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情怀和哲学智慧的结合,成就了中国画的灵魂思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我们追寻探索中国古代哲学精神,从"道"、"气"、"象"、"自然"、"虚实变化"、"淡泊致远"中,探求中国艺术中反映民族与文化精髓的艺术表现"语言"。  相似文献   

2.
"自然国学"是相对于"人文国学"而言的。"人文国学"包括中国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道德伦理、艺术、法律、政治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自然国学"则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思想和方法、中国科技哲学等内容以及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方法论等。"自然国学"与"人文国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媛莉 《学理论》2011,(11):216-217
中国文人画是多种文化和多种艺术的综合表象,画家把人、自然、社会,放在同一层面观照来体现生命中内在的意蕴,并把梅兰竹菊的象征化、诗书画印一体化作为实现审美理想的物化和对象化。由此角度审视,"四君子"与诗书画印的叠加渗透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非常现象,开创了文人画中哲学、文学、艺术的有机融合,可谓荟集众美的"四位一体"艺术。  相似文献   

4.
2"、独尊儒术"造成自然国学史的大断裂秦汉时期,自然国学与整个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遭受两次大的冲击:一是焚书坑儒,一是独尊儒术。对自然国学而言,从《汉书.艺文志》所保存的先秦诸家的著述看,独尊儒术所给予的冲击远甚于焚书坑儒。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36)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的"自然"既有生活的真实又有艺术的真实之义,两者并不截然分立,而是相辅相成;有意境的不一定是自然的,自然的也不一定是有意境的;意境其实是艺术家本身的自然与曲境的自然的统一。追求"美"而不伤害"自然之趣",对景、情、物的观照中达到"无我",以自然求诸自然,才是通往"意境"的方式。意境的高下取决于表达的作品自然化的程度。作家艺术处理的态度和方式是"以物观物",自然本身能显示其内在的"本质力量",这是元曲意境追求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6.
舒展 《民主》2002,(12)
中国文艺作品中,像《上海沧桑》这样写民族资本家家族史,从晚清、民国、新中国直至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用上百年的时间跨度,把六代人的命运艺术地展现出来,我看是不多的。它与上海史及其工贸发展史的背景结合得较为自然,人物刻画颇具胆识和慧眼。《沧》剧在情节推进、人物典型化与个性化以及细节的选择上,我看走的是与《白鹿原》、《大宅门》等作品一个路子  相似文献   

7.
闵靖阳 《学理论》2009,(9):136-137
卡尔·考茨基是第二国际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尽管考茨基晚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但考茨基的艺术观始终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财富。《艺术和自然》是考茨基的艺术观的集中表述。《艺术和自然》论述了艺术的三个维度:艺术的本质;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经济。考茨基认为艺术是有意识的活动,艺术是融汇多样化的和谐整体。他站在唯物主义立场提出艺术要向自然学习。考茨基在文章中着重论述了艺术和经济的复杂关系。研究考茨基的艺术观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艺术思想的演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艺术本质是海德格尔美学和道家美学比较研究的并深入论述了世界、大地与形象、真理之间的紧密联系.而道家取"天地自然之象",使"道"、"气"、"象"成为理解艺术本质,建构中国古典美学的的基本范畴.在艺术家的方法问题上,海德格尔强调艺术家"回到事物本身"是通过"抓住"物象,但又不拘泥于物象来达到的.道家则以"虚静"、"心斋"、"坐忘"等范畴论述了艺术家的审美心胸之可能条件.关于审美超越,海德格尔以有限的出场与无限的未出场整体统一的显隐说,突破了传统的典型说.道家则以"气"、"虚实结合"既强调了物象的虚实,又突出了"象外之外"的虚实.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1)
马尔库塞的自然革命论是20世纪"绿色运动""、生态运动"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自然革命论中,他将自然界也看为一种主体,阐述自然界遭受的剥夺,提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及对策。最后还谈到该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学"是西方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学术思潮。从研究主题看,西方"马克思学"以马克思的原生态文本为主;从研究范式看,西方"马克思学"是学术性与意识形态的统一;在当代中国,深入研究西方"马克思学"的理论特质与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马克思学,有利于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古代人的智慧结晶"天人合一"是人类与自然永续经营的天然法则,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萌芽,它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关怀自然万物.  相似文献   

12.
戴智辉 《学理论》2010,(3):83-84
本文从李春平的《步步高》剖析中国官场政治小说对执政智慧和领导艺术的关注,从《步步高》的内容、思想和艺术技巧,看其对提升官场政治小说境界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从学术思想的层面、从历史纵深感的层面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三个不同的视角。从"新法家"的视角看,当代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古代中国的法家、现代中国的新法家,都有内在的联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吸纳了法家与新法家的思想;从"新宪政"的视角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这个内容可以支撑一种新的中国式宪政;从"新中国"的视角看,"新中国"是一种文明秩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是对"新中国"作为一种文明秩序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之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与气的宇宙最相合的是线的艺术。于是,中国书法线条的流动与宇宙之气的世界有了一个相似的同构。试从中国书法中"气"之宇宙、运动、精神、中和等几个方面的体现,相对形象和有理有据地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气"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国的"气"文化,不仅仅以思想的形式在延续,还借助于诸如书法等各种艺术载体,得以感受到它在整个中华民族中引起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张燕 《学理论》2010,(19):180-180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协调共生的思想。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认识的加深,不断地在园林中模仿自然的山水景色,营造自然的山水意境,达到“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侨园》2016,(6)
正当我立足大鹿岛面对黄海时,首先想到的是距此10海里处的甲午海战古战场。我去的时候,"丹东一号"的海底考古打捞尚未进行,等离开海岛不久,打捞沉没的致远舰新闻马上牵动了我的心。6.6平方公里的大鹿岛,位于丹东大孤山经济区孤山镇,从孤山镇码头到大鹿岛半小时船程。岛上看岛,一看自然,二看历史,三看现实。就自然角度,此岛略呈狭长形小山状,北侧即登岛码头一侧,山势陡峭;南侧傍海岸线铺展一条平缓地带,居民、街市、公共建筑、纪念设施多聚这里,一条直街与海岸线平行,街两侧分布房舍、绿地、曲廊、雕塑与休闲小广场等。街之东头称"东口",西部称"西  相似文献   

17.
"欧洲是中国人眼中典型的西方,而中国又是欧洲人眼中真正的东方",相互审视了几百年,彼此经历了"羡慕与轻视、掠夺与憎恶、合作与交流"等几次浪潮。近几十年来,欧洲在以比较复杂的心态看中国:一方面看  相似文献   

18.
孙静冉 《学理论》2010,(26):194-195
"咏梅"是中日古典诗歌共同出现的主题。文章以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从二者体现在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入手,从"梅香"这个共同主题、以及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等方面,分析二者在反映意境方面的分歧。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有借鉴与受容,但前者更倾向于以"物哀"、"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而中国文学则以"诗言志"、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见长。  相似文献   

19.
从审美需要看商品美的主体性构建特征赵伯飞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主要指对艺术(狭义的艺术-艺术美)、自然(自然美)、社会事物(社会美)以及劳动产品(商品美)等的审美关系.在这一切审美活动中,人对商品的审美活动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商品美,不但几乎所有社会成...  相似文献   

20.
失地农民权益的政府保护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必然造成大量农民失地。由于政府对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缺失和弱化,导致失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社会保障权和就业权等与土地相关的各种权益大量流失。无论是从土地对农民的重要作用还是从农民对中国工业化的巨大贡献看,保护失地农民权益都是政府的责任。因此,通过构建完善合理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政府监管"四位一体的政府保护机制,防止失地农民权益的流失,自然就成了我们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