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徒手 《各界》2013,(3):86-90
梁思成曾私下伤心地说过:“我年纪大了,活不了几年了,不要在我的眼前把古建筑统统拆掉。我们的本领不在拆东西,什么人都会拆。我希望在不妨碍的情况下保存一些东西,这样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我这样三十岁年纪的人做的。言下之意即是现在哪有年轻人干政工的?可我颇感自豪的是,我大学毕业即走上政工岗位,掐指一算不多不少正好有十年了。十年来酸辣苦甜自不必说,可也是荣誉、作品几乎等身。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耕耘在“东南西北中”,回味无穷。耕耘在“东南西北中”,是我对思想政治工作在引导人的方法上的一句形象概括。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很多,但根本的一条是引导职工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价值。十年政工路,使我体会到,善于引导职工“向东看”、“向西看”、“向南看”、“向北看”,…  相似文献   

3.
南怀瑾 《党政论坛》2013,(24):39-39
任何事情,任何行为,能慢一步蛮好的。我们的寿命,欲想保持长久,在年纪大的人来说,就不能过“盈”过“满”。对那些年老的朋友,我常告诉他们,凡是做到九分半就差不多了,该适可而止,非要百分百,或者过了头,那么保证你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4.
说“得到”     
一位朋友晋升了处长,大家向他表示祝贺,他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高兴,反而一本正经地说:“咱这么大年纪到现在才弄个屁大的官,有什么可值得祝贺的!都快成讽刺喽。”听了这位朋友的“谦词”,我不禁愕然,继而心里象翻了五味瓶,不知是什么滋味。当然,现实生活中面对种种“得到”而毫无反应或心安理得甚至觉得“早该给我”的,又何止朋友一人呢! 说起“得到”,时下随着改革开放,机会相对多了起来。如何对  相似文献   

5.
《党政论坛》2012,(12):F0003-F0003
浦东新区高行镇“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因为给汶川地震灾区孤儿编织毛衣传递“手指尖的母爱”而组织起来,又因为在世博期间和执勤武警战士结下“母子般”的情缘共谱世博双拥曲,成为“服务世博、奉献世博”的优秀团体。团队由50多位社区志愿者组成,年纪最大的78岁,最小的50岁,平均年龄超过60岁。  相似文献   

6.
老哥儿仨,年纪相仿,五十四五岁,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王师傅、曹师傅、杨师傅。企业不景气,身体又差点儿,三个人前后脚提前下岗退休。每月400元上下的退休金,在这“首善之区”过日子,多少有点紧巴。不少老北京人喜欢养鸟,闲来逛鸟市,不料想竟发现了“新的经...  相似文献   

7.
佚名 《各界》2013,(12):18-18
齐白石生于1864年,张大千生于1899年,两个人年纪相差35岁,论年纪和资历,白石自然是当仁不让的老前辈。齐白石曾“三刺”张大千的轶事,  相似文献   

8.
梁培恕 《各界》2011,(11):21-22
父亲梁漱溟说过这样一段话:“说到我交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头一个段落为我二三十岁时所交的朋友,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比我年纪大的,如张难先、林宰平、伍庸伯、熊十力诸先生,都比我大十岁或二十岁,他们对我可算是忘年交,我看他们都是师友之间的。不蒯年龄的人其趣味不同,而竟能成为很好的朋友,  相似文献   

9.
学问不管饱     
鲁哀公四年,孔子受困于陈、蔡之间,一度绝粮。时有西鄙野人负粮来见,对孔子说:“您老先生的年纪不算小了(孔子时年六十一岁),学问恐怕也是很大的,却仍不免于挨饿——学问之无用,可知矣!”孔子微笑着点头称是。 客人走后,子贡问孔子:“老师您曾教导我们,学问之道,可以齐民,可以治国,可以修身,可以立言——可您刚才怎么说它没有用呢?” 孔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他所说的‘有用’,不过是‘温饱平安’之谓也。学问又不管饱,我跟他说什么呢?” 子贡说:“然则学问就不可以用来干禄(求取功名利禄)吗?” 孔子说:“干禄的问题我过去讲过了(见《论语  相似文献   

10.
永葆青春     
一位青年要我写一张条幅,指定了要写“永葆青春”四字。我写了,但在落款处的前面加上三个字:“不容易”。寄给他后他是否高兴,不得而知,但我说的是实话。人在各个年龄段的思想、情操、处世态度都会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上了年纪,世故经得多了,会消磨掉年轻时的锐气。曹操诗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有千里之志,但不事腾驱,仍只伏枥,  相似文献   

11.
京昆大师俞振飞在回忆幼年间受到父亲严格的要求时说:“他强调要我认真地‘拍曲子’,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跟他唱同一支曲子。每一支曲子,他要求我唱一百遍以上。如果唱的过程中,有一字一腔被他认为不够准确,就要重唱一百遍,所以,有时我甚至一支曲子唱到四百遍。我虽然从小培养起了对昆曲的兴趣和爱好,但这样几百遍地唱,毕竟感到枯燥乏味。”这里讲的曲子,当然指的是某出戏中的某段唱腔,其中是有人物、有个性,甚至应该是有文采的。但是对于小孩子,一来因为年纪小,对具体的人物感情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二来作为打基础,也不要求孩子一学戏就“直奔”人物,  相似文献   

12.
贴心保姆     
亓秀芳 《慈善》2021,(2):38-39
新的一年开始,我已经奔向新的年龄高峰:八十岁了,名副其实的耄耋老人。前几天,戴着标有社区志愿者的红袖章,我们退休老党员在小区的各个角落巡逻,为社区治安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位志愿者问我:“多大年纪啦?过70岁了吗?”我哈哈大笑,对那位志愿者说:“你真会开玩笑,我多次告诉过你,如今80岁,正式开始奔九了。”那位志愿者笑着说:“还真是问过多次,你的长相年轻,面嫩.我总是记不住,总觉得你70岁刚刚出头。”大家一阵狂笑,然后再开开玩笑,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13.
桑柳 《党政论坛》2013,(8):29-29
1.我们鄙视“拼爹”族,却又“恨爹不成刚” 我们身边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人:工作有爹安排,房子老爹给买,车子从爹那儿开,票子说来就来。他们撞人了,对受害者说“我爸是李刚”;他们考挂了,对老师说“我爸是局长”。当身边的这些人在我们面前炫耀着自己爹的威风,自己爹的厉害,有爹万事皆小菜时,我们在心里总会严重地鄙视之:有爹有啥了不起,又不是自己的本事!  相似文献   

14.
邱会作这个名字,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都颇为熟悉。1929年邱会作参加红军,亲历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后,刚满20岁的邱会作被任命为军委四局三科科长,负责军委直属纵队的行政事务,被周恩来称为“娃娃科长”。据邱的回忆录说,毛泽东在长征途中不但和他这个“小兴国佬”相识,而且还说,“我在你家的茶摊上喝过茶,知道你的爷爷、父亲、母亲都是村干部,你和哥哥都当红军去了”。新中国成立后,邱会作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沦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判处16年有期徒刑。2002年逝世。  相似文献   

15.
辛兴村十年     
人年纪越大就越觉着时光过得快。特别是这改革的十年,又兴奋,又喜欢,又忙得没明没夜,不知怎么就过来了!可回头一看,嗬!这十年可真是天翻地覆!凡来我们村参观的人都说:“辛兴这几年真是大变了!”我们村里人也说,平地起“骨堆”(意即高堆),(祖祖辈辈种苞米的土地上冒出一大片工厂,庄稼人都成了工人!  相似文献   

16.
柳萌 《党政论坛》2008,(12):59-59
如今稍微上点年纪的人,大概都会清楚地记得,在所谓“大跃进”年代。各地很出了些“吹牛”官员,他们像疯了一样胡吹乱侃。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什么“超英赶美”,于是亩产千斤稻日产万吨钢的“喜讯”,就像秋天的风处处劲吹,把人心搅得晕晕乎乎。如果给这种浮夸风来个新解,就是官员嘴上的“形象工程”,跟地上的“形象工程”一样,本质都是异虚作假欺世盗名。  相似文献   

17.
政者,正也     
贾士祥 《学理论》2008,(9):79-79
在既往的文章里说过,把道德视为治国之本,那是对道德作用的夸大。但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兴旺发达,又离不开“为政以德”,实现全民族道德素养的提高。儒家主张“德治”。怎么实现“德治”.孔老夫子讲了许多话,够得上最经典的,我觉得是这4个字:“政者,正也。”  相似文献   

18.
天道酬勤     
在我们厂政工干部队伍中我以“学历低”、“资格老”这两个 极不协调的身份在宣传部长这个位置上干了22年。“天道酬勤”是我的信条。  我们工厂是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专业生产铁路通信、信号设备。早些年,中专毕业的我放弃“专业”干政工。因为事务繁忙,忙得争取学历“包装”自己的时间也没有,到现在仍是中专文凭,所以“学历低”;过去一起工作的老领导、老政工先后退休,所以我在这个“圈里”又大“颜”不惭“资格老”。通过工作实践,我深知业精于勤、勤能补拙的道理,“文凭不代表水平” “资格不表明资本”。…  相似文献   

19.
既然是“心无成数,法无定法”,就需要我们在对机遇的判断、对目标的把握、对方式的认识方面有一点模糊性,不能“我执”太重、钻牛角尖。有个农夫遇洪水的故事:大雨滂沱,洪水上涨一辆马车路过农夫的家门,想把这位农夫救走。农夫却不肯,说:“我相信上帝,他一定会来救我。”马车走了。洪水逼得农夫上了房顶,这时有一个人划船过来救他,他又拒绝了,说:“上帝会关照我,我会好的。”洪水把农夫逼得爬上了烟囱,一架直升飞机过来紧急救援,但农夫还是本着同样的信念,坚决地挥手让飞机走开。终于,农夫被淹死了,灵魂上了天堂。在那里…  相似文献   

20.
梁衡 《党政论坛》2009,(2):35-35
康熙时黄河泛滥,经年不治,工程上马后又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治河老臣靳辅在黄河上滚了十几年,因与皇上看法不一被贬。后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正确,又召他回来。他上书说:“我已70岁,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还是请皇上另选他人吧。”康熙说:“我知道你老了,我是用你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