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珺 《民主》2005,(4):48-48
《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日前正式颁布。文化部今后的全国性评奖将统称为“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只有两个奖种,一个是专业艺术方面的文华奖,另一个是群众文化方面的群星奖。文华奖将由“文华大奖”、“文华剧目奖”、“文华节目奖”、“文华单项奖”组成,其中:“文华节目奖”是针对小型舞台艺术作品包括声乐、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设立的。群星奖包括7个艺术门类,评奖周期和办法与文华奖相似。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8,(12)
正沈阳市残疾人艺术团暨辽宁残疾人杂技艺术团始建于1991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支全部由残疾人组成的专业性杂技艺术表演团体。全团近40名演职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有视力残疾者、听力语言残疾者和肢体残疾者,平均年龄20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艺术团以杂技为主打节目,结合歌曲、器乐、舞蹈类表演,突出高雅艺术和精品文化特色,力求将平等参与的信念、自强不息的意志、特殊艺术的风采和勇于超越的精神奉献给观众,表达全团演职人员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  相似文献   

3.
崔晓峥 《学理论》2013,(14):297-298
"对比"代表着中国美学的一种古典也是经典的审美取向。同时,在艺术领域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体现事物的矛盾,以冲突的方式将事物本质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加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在舞蹈的编创当中,"对比"更是一种重要的编创技法和处理形式。而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舞蹈、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也都有其共通之处,并相互借鉴。中国传统美学意识深深地影响着它们,我们应该遵循并加以拓展,以期更加壮大我们的舞蹈事业。  相似文献   

4.
汤素兰 《民主》2014,(10):28-29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遗传密码和力量源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折射出的中国戏曲更是博大精深,它屹立于世界戏剧艺术之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先行示范,生动地将音乐、诗歌、舞蹈、服饰等艺术结合于一体,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其中,立德树人、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孝敬父母的剧目比比皆是。戏曲中的思想精华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瞭望》1988,(47)
中国文联第五次代表大会本月8日揭开序幕。来自全国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电影。电视、民间文艺、曲艺、杂技、摄影、书法等12个艺术门类的1500名代表聚会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化大众",以艺术语言的形式包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艺术语言的内涵,是传播者在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原旨要义基础上,充分考虑受传者的接受心理及言语习惯,运用修辞等艺术手法,化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为富于美感的具体形象生动。其艺术语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审美性和通俗性上,审美性包括音感美、语词美和句式美,通俗性包括生活化、口语化和形象化。  相似文献   

7.
热贡"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地区藏族、土族群众普遍参与的宗教性民间节日,节日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宗教色彩浓厚.其中,六月会中的舞蹈在整个六月会活动中起到了支撑、主导作用.通过实地田野调查,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就其六月会舞蹈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8.
9月5日,首届中国艺术节拉开椎幕。这届艺术节的活动要延续20天,于9月25日结束。中国艺术节以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首届艺术节有民族音乐、豫剧、舞剧、舞蹈、话剧、曲艺、杂技、皮影、木偶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剧(节)目30台同首都观众见面,同时还举办美展以及群  相似文献   

9.
第11届亚运会期间,北京将出现一个空前的文化艺术盛会。你说这叫人怎能不兴奋! 试想想:亚运艺术节上将有十多个亚奥理事会成员国派团,表演各具特色的歌舞、杂技、民间艺术等精湛节目;同台献技的还有我国40多个歌舞、戏剧、音乐、杂技、木偶等优秀艺术团体的艺术家。此外,有荟萃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精华的50个展览;代表我  相似文献   

10.
徐复现在解读孔子艺术精神的同时,对庄子的艺术精神也进行了十分深入的考察,指出由孔子所开出的艺术精神需要经过某种意味的转化方能成就艺术,而由庄子所成就的"道"之艺术精神,则可称为"纯艺术精神".而徐复观对这种纯艺术精神的追寻,对于我们当今人文学科的反思和人文精神的提升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红英 《学理论》2013,(9):284-285
舞蹈教学是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是运用有韵律的肢体动作语言表达内心情感与思想的艺术,是人类抒发情感最直接的一种表现方式。本文就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如何让学生深刻细致地体会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做到"以情带舞、以舞传情",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6)
课堂教学应变艺术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语文教师应随时因势利导,将应变艺术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快速合理地契合,借题发挥做"文章"。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用语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无言控制,胜于有声;适时而变,因势利导;启发诱导,共同解决;幽默机智,妙语相应;抓住契机,全面开花;坦诚相见,以生为师;有意转移,引入正题。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9,(11)
<正>"戏曲"一词,王国维的解释是:"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顾名思义,即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京剧、评剧、木偶戏、皮影戏……似乎也都在验证着这样一个定义。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中系统论述了其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艺术创作须致力于"以技进道",基于对宇宙、人生和本然艺术的深刻觉解,努力寻找最佳的艺术表示,其最高境界是"技进乎道";艺术鉴赏须对艺术品多元评判,既要移情入境,又要超然旁观,要根据艺术的本然样子、多数人的观感和时间的标准来对艺术品进行评判;艺术功用要力求"美善相乐",实现艺术作品调情理,敦教化,引发善的道德行为的社会效果。这些艺术观点对今天的艺术生产和艺术发展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廉政文化社会化,简而言之就是促使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价值理念成为社会大众的共识和追求的过程。廉政文化社会化。不仅需要平台和载体,而且更需要同其他类型的文化共同“搭台唱戏”。一是通过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廉政文化与中国历史文化有机融合。二是通过对民族文化中蕴藏的廉政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以及利用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来推进廉政文化传播,促进廉政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有效结合。三是通过艺术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来拓展廉政文化的传播途径,从而实现廉政文化与艺术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推进。四是通过找准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点,推进廉政文化与旅游文化的互补与互动。  相似文献   

16.
师范院校舞蹈专业课,是一门培养学生舞蹈综合素质的基础课。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艺术素养的舞蹈课,不仅对学生本身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有着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本文从提升师范院校舞蹈专业课教学活动水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做了具体分析。从必要性角度看,舞蹈专业课是培养本专业的毕业生及发挥他们未来作用的现实需要,而目前师范院校舞蹈专业课的现状亟须改善的,这是由其课程本身的积极功能所决定的。从可行性角度看,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促进舞蹈专业课必须面向更远的未来,喜闻乐见的群众性,舞蹈专业课与群众性舞蹈基础教育相结合,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教育改革的必然性,要求舞蹈专业课必须得到提升和改善。在此基础上,就当前师范院校怎样构建良好的舞蹈课堂、提升舞蹈专业教学活动的水平,做了粗浅的探讨:一是对师范院校舞蹈专业教学活动给予必要的重视;二是推动专业舞蹈课的课程改革应遵循素质教育的宗旨,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三是结合舞蹈专业教学活动的一些特点提出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层次。总之,文章的落脚点在于让师范院校舞蹈专业课所应该表现的丰富内涵得到更好的挖掘并赋以应有的光泽。  相似文献   

17.
瞭望哨     
《瞭望》2001,(47)
10月27日,第八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石家庄市开幕。河北省省长致开幕词。 论说,这个杂技艺术节场面很大,文化广场上井然有序地坐满了来自中外的佳宾和观众;范围很广,来自五湖四海的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37个杂技和魔术节目参加赛事;规格很高,既有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人,也有省领导和驻石部队的首长。一般说,省长的开幕词似应洋洋洒洒,热情洋溢而又豪情满怀  相似文献   

18.
音乐在舞蹈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通过节奏节拍限定舞蹈动作的时值和速度,更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及其包含的思想内容成为演员进入角色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在教授舞蹈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地位,用心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将舞蹈与音乐有机地结合,才能升华舞蹈艺术。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哲学美学中的"艺术终结"问题成为了20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哲学的一个预言,一些重要理论家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艺术终结"的预言作出了不同的阐释,成为了当代关学和艺术哲学的热门话题.探讨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问题可知,"艺术终结"问题是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发展的不同诠释,体现的是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阐释的开放性,而不是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艺术的结束.  相似文献   

20.
梁维科 《学理论》2011,(30):36-38
艺术家不谈艺术品的"生成"过程,而夸大灵感在艺术创作中作用;艺术家醉心于形而上意义对艺术品的支撑,乐于树立权威而限制艺术的多样化,并最终使艺术日趋"退化"。艺术大众容易从艺术中获得满足但又盲目和感性,对艺术品的接受存在错误认知;艺术大众具有相关理论背景是艺术品成为其审美客体的逻辑前提,所以艺术的繁荣需要艺术家"提升"艺术大众的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