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学理论》2015,(12)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逐渐形成并日益活跃,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针对当前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对舆情的潜在力量认识不足、反应迟钝、控制过度、舆情监测系统不科学、立法滞后等薄弱环节,政府必须从观念、实践及制度层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以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网络媒体兴起对执政合法性的影响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情是反映政党执政合法性状况的重要指标,网络媒体是执政合法性认同消长的晴雨表。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媒体为增强政党执政党合法性提供了机遇:为执政党了解社情民意、密切党群关系、树立良好形象提供了重要平台;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对政党执政合法性提出了挑战:网络媒体兴起后出现的纽带联系松脆化、社会矛盾显性化、观念整合非权力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执政党的社会影响力,造成合法性认同困难。执政党应对网络媒体影响应该做到重视研究网络媒体、积极引导网络媒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善于驾驭网络媒体。  相似文献   

3.
舆情引导能力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随着网络媒体在现有媒体格局中的日趋强势,其特有的即时性、互动性以及广泛的参与性,给党的舆情引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迫切要求我党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它能够使各个子机制相互协调、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共同的着力点和向着共同目标的合力,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4.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在反映社会舆情方面占有越来越高的地位.大学生是特殊的知识群体,思想正处于不成熟阶段,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在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大环境下,网络舆情的正负面影响严重左右着大学生.因此,分析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并且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显得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民主》2012,(3):10-1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论具有表达快捷、参与度高、涉及面广、超越常规媒体形式等特点,已成为新时期民间舆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9)
自媒体时代,因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对象的特点、引导方式的多样和培养党员意识的需要,决定了要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就必须发挥学生党员的重要作用。学生党员在网络舆情引导中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是引导学生言论的重要榜样。因此,加强学生党员网络舆情引导,就必须做到加强培训,提高学生党员的引导能力;上下联动,建立齐抓共管的引导机制;正反结合,强化网络舆情的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因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广泛性和强互动性成为社会舆情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政府对网络舆情日益重视,但仍存在回应不足的现象。政府在回应网络舆情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专业和可靠的知识来作为依据。本文从政府产生网络舆情知识需求的内在驱动、政府网络舆情知识需求的特点、内容等方面来对面向网络舆情的政府知识需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网络舆情知识需求进行建模,包括静态建模和动态建模,从而为实现对政府网络舆情知识需求进行挖掘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舆情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战场,网络舆情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当前新疆社会稳定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新疆网络舆情工作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舆情工作体系和制度已经迫在眉睫。相关的建议和对策如下:建立畅通的数据流通制度和途径;培养互联网舆情监测师;建立第三方的舆情监测机构;与全国权威互联网舆情监测机构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9.
赵光育 《民主》2016,(4):30
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3G、4G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应用,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体进入中国民众生活已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网络舆论空前活跃的"全民记者"时代。网络舆情也因此成为了监督公权力的重要力量。小到城管协管员,大到一级政府机构,政府如何行政已然被网络放到了"聚光灯"、"显微镜"之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当前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出发,分析网络舆情及其传播新特征以及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府正确应对网络舆情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36)
目前,高校常常成为网络舆情事件重点传播区域,甚至是发源地。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现状,剖析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工作对策和建议,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是公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递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在新的转型期,党校学习必须进行变革,在教学中引入网络舆情案例库十分重要,舆情案例的选取原则如下:新闻事件中的专题性;典型案例中的敏感性;网络传播中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政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主要是指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政治安全是指国家政治体系处于结构合理、功能配合、运转协调、变化有序的良好状态。政治安全与网络舆情治理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社会转型期对于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对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有着战略性的意义,即对网络舆情导向能力和信息技术控制力的提升将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有利于促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有利于促进政治制度创新,维护政治制度安全;透过网络舆情有效解读民意有利于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党地位;规范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变迁,为了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必须实现网络舆情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向度和治理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以此促进网络舆情治理与政治安全的良性互动,进而有效推进网络时代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邓欣  秦宏毅 《学理论》2015,(1):119-120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引领高校网络舆情步入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主体以大学生为主,具有专业性网络舆情主体和散步式网络舆情主体的双重特点,在监测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大学生使用自媒体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难度,预警存在盲区。为此,高校亟须提高网络舆情生态意识,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技术水平,避免和缓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11)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了全媒体时代下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的阻力与助力;基于羊群效应、蝴蝶效应、木桶效应等效应分析理论分别探讨了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预警、引导、管理、处置流程优化机制以及网络舆情应对技能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1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加强网络舆情安全管理、遏制网络不安定因素的传播和蔓延、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稳定是网络舆情工作的重点,因此积极探索网络舆情监测和管理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对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并建立和形成完善的应对机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36)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新媒体时代显得尤为突出。通过阐述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新媒体对现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带来的新挑战,尝试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对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良好形象和保障学生身心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建勋  王燕晓  罗慧 《学理论》2012,(25):158-159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舆情走向。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高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推动大学生网络舆情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校园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9.
何军 《学理论》2013,(22):53-54
近年来,由于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网民数量急剧增加,网络舆情也异常活跃.如果对网络舆情处理不当,不仅可能诱发民众不良情绪,而且还会导致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有助于我们化解网络舆情危机,保持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论网络舆情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新  刘堂灯 《学理论》2012,(7):149-150,156
当前我国处于网络信息新时代,网络舆情是政府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和方法,对于民意的征求也应适当地采取网络投票、提问等方式。网络传播方式已成为我国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公共平台。因此,网络舆情对政府制定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伴随着很大的压力,并且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所以网络舆情状态下政府如何制定好公共政策成为考验政府能力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