达到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研的深入发展,近些年来,心理学家已公认了“定势”(Set)对人的心理活动与外显行为的影响。借助于心理科学研究的这种成果,在探讨犯罪的问题上又可打开一个窗口,看到一个新的问题,即“定势”与犯罪的内在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我们深入研究犯罪的心理机制和充实“犯罪心理学”新的内容,同时,也进一步为预防犯罪和进行心理矫正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我们认为探讨这个问题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邪教犯罪活动是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种反社会、反人类、反理智的极端社会行为,成为今天的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危险、最复杂的犯罪现象之一。作者从犯罪学研究的角度对邪教犯罪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把握邪教犯罪活动的规律,有效地打击和预防邪教犯罪。  相似文献   

14.
情商是个体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低情商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气质、性格、人际交往等催化其形成反社会的人格品质,且对犯罪心理和动机具有激化作用。在犯罪人实施犯罪过程中,情商高低直接影响其在犯罪现场的行为表现。剖析情商对犯罪心理的作用特点,有利于更深层次地认识犯罪心理的产生、形成及变化规律,为揭露、打击犯罪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吴建华 《学理论》2012,(18):166-167
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校大学生犯罪现象引人关注,尤其是侵财犯罪急剧增加,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然而,对这方面犯罪心理研究的内容不是很多,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大学生侵财犯罪心理的特点,社会环境因素、不良文化因素、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对大学生侵财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对防控大学生侵犯财产犯罪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犯罪心理测试对象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其年龄因素都是影响测试结果的重要因素。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运用实践中,要准确分析测试对象的测试状态,从生理、心理和年龄因素上排除不适合测试的人员。犯罪心理测试对象必须是生理上处于良好状态、心理上无缺陷,生理和心理上都健康的人。  相似文献   

17.
略论网络环境对犯罪动机的强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犯罪的高发性表明网络环境对于犯罪心理的形成会有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是犯罪动机的建立。在网络环境中,人的需要、犯罪条件、个体消极心理因素等直接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都有条件得到强化,从而使犯罪动机产生的几率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8.
变态人格和精神病是广义的变态心理的两种表现 ,佯狂性精神病则是主体出于某种动机而伪装的精神病。变态人格、精神病和佯狂性精神病在犯罪心理和行为方面具有质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区别三者有无刑事责任能力的重要依据。正确认识和把握三者之间的不同表现 ,有利于我们准确有效地识别犯罪和打击犯罪 ,也有利于对特殊行为人的正当保护。  相似文献   

19.
银行卡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工具在人们经济生活中的运用虽然较晚,但利用银行卡进行诈骗犯罪的活动却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银行卡在我国也即信用卡,而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卡。目前在我国利用银行卡进行诈骗犯罪活动具有作案手段和形式的多样性、犯罪行为的智能性、活动方式的欺骗性、犯罪后果的严重危害性以及犯罪活动的连续性等显著特点。针对当前我国利用银行卡犯罪的活动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防控对策:完善立法,坚决打击银行卡诈骗犯罪行为;加强协作,互通情报信息;提高对银行卡诈骗犯罪活动社会危害性的认识;加强和规范管理,完善各项监督制约机制;公、检、法三机关统一思想,严厉打击,不断提高执法力度,维护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20.
环境犯罪学视角下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变空间环境中的犯罪要素可以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但目前学界尚缺乏物质环境因素与街角青年罪错行为关系的研究。以环境犯罪学为视角,提出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概念,对街角青年罪错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空间物质要素通过影响街角青年罪错动机直接作用于其罪错行为的发生,空间非物质要素通过影响街角青年心理状态间接作用于其罪错行为的发生。基于此,根据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框架提出对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可操作化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