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林 《理论导刊》2023,(5):79-87
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的情感动员主要包括“悲情式”情感鼓动、“抗争式”情感激发、“闹大式”情感渲染、“狂欢式”情感宣泄等主要模式。通过“苦难”叙事激发普遍同情和愤怒,形塑“人民—他者”二元对立的话语空间,借题造势制造“民意至上”舆论审判,戏谑化表达煽动象征性“大众反叛”,是网络民粹主义情感动员的惯用手法。面对网络民粹主义多元化的情感动员及其潜在威胁,应该采取系统化、制度化、差异化、协同化的疏导策略,以社会公平正义消弭网络民粹主义负面情感,以完善的民意表达机制吸纳网络民粹主义自发性话语热情,对不同类型和阶段的网络民粹主义情感动员进行针对性情感导引,建构“技术—法律—道德”相结合的复合式情感规约体系。  相似文献   

2.
将互动仪式链理论引入到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研究,能够对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的机制、结构、作用方式、心理动力作出深入阐释。同时,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经典的"情感社会学"理论契合"情感与信念优先"的"后真相时代",为解释"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事件的起因、特性,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机制提出了可行性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3.
公民网络抗争动员在各方行动者、媒介互动和利益博弈互动中呈现出复杂的舆情扩散逻辑。全面把握和洞悉公民网络抗争动员的博弈演化过程,关键要遵循抗争行动本身的内在规律,探究和挖掘舆情扩散的关联因素和变量条件。契合近年来典型性网络抗争性行动案例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综合视角,遵循"诱发、扩展、深入、消弭"的舆情演化生命周期,从抗争政治机会结构生成与诱发性导火索、情感抗争共意动员与非利益关联者加盟、议题框架建构深化与多方力量互动博弈、多方积极关注应对与舆情热度转移等维度,全面系统解析公民网络抗争动员生成的演化机理与制约性条件。  相似文献   

4.
谢金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2,(1):80-93,126,127
本文打通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联系,从微观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一般图景,以克服资源动员理论对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机制解释的不适应问题。湖北"石首事件"个案分析表明,情感在网络政治抗争动员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体层次看,事件对网民的情感刺激决定了网民对事件的解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公共话语建构和网民的社会认同。从社会层次看,网民情感反应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框架决定着政府与网民互动的模式,直接决定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框架的建构。打通个体分析层次与社会分析层次的联系是理解情感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是根本,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本。分析情感对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社会运动的内在机理,也有利于政府科学应对网络集体行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8,(10)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然而存在着政府反应不灵敏、相关法规不完善、媒体理性引导缺陷、公众表达非理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政府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加强相关法规建设;媒体推动网络运营后台实名制,传播主流价值观;公众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舆论带头作用等。  相似文献   

6.
衍生舆情是近年来网络舆情所呈现的新特点,尤其由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衍生舆情的出现几乎成为一种必然,其所造成的“二次影响”甚至超过原生舆情,给舆情危机的防范和应对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基于此,从传播要素的视角探讨在由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网络舆情中出现衍生舆情的成因。研究认为,突发公共事件是衍生舆情出现的前提,其模糊性、关联性和刺激性会对衍生舆情产生直接影响;政府、媒体和公众是衍生舆情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信息传播中它们基于各自利益诉求而呈现的不同行为逻辑是衍生舆情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引导实务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主阵地的情况下,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给学生网络引导工作增加难度。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建立能够给予网络受众影响力的网站和博客,构筑师生表达、交流思想的平台,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塑造成优势的“舆论场”,使博客和校园BBS成为能够营造和左右校园舆论的强势媒体,在维护学校稳定、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突发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治理不仅仅是一个事件技术防控问题,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引致的网络舆情发展和变异,在突发事件公共危机演变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突发事件是源生事件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衍生的复合事件。衍生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是源生事件、舆情引导主体、舆情传播渠道互动共变的结果,构建和完善衍生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需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加强信息搜集与研判,并完善应急与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困境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6,(2):59-62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舆论诉求主要是利益表达、社会情绪表达、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社会抗争。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能便捷地获取信息,更加自由地发表言论;另一方面,舆论环境复杂化、科层制的政府结构与扁平化的互联网结构的不适应性、自媒体场域中负面情绪易放大、自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等因素,也使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陷入一定困境。为此,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要更新理念,以"善治"取代"管制";注重与公众的沟通,搭建政府与公众网络对话平台;加快自媒体监管立法,培养理性网民;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及时回应,掌握舆情处理主动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网络舆论动员过程及其特征的分析,可以窥见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的主要模式是:个人问题社会化、社会矛盾网络化、网络舆论扩大化、舆情蔓延危机化。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不断扩散引发结构不良的政治不信任的产生,突出表现是执政公信力的流失。基于社会动员的分析视角,这一执政公信力的流失有其各方面的深层原因;防范的路径与举措仍然要回归社会动员的视野,通过构建预控动员机制、抢占舆论动员制高点、凝聚公众的价值认同、满足公众的责任期待以及推进现代化的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情是公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递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在新的转型期,党校学习必须进行变革,在教学中引入网络舆情案例库十分重要,舆情案例的选取原则如下:新闻事件中的专题性;典型案例中的敏感性;网络传播中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流行话语作为网民共同创造的“全民语言”,既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符号缩影”,也是公众思想动态、舆情表达的“服务窗口”,已成为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件。“数智化”生存方式下,网络流行话语已然超脱简单的交际语言范畴,“热门事件”“民生民情”“解嘲生活”“时尚娱乐”“圈地自萌”等多类化表达无不成为话语权力实践的工具,而其发展演化过程则以符号、传播与模因为理据,呈现出多模态“效应图景”。需正视的是,网络流行话语并不皆是积极向上的思想传递,仍存在着正负相对的“双效作用”,对此应辩证对待、因势利导,最大化激发有利因素,使其成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灵动载体。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逢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必然伴随有网络舆情,有效治理网络舆情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重要内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战役,网络舆情热度、烈度、扩散度、敏感度和破坏度也远超以往。在事件本身及利益相关者、政府、媒体、网民以及网络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病毒式传播、舆论场对冲激烈、次生谣言层出不穷等特点。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启示我们,必须要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纳入国家治理层面考虑,采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和差异化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孟伏琴 《理论导刊》2020,(9):105-111
图像叙事是以图像再现并传递意义的方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图像叙事作为连接国家与人民的视觉纽带,具有着视觉动员的重要功能。形象、情感、空间构成图像叙事的基本要素,蕴含着"人―图"互动的内在逻辑。借助"融化于形"的表意机制、"互化于情"的询唤机制、"同化于境"的浸润机制,图像叙事的视觉动员功能得以生成。视觉动员功能的实现,需要确定图像叙事主题、精选图像叙事素材、营造图像叙事环境,由此发挥图像叙事的视觉导向功能、视觉感召功能和视觉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逢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必然伴随有网络舆情,有效治理网络舆情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重要内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战役,网络舆情热度、烈度、扩散度、敏感度和破坏度也远超以往。在事件本身及利益相关者、政府、媒体、网民以及网络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病毒式传播、舆论场对冲激烈、次生谣言层出不穷等特点。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启示我们,必须要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纳入国家治理层面考虑,采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和差异化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6.
《行政论坛》2019,(5):65-73
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社会日趋活跃,网络共同体渐趋形成,而网络舆情的治理更是成为网络社会治理的热门议题。近年来,既有的网络舆情治理存在较为明显的"内卷化"与路径依赖问题。通过对网络舆情治理的起源与分类进行梳理,总结中国既有的网络舆情治理路径,即基于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思维的"回应治理路径"和基于法治思维的"法制治理路径"。基于此,对二者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得出其失灵的深层逻辑:治理目标逐利化与治理主体单一化,致使其未能有效应对预期风险较高的隐性风险类网络舆情。有鉴于此,提出将目标重塑与主体重组后的"技术治理路径"嵌入到既有舆情治理机制中,针对显性风险类与隐性风险类网络舆情采取不同的治理路径,以找到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有效治理的另外一块拼图。  相似文献   

17.
网络民粹主义表现在叙事方式上主要有三种:一是底层叙事,利用"弱者的武器",美化弱者、仇视精英,形成"安抚弱者、打击强者"的舆论氛围;二是哄客叙事,通过一种戏谑化的表达手段,起到去敏感化、娱乐化、大众化的效果,形成话语垄断;三是对抗叙事,通过人肉搜索、谣言建构、情绪渲染、借势造势、线下行动等手段虚构事实与建构身份,使简单的纠纷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网络民粹主义的这种叙事逻辑与民主法治的精神从根本上来看是背道而驰的,使得本就尖锐的阶层矛盾更加激化,对此必须加以重视,并给予积极治理。  相似文献   

18.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高校或社会热点话题和敏感问题表达个人情绪、态度、政见等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舆论。当前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监管和引导难度加大、监管和引导方式滞后、监管监测机制不健全、群体极化导致网络舆情难控。积极应对挑战,需要强化官方平台对网络舆情的引领,舆情发生后官方要快速发布权威解决方案,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机制,发挥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网络已成为公众对公共事务表达意见的场所,网络舆情给政府的决策和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的传播中,只有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才可以避免网络舆论发展的不可控制,避免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当前,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国进入了3G时代,手机网络为网络舆情提供了新的场所和平台,加强手机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正>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政府相应的可采取以下5种应对策略:(1)"淡化式"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先由事件主体自行处理,在适当时候介入,调停事件矛盾,有利于避免网络舆情过早、过多的给政府施加责任或将舆情指向转至政府。(2)"萌芽式"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一是第一时间通报网络舆情,主动了解事件真相,协调有关部门处置;二是转入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观察后续舆情动态和事件处置效果。(3)"强力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