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当代科技发展的协同化趋势日益呈现,协同创新正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诸多重大科技创新不再是单一主体的活动,而必须由多个创新主体参与、协同,这已是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构建覆盖各类主体的创新网络、促进不同主体的协同创新,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科技政策、完善科技管理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  相似文献   

2.
张明龙 《理论导刊》2008,(2):108-109
德国很早就注重创新政策体系建设,是世界典型的创新型国家.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大幅度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推行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铸造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加速创新知识的产品转化;高度重视企业创新活动,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推动创新的收入分配政策,激发人们创新的勇气与潜能;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创新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的创新思想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研究江泽民的创新思想,不能忽视它所蕴含的协同向度.江泽民指出创新活动需要人们具有协同意识,要加强不同领域主体之间的紧密协作,实现创新要素有效汇聚和有机配合,发挥单独要素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和聚合功能,推动创新活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19,(3):87-94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大湾区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四大核心城市的定位逐渐清晰,"一国两制、三关税区、三法域、四核心城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标志性特征。然而,大湾区内部仍然存在体制机制创新不足、治理参与主体协同性不强、创新要素未能自由流动和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尚未形成等问题。如何避免城市间的恶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建立更加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是大湾区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通过梳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从制度协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要素协同创新以及网络协同创新等方面厘清大湾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可以形成跨境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坚持以大科技理念为统领,构建全面协调的科技创新工作新格局。要有大视野,始终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问题,直面需求、勇挑重担,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要有大胸怀,科技创新工作往往是"干活不放鞭炮",要致力于研究解决前瞻问题,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要有大网络,着眼于科技创新的"主体多元"和"要素多元",在工作内涵和覆盖面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8)
本文以"硅谷"为观察对象,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发展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后得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城市,必须建立良性运转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制度环境是创新生态系统良性运转的基础。对比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指出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城市的"短板",提出要从政府科技管理、创新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和创新服务支撑机制四方面入手进行制度创新,从而达到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嘉兴市农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嘉兴市农业科技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就如何优化配置农业科技资源提出建议和措施.如创建区域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创新主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8)
创新驱动发展强调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是全面的、发展的创新,人的知识和智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创新驱动战略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但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中面临体制创新滞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和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加快体制创新,提升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性,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密度,才能有力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科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工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科技创新给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客体、内容、方法和手段带来新情况新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和手段创新、机制创新应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赵刚 《瞭望》2016,(15):1-1
基础性前沿性创新是中国“十三五”时期创新的“基座”。在过去,国家对此类创新的政策支持更多倾向于高校、科研院所。这一做法留下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后遗症,成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痼疾。“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是对历史做法的修订,目的之一是为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使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小康社会进程中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科技保险在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科技保险目前还存在着支持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运行效果不尽如人意,经营管理专业化程度不足等问题。科技保险应契合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从提升专业经营能力,调动保险公司内部资源,深化银保协同合作,完善政府支持管理机制等方面,构建科技保险支持体系,以增强科技保险对科技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35)
上海是全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础最好的城市。尽管如此,上海要真正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至少需要重点突破人才政策、金融支持、协同创新、技术转化和宽容氛围五大瓶颈。  相似文献   

13.
罗玉云  侯俊梅 《学理论》2011,(12):57-58
随着时代的进步,创新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源于科技创新思维,只有思维的创新才会有创新的行动,所以科技创新思维的作用不容置疑。传统儒家尚"和"的心态对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尚"和"心态在科技创新思维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4.
协同创新网络作为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创新实践表明,协同创新网络运行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在协同合作主体间产生冲突,进而影响协同创新的行为和绩效。在理论和管理实践中,引发协同创新网络冲突产生的主要因素在于利益、结构和知识等三个方面动因。众多协同创新网络冲突的产生和演化过程表明,围绕利益、结构、知识因素在冲突发生和发展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特征,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管理策略,能够推进协同创新网络主体的知识共享,优化协同创新合作行为,提高协同创新网络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5.
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需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体系,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要进一步发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支撑和带动作用,构建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有机统一、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要注重五大平台建设:文化科技公共技术服务,文化科技企业信息交流,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科技应用,科技企业文化创意内容开发和文化科技消费市场扩展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泮 《民主》2006,(4):24-25
科技创新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是中国未来国际竞争力如何的关键因素,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特别是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全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达到了空前的一致。IT业是信息时代的主体产业,大力发展IT业是世界的潮流,国家对此很重视。但创新还受到很多内部、外部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技创新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科技创新的现实动力、经济价值、社会影响等诸多重大问题上都有重要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技创新思想对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樊继达 《理论探索》2023,(2):105-111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从落后弱小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然选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改变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世界一流原创成果产出偏少、企业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创新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从持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与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积极性等方面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9.
汪东敬  陈沣  王静雯 《学理论》2012,(17):57-58,79
科技中介机构是城市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使政府与其他创新主体进行有效沟通;孵化、转移、扩散作用;加强资金流动,优化城市创新体系的资质配置;提供科学的专业服务.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10)
有关科技创新效应的观点和见解是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既论述了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分析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资本主义应用对于工人生活水平、身体健康、智力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还指出了科技创新活动的连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