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周孟亮  吴鹏 《理论探索》2023,(3):106-114
在过去十年,我国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政策性金融在脱贫攻坚时期发挥了重大基础性作用,实现脱贫地区全面乡村振兴需要其持续发挥作用。我国政策性金融自身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存在不足,政策性“存量”贷款大多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地方融资平台转型缓慢,可能影响支持乡村振兴的“增量”投入,依赖政府购买服务的还款模式在乡村振兴时期存在“合规性”风险,支持乡村振兴的资金存在市场化来源和政策性运用之间的矛盾,脱贫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也不利于政策性金融支持。促进政策性金融支持脱贫地区全面乡村振兴,要顺应国家政策变化,加强政策性金融“存量”贷款管理,在创新中强化政策性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增量”支持,扩展政策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加强“政银”在全面乡村振兴方面的沟通合作。  相似文献   

2.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金融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当前我国农村的金融基础依然薄弱,体制机制问题突出,供需关系失衡。农村金融应当从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出发,创新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专业化的"三农"金融服务供给机制,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适度竞争和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精准服务乡村振兴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丽数字乡村和培养农民责任意识,进而为提升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创造良好时代契机。如何利用这一契机解决好当前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行动意愿不足与农村建设责任淡化等问题,成为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议题。在厘定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基本概念及其基本表征、主要类型基础上,阐释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内在机理,并引入甘肃G县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个案,分析其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聚合力与张力,从而得出研究主题的相关结论,为我国建设数字乡村和提升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先导器"和"助推器"。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金融部门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化金融体系,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率,强化促进创新功能,补足服务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短板,守住风险防范底线,推动尽快建成并不断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5.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金融普惠程度的提升有效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其创新模式"资金互助合作社"不仅从农村内部直接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且有效地改善了中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从理论层面结合试点实践全面论述了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情况,研究表明,农村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强化了精准扶贫效果,后期发展的重点在于小微非正规的合作金融;基于产业支撑的金融扶贫才能保持"造血"功能,避免短期的政策脱贫;虽然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创新试点存在着运营经验不足和外部制度缺陷问题,但其金融核心功能发挥良好,值得进一步培育。针对研究结果,从运营推广、制度建设、外部保障方面提出了助推农村普惠金融良性发展的举措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渊 《理论视野》2023,(2):68-73
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持续提供乡村振兴动力引擎的战略选择。区域差异、目标偏离和主体差异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客观上存在的问题。推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注意区域性差异、注重分类性要求、重视主体性培育,采取理念创新、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等方式,坚持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引领,充分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不断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着力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共同体之路。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乡村建设已经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1]通过赋能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了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有全域数字治理试验区带动赋能、农村电商赋能、“数据链+特色产业链”融合赋能和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赋能四大典型模式。文章对四大模式的内涵、做法和成效进行了客观全面分析,进而从投入、人才、平台和机制体制方面提出了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陈军  常可欣 《理论探讨》2024,(1):144-149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是现阶段恢复和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全面突破时空限制、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准确评估用户风险的特点,通过支付环境便利化机制、预防性储蓄降低机制、流动性约束缓解机制和可支配收入增加机制等有效促进居民消费。为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积极促进作用,可从大力发展数字基建、加大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加强居民金融素质教育和完善金融监管等四个方面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工作在积极促进人民金融能力与社会资本的服务过程中,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金融社会工作领域,并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战略中得到了实施与运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价值伦理、理论基础、方法技术、发展模式、实务领域、社会政策、全球经验以及本土实践八个方面。总体而言,金融社会工作研究在成果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扩展以及内容不断深化的同时,更存在研究质量有待提升、研究体系有待健全、研究内容有待完善以及研究视野有待拓展的局限。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未来的金融社会工作研究要不断扩展研究视野、响应人民需求、提升研究质量,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的金融社会工作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以及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0.
翟翌  罗实 《理论探索》2023,(4):29-37+105
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而数字技术与治理的结合,能够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促进乡村善治提供强大驱动力。具体而言,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具有数据整合、联动协作、敏捷便利、全景敞视等四方面优势。对实现“乡村治理有效”而言,诸优势内蕴实现乡村治理资源的供需衔接、实现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协同、实现乡村治理方式的简约复归三重作用机理,从而促进国家治理的一般知识与乡村地方实践知识的协调,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因此,解决乡村治理中存在的行政替代自治、技术异化等问题,实现数字助推治理有效,必须从技术适配、机制保障、理念驱动等三个路径整体推进数字技术在治理中的运用,才能发挥数字化在乡村治理中的正向效用,实现中国式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周娜 《理论探讨》2022,(2):159-164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可以通过产业振兴和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核心支撑,而乡村振兴可以通过生产力革新和生产关系调整为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依托。乡村振兴视角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在于:科学规划、合理引导,优化产业链布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重塑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才聚智,释放要素活力;构建乡村生态命运共同体,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数字化,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村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弥合了城乡数字鸿沟,激发了乡村社会内在活力。本文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基础,搭建“制度—技术—理念”的分析框架,剖析浙江省N区数字赋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案例。在制度供给方面,N区通过成立监管机构、搭建数字平台、完善奖补考核等手段,形成长效机制;在技术支撑方面,实现装备智能物联、数据互联共享、引入AI识别技术,推进平台更新迭代;在理念塑造方面,通过组建宣传队伍、打造宣传品牌、实施积分制管理、提升民众数字素养,营造文化氛围。N区的实践经验折射出农村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治理逻辑。即在制度变革层面,治理模式由碎片化转向整体协同;在技术保障层面,由技术匮乏转向统一标准;在理念转化层面,治理理念由模糊治理转向精细治理。  相似文献   

13.
普惠金融视阈下农村金融文化的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养的现实需求,是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生态农村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农户对普惠金融文化认知程度不高,农村金融文化管理不健全,农村金融文化投入不足,农村金融文化领域人才缺失。推进普惠金融视阈下农村金融文化的建设,需要加强农村金融文化的宣传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文化管理模式,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大农村金融文化建设的相关投入,创新农村金融文化人才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李标  王黎  孙煜程 《理论探讨》2020,(5):115-119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强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探讨了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于提高农村金融活力、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意义。在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效率,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并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孙涛  王硕 《理论与改革》2023,(1):143-156+168
重塑城乡关系、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经济数字化转型作为驱动经济新动能集聚的核心要素能够为乡村建设提供内生动力,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经济通过数字要素促进要素配置效率提升、数字产业驱动城乡产业结构优化、数字技术带动公共资源共享,为实现以城乡经济融合、社会融合以及空间融合为主的多维融合提供动力。现阶段,数据要素共享、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数字治理水平提高以及数字政策保障等有助于数字经济赋能城乡多维融合。为此,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方略引导,夯实数字经济在城乡发展之间的联结作用,探索赋能效力充分发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合作金融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弱化农村金融风险,扩宽农村融资途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经历了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制、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取缔和资金互助社防偏规范的曲折发展过程。从各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演进历史来看,有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发挥政府作用,由政府扶持规范到逐步退出并进行监管,防止异质化、官僚化和垄断;明确市场定位,坚持合作民主原则,提供灵活的金融供给;实行多元化经营,逐步实行中高层股份制和基层代理制的变迁。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要不断深化"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社的信贷服务体系,探索合作社间信用合作业务的自身联合并与现存金融主体合作,将政策性与商业性信贷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必须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文化建设进程中的方向指引、组织带头和服务保障作用,找准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建设困境,进而凝聚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力量破解困境,从而实现农村文化繁荣兴盛、乡风文明焕发生机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滕翠华  卢芮瑶 《求知》2023,(7):36-38
<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乡村。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数字乡村是战略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驱动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新发展阶段牢牢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深入挖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巨大潜力,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为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注入新动力,也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村党组织需"提升组织力"是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党的组织力是由不同能力合成的能力体系,包括拓展党组织覆盖"广度"的覆盖力、增强党组织队伍"硬度"的凝聚力、淬炼党员行为"纯度"的执行力、提升党群关系"温度"的服务力。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党组织面临覆盖力萎缩、凝聚力弱化、执行力异化、服务力泛化等组织力提升困境。有效整合运用城乡人才资源,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促进制度与实践的弥合,确定服务功能的内容边界,将是农村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实践出路。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治理现代化相对忽视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治理作用的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承担着"领导者"角色,农民则扮演着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者"和"享有者"的双重角色。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和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性。以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农民政治生活幸福感提升的耦合联动为路径,在新时代强化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情境下更具有实践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此,必须全面提升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质量,完善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公正性共享机制,塑造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良好环境,激发农民参与村务共治的兴趣,在合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现代化中共进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