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马加爵案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其中附带民事诉讼的处理集中暴露了我国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的缺陷 ,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的缺失、国家补偿制度的空白、附带民事被告人的缺位、程序选择权的不足等问题。为更有力地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应当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
当受害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时,对方往往以精神损害抚慰金已经包含在伤残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中来抗辩,并引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只要我们认真对照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以及运用法理知识,就不难看出这样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2000年12月19日法释[2000]47号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1条第2款规定:“对于被害人因为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害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在2001年2月26日法释[2001]7号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却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4.
刘雪苹 《学理论》2012,(2):65-66
我国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规定有一定缺陷,我国在附带民事诉讼赔偿中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具有必要性。附带民事诉讼赔偿中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有三:注重补偿原则,公平合理原则;允许法官自由酌量原则。  相似文献   

5.
虽然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律制度并未在行政侵权赔偿责任中确认精神损害赔偿,但违法的行政行为可以构成对公民名誉权的侵犯,并造成精神损害.在确立法治行政原则的现代社会,行政侵权赔偿中肯定精神损害赔偿,有利于平衡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在全社会确立民主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6.
2002年7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下简称《批复》),该《批复》规定:“根据刑法第36条和刑事诉讼法第77条以及我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致使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发生了变化,这与《侵权责任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不一致,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的合理范围,既是预防和打击犯罪活动的需要,也是保护受害人权利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贾维 《学理论》2012,(33):78-79
如何完善企业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关于商业秘密刑事保护的具体规定较为笼统,许多具体问题在法律规范中并没有加以明确规定。在对我国现行商业秘密刑事保护规定分析的基础上,就商业秘密刑事保护的立案、管辖、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等相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商业秘密刑事保护的完善,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虽然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律制度并未在行政侵权赔偿责任中确认精神损害赔偿,但违法的行政行为可以构成对公民名誉权的侵犯,并造成精神损害,在确立法治行政原则的现代社会,行政侵权赔偿中肯定精神损害赔偿,有利于衡平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在全社会确立民主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5)
我国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关于二审审理范围的规定体现了民事诉讼的特点,顺应了民事诉讼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变的趋势。但我国二审审理范围的立法规定仍存在诸多问题。建议完善二审审理范围可从立法思想、理顺一审与二审的关系、明确规范审理范围、设置附带上诉制度及严格限制当事人在二审中提出新证据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朱盈盈 《学理论》2014,(7):116-118
国家赔偿法素被称为"人权保障之法",自国家赔偿法引入精神损害赔偿以来,各方学者对如何形成我国具体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了诸多探索。我国法律规定造成严重后果时方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也造成诸多案件不能依法取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而在可以索赔的案件中,请求与实际获得之间的巨大差距也不时拷问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文章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探讨国家赔偿制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至今仍然是学界讨论的法律问题之一,分析精神损害概念的角度出发来探究精神损害的损害实质,从而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损害范围做出进一步判断,其损害范围的确定势必对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有一定程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吴秋萍 《学理论》2014,(1):120-122
我国现行法律解释体系下,立法解释本应居主导地位。现实运行中,立法解释的缺位和司法解释的越位,使得二者的角色与功能严重倒置,也引发了对立法解释存废的争议以及司法解释"立法化"的诟病。要调整二者在制度设计与现实运作上的偏差,可能的出路是,转变二者的定位与功能,突出司法解释的主导地位,立法解释转向对法律适用的监督,司法解释在具体与抽象解释暂时并存的进路上逐步向具体司法解释转变。  相似文献   

14.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已影响到该项制度应有价值功能的实现.完善该项制度须以实现诉讼效率、诉讼经济和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为目标,应将完善和规范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为重点.着重分析当前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受理范围、附带民事诉讼的一并审理,以及刑事部分中止、撤诉后引发的附带民事部分后续审理中所存在不合理之处,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铁路法》刑事罚则所规定的有些内容与现行《刑法》的相关规范之间存在着法律冲突问题,同时二者间还存在着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新法与旧法的关系,而且其法律位阶上也有差异。研究表明,《铁路法》中刑事罚则的内容已纳入现行《刑法》,已为现行《刑法》的相关内容所吸收和替代,因此其刑事罚则的内容实际上已失去原有的立法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刑事司法保障,除了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外,还应及时更新刑事司法理念,坚持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有机统一,坚持惩治犯罪与恢复社会秩序的有机统一,坚持遏制犯罪与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刑事司法制度与吸收借鉴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王延荣 《各界》2009,18(11)
本文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公布实施后,通过审理张某某等人诉西宁某公司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一案,涉及植物生存状态受害人的配偶、子女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问题.<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主体及赔偿条件作了明确规定.对于侵权行为结果导致受害人处于植物生存状态时,侵权行为是否侵害了受害人的配偶、子女的配偶权、亲权等权利,配偶、子女受到损害是否属于精神损害,能否得到精神赔偿,<解释>未作规定.本文试图通过对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的宗旨、作用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探讨,论证以人为本、权利在民的法律公平原则和建立保护特殊受害人的配偶、子女获得精神损害抚慰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5)
新刑事诉讼法公布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条文从原先的两条扩充为四条。2012年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该解释用二十七个条文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具体操作。相较之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因为条文的有限性,仍存在一些弊病。新旧法更替之际,我们有必要对该程序的进步与不足做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不断强化对精神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重视对自身的价值、尊严和安全的追求,由此而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民法的基本理论和现行法律法规,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含义及其范围进行了深入有益的探讨和较为科学的界定,揭示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和及其所适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首先必须明确三个问题:国家侵权是否会产生精神损害,国家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依现行国家赔偿法能否得到赔偿,国家赔偿法是否应规定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关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有关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应明确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标准和计算方式,并做好具体的条文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