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学理论》2017,(8)
隋唐长安城是我国封建社会都城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它以规模宏大、规范整齐为后世人著称,也深刻地影响着此后封建王朝都城的建置,其间所包含的都城规划布局思想也非常丰富,成为现代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不仅包括有对《周礼·考工记》建都思想以及中轴线、"象天设都"等思想的运用,同时也借鉴了曹魏邺城和洛阳城的建城思想,又包含了对长安城内六爻地形的合理利用等。全面深入地介绍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能够加深我们对封建都城的了解,也能够给我们今天城市的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发展单元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特定发展目标,在城市主要空间节点区域,综合运用规划、土地、建设开发、投融资等公共政策的多种技术和政策手段,以规划实施为目标而进行的协商利益、协调发展的新型综合规划。  相似文献   

3.
城市“人民性”是涉及城市在何种意义上属于人民、人民的城市何以可能的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城市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城市理论都对城市“人民性”问题作出了讨论。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看来,建立属于劳动人民的城市政权,实现城市的人民主权是城市人民性的基本要求。西方城市理论在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城市属性的前提下,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对城市的控制和剥削,强调人民的占用权和参与权以彰显“民享之城”与“民治之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城市理论中,城市的“人民性”既不仅仅是“占有”意义上的宣称,也不光是一种“权利”表达,而是嵌入在整个日常生活场域的实践,它要求将人民性贯穿于城市的规划、发展、治理与营造的全过程,并最终体现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之下,中国的社会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成为当代中国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通过对上海人口、房地产等经济社会数据分析可知,当前上海人口、居住等社会空间正呈现剧烈的演变态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未来社会空间将呈现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城市社会空间两极化、城乡结合部居住形态多元化、城市社会结构重构、城市“双城”现象凸显、弱势群体居住边缘化、城乡二元结构空间显现、城市部分社区老龄化等演变趋势。大城市社会空间演变将带来类似西方城市居住隔离、空间剥夺、阶层矛盾、公共空间漠视等负效应。在“和谐社会”等治国理念下,反思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提出城市规划公共利益职能归位、加强房地产投资的引导与控制、推进市民利益维护机制建设、推进“以人为本”的混合型和谐社区建设、制定合理的人口容量战略、制定合理的人口分布战略等新型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管书春 《求知》2008,(4):31-32
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建设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是以市场为向导。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则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于企业文化具有灵魂、凝聚、约束、导向、激励等几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观念和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6.
提升城市品质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共同的发展追求和指向。高品质生活应聚焦社会发展、规划布局、生活环境、城市人文,彰显社会发展均衡化、规划布局系统化、生活环境舒适化、城市人文精致化等基本特征。为破解城市转型发展的突出问题,浙江省湖州市着眼治理现代化,通过生态环境、社会民生、文化、人才工作层面的治理创新,进一步放大生态优势,提升城市品质。未来打造高品质生活,需以空间营造筑牢生态秀美环境优势,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共享金名片,全面建成“品质文化生活圈”,大力营造富有活力的双创生态系统,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与高效能治理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茗贺 《侨园》2012,(1):33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增长迅速,但印度几乎被忽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印度政府推出一项旅游推广活动,目标就是中国这个世界上佛教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他们的促销口号很直接:访问印度,连通你的信仰。印度之前推出了"佛教圣地环游列车",列车停经印度北部一些朝拜圣地。印度官员希望在中国宣传这一列车,以促进中国赴印旅游人数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国内许多城市逐 渐重视起城市开放空间的建 设,大大小小的“城市广场”出现在人们面前。作为城市形象工程的“城市广场”,它的建筑空间是否就是几个大尺度雕塑的堆砌?它的绿化空间是否就是只能看不能享受的摆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刘力,对“城市广场”工程要讲科学有一番见解── “城市广场”应该与所在地段的建筑、交通、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城市规划和谐一致。北京的西单文化广场与华南大厦协调起来,使“建筑围合广场,广场烘托建筑”,广场和建筑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片段”。开…  相似文献   

9.
这是难得一见的图文述说。读者从中可以发现,历代城市的性质、功能、结构,以及整个城市体系的空间拓展形态和分布,竟是中国文明的演进及其在空间拓展过程的写照。本书亦系作者累积三十年教研经验的一次专题总结。他精心研制的百余帧历代城市地图,是全书内容的精髓所在。读者只要图文互相参照,自能领悟中国的历史、文明和城市发展在世界文明之林中,所透露出来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0.
王军  刘江 《瞭望》2002,(14)
“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有机疏散”城市规划理论,吴良镛对记者说,这个理论是由芬兰著名规划师沙里宁提出的,并对世界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外不少城市在发展中借鉴这一理论,均取得显著成效。可是,“有机疏散”在我国的实践,却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王轶男 《民主》2010,(9):37-39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特别是那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已凝结为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其中,五台山就是中国文化景观与思想内蕴结合的杰出代表。五台山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之一。自东汉永平年起,历代在此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08,(41)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要以高效、环保的方式为这些不断增加的人口提供他们所需的足够的各类产品。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有着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从全球化的角度看,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业发展大国。在中国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很多基本关系。有专家认为,其中一个基本关系,就是推进工业化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工业化发展和绿色环保是新兴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两条腿,中国也  相似文献   

13.
成功的城市形象在于它有与政治、经济融为一体的文化软实力。巴黎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核心就是古典主义美学观。这使得巴黎在17世纪之后的每个时代都充满了“时尚”、“新潮”的现代性。并因领导着世界的文化潮流而具有世界性,使法国的政治、经济在世界上保持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探讨古典主义如何成为巴黎城市文化形象中永远的“现代活力”,对拥有着大量传统文化资源的中国,建设“现代”“世界”的城市文化形象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论坛》2022,(2):121-131
我国的城镇化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人口和资源快速积聚到少数特大超大城市的格局与趋势,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考验,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应急治理现代化建设。城市治理韧性有赖于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以及在此基础上公共设施、服务与资源的科学而公平的配置。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环境下,必须以国土空间优化布局为抓手,推动公共设施、服务与资源在不同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安全韧性理念引领城市建设和治理,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促进韧性城市构成要素之间的均衡发展,因城施策提升城市韧性治理能力,从而强化国家和社会治理韧性。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人们有许多企盼,其中之一就是城乡不再是隔离状态,各种资源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通畅的流动,形成一种城乡之间经济互相联系、相互促进,使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乡一体化要求劳动就业非农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据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 1950年为 29%, 1970年为 36%, 1995年为 45%, 2005年为 50%, 2025年达到 62%,预计 2050年达到 80%左右。目前,世界众多国家同时进入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转变时期,随之而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以前…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参与式观察和结构式访谈,从青春消费的视角出发,对以夜店为代表的城市异质空间中的青年群体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以夜店为代表的城市异质空间属性迎合了青年群体的青春消费及由此带来的非正式社交和非主流体验的现实需求与文化象征;夜店作为一种"异托邦",其空间内部的青年群体行为被年轻人定义为一种反抗日常生活世界社会结构和秩序的"自我"表达,但却在消费主义逻辑的基础上被区分为"舞者""过客""坐客"等不同行为群体,并通过一种异质空间规则化的方式形成新的空间秩序和结构稳态,其核心是以青春资本为基础的青春消费。尽管城市异质空间为青年群体提供了社会文化建构的可能性,但它隐含的由青春商品化衍生的消费型社会危机值得关注,年轻人需要挖掘青春消费中的积极面向以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罗豪 《学理论》2012,(21):36-37
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仅有佛教和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并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对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行简要阐述,总结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启示,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可夫 《学理论》2010,(3):68-68
纵观城市的发展历史,古代的城市选址一般最先考虑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态因素。其中最为优先考虑的是引用水源,其次是水文的利用和改造,这样人们便有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另外借助自然生态的优势我国城市多选址在依山傍水的区域,山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生活资源,为城市和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古代逐渐形成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生态观,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风水”这一精深的和谐生态理论,并影响我国城市的选址和规划。  相似文献   

19.
杨建 《理论视野》2013,(11):83-85
【提要】空间演变历来是国内外大都市区研究的热点。所谓大都市区,是以某一特大城市为中心,有一定空间层次、经济联系、地域分工和景观特征的巨型地域综合体。成都正处于由个体城市向大都市区演进的重要转型期。本文以成都为例,探讨大都市区在中国的空间演变过程,以期对大都市区空间组织进行有效的调控,并为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吴琼 《学理论》2010,(19):185-185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佛画也随之传入中国。佛教绘画随佛教的民族化和世俗化,也逐渐民族化和世俗化了。随着佛画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四家样,而其中吴家样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宗教画样武。吴道子以“莼菜描”、“吴带当风”,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佛教绘画的新样式,“吴家样”代表了中国自己的佛教美术,它几乎贯穿了宋、元、明、清整个佛教绘画的创作。在吴道子仅存的画中体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宗教的融合,佛画到吴道子时已成为纯粹的中国佛教绘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