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6,(1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加强网络舆情安全管理、遏制网络不安定因素的传播和蔓延、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稳定是网络舆情工作的重点,因此积极探索网络舆情监测和管理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对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并建立和形成完善的应对机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所谓网络舆情,是指受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当前,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舆情信息已经成为网络热点,也成为直接影响组织工作满意度和公信力的重要事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应对网络舆情,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是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突出任务,也是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网络政治参与日渐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使得我国当前的公民政治参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意义重大。但是在网络参与自身的特点和社会转型期复杂背景的共同作用下,网络政治参与同样存在诸多不利影响。当前应采取措施规避网络政治参与的弊端,比如完善和拓宽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培育公共媒体等。  相似文献   

4.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高校或社会热点话题和敏感问题表达个人情绪、态度、政见等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舆论。当前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监管和引导难度加大、监管和引导方式滞后、监管监测机制不健全、群体极化导致网络舆情难控。积极应对挑战,需要强化官方平台对网络舆情的引领,舆情发生后官方要快速发布权威解决方案,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机制,发挥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困境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6,(2):59-62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舆论诉求主要是利益表达、社会情绪表达、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社会抗争。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能便捷地获取信息,更加自由地发表言论;另一方面,舆论环境复杂化、科层制的政府结构与扁平化的互联网结构的不适应性、自媒体场域中负面情绪易放大、自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等因素,也使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陷入一定困境。为此,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要更新理念,以"善治"取代"管制";注重与公众的沟通,搭建政府与公众网络对话平台;加快自媒体监管立法,培养理性网民;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及时回应,掌握舆情处理主动权。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2)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逐渐形成并日益活跃,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针对当前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对舆情的潜在力量认识不足、反应迟钝、控制过度、舆情监测系统不科学、立法滞后等薄弱环节,政府必须从观念、实践及制度层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以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薛瑞汉 《理论探索》2012,(2):116-118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认识不到占领网络空间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用网的意识还很淡薄;在网络舆情应对的思想认识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的观念陈旧、行动迟缓;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相对较弱,不能正确对待网络媒体。  相似文献   

8.
王娟 《理论导刊》2013,(1):27-30
网络舆情扩散迅猛,影响力巨大,要做到科学化应对,地方政府必须首先建立一套完善的日常监测系统,根据舆情性质、影响程度、涉及范围等因素将捕捉到的各种舆情信息划归为不同的预警等级,面对网络民意,建立快速回应机制;针对负面舆情,建立调控引导机制;应对重大舆情,建立联动应急机制,有效开展全方位差异化的应对处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当前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出发,分析网络舆情及其传播新特征以及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府正确应对网络舆情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组织工作特别是一些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信息往往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如果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影响组织部门形象。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因势利导用好网络舆情“双刃剑”,不断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和水平,已成为组织工作面对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正>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政府相应的可采取以下5种应对策略:(1)"淡化式"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先由事件主体自行处理,在适当时候介入,调停事件矛盾,有利于避免网络舆情过早、过多的给政府施加责任或将舆情指向转至政府。(2)"萌芽式"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一是第一时间通报网络舆情,主动了解事件真相,协调有关部门处置;二是转入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观察后续舆情动态和事件处置效果。(3)"强力式"  相似文献   

12.
刘澜波 《学理论》2013,(29):322-323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真实、及时的反应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诉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阵地。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仍存在重视程度不高、投入不充足、缺乏主动性和管理经验不丰富等问题,面临严峻的考验。要把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作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规避网络舆情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应积极开辟网络阵地、占领网络阵地,建立舆论评论队伍、培养舆论"领袖",引导网络舆论。同时,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采集、研判、上报体系,制定预警措施、快速响应机制和完备的应急预案,将网络舆情有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3.
甘忠涛 《学理论》2012,(19):274-275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及时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准确把握大学生舆情动态,引领大学生舆情方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研究领域。因此,认真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探讨其特征,针对其带来的影响,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以期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促进高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湖北工业大学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引导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成因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传播迅速,影响广泛;网络上与现实中互相影响;各种网络平台的作用日益增强。当前诱发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少数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部分群体的利益诉求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表达,网络立法工作发展滞后,敌对势力煽动挑拨。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逐渐增多,政府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作出快速反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完善网络立法,引导网络舆情;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联动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网络民主的发展对于创新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民主视角下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着发展困境,面对这些困境,需要完善立法,强化制度建设,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引导,建立网络公共危机应对机制,转变政府观念,培养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公民的民主参与和政治诉求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民意监督,建立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构建疏通民意表达的多元化渠道,建设责任政府,是地方政府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考量地方政府政治公信力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情是公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递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在新的转型期,党校学习必须进行变革,在教学中引入网络舆情案例库十分重要,舆情案例的选取原则如下:新闻事件中的专题性;典型案例中的敏感性;网络传播中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9.
赵光育 《民主》2016,(4):30
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3G、4G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应用,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体进入中国民众生活已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网络舆论空前活跃的"全民记者"时代。网络舆情也因此成为了监督公权力的重要力量。小到城管协管员,大到一级政府机构,政府如何行政已然被网络放到了"聚光灯"、"显微镜"之下。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公安机关应对涉警舆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环境下,涉警负面舆情使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形象受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公安机关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涉警舆情的应对工作。增加信息透明度,准确、及时地发布权威信息,就能使谣言破灭,从而有效引导舆论。建立权威专业的组织体系、加强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采取适当的舆情引导与控制手段,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舆情应对机制的必需。加强舆情分析与研判工作,区分不同性质的涉警负面舆情,可以为正确的公安决策提供参考。善与媒体沟通,借助媒体传达公安机关的声音,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