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小说中的声音世界具备三种形态:大自然的声音、人物话语和民间音乐.<透明的红萝卜>、<民间音乐>、<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等小说中,三种声音水乳交融的穿插在行文中,而来自民间的音乐逐渐成为主旋律.这体现了民众与权利者平等对话的自由精神,是巴赫金所提出的狂欢化世界感受.莫言将"五四"以来被遮藏的民间话本小说、戏曲的声音重新发掘出来,是对当代文坛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2.
丛静 《侨园》2013,(12):24-25
<正>舞蹈与杂技均起源于民间,二者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舞蹈所讲求的"美感"与杂技所表现的"功夫"完美结合起来,实现舞蹈的杂技化和杂技的舞蹈化,这是当今各类艺术品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和影响的时代追求和需要,也将极大满足观众的欣赏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3.
刘晓英 《理论探讨》2005,2(6):33-38
"幽灵"是最能体现德里达哲学的解构精神的一个重要概念.幽灵首先是一种视域--延异、批判、解构的视域.幽灵的幽灵性即幽灵的解构性,解构是一种无条件地提出批判性问题的权利,而这种解构也就是延异;与幽灵对话,即意味着进入幽灵向我们敞开的延异批判解构的视域.其次,幽灵也是一种取向--自由、解放、他者的取向.解构旨在拆解某种权威性话语,而这种拆解本身就是对人的解放,对人的解放也即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而自由和解放则必然地意味着兼容他者,由此则解构性的幽灵必然地内蕴了自由和解放的建构性价值取向.与幽灵对话即意味着,在自由解放的哲学诉求中建构他者性取向的公正原则.与幽灵对话不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解构形式,更是人文知识分子的志业--指向现实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4.
薛茗文 《学理论》2013,(21):26-27
马戎教授认为当今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所在是不恰当的民族教育所形成的民族意识,即强调56个民族,而非统一的"中华民族"。他提出将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即"文化化",强调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而非各个民族政治认同。通过阅读马戎教授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谈一下我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李爽  于凌 《学理论》2011,(11):319-320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AA"式和"A-A"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动词重叠式有多种格式,格式不一样,语法意义也会有所差别;即使是同一格式,所处的语境不同,语法意义也不尽相同;在语言运用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立体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认识。通过对明代动词重叠"AA"式和"A-A"式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该书中动词重叠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短量小,也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多量、表示尝试表示委婉语气。  相似文献   

6.
舞蹈是艺术化的人体动作,即通过人体富有协调性、韵律感、审美化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来表达内心情感,舞蹈教学是通过科学系统生动有效的训练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可塑性,掌握接受及运用民族民间舞蹈的方法和技巧,以便他们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接受和运用各种风格、各种韵律、各种节奏、各种性格的舞蹈.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都应围绕这个目的,不能一味地强调所谓"正规"而不顾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提高舞蹈教学效果呢?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20,(2):85-90
近年来,量化研究方法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量化研究不断受到争议和质疑。通过分析量化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运用,认为当前量化研究方法的应用存在"去工具化"现象,主要表现为规范性暗示下的"数据挑选"和去知识性的"泛因果化"。"去工具化"现象本质上反映了研究的主体性缺失和能动性缺失。这种缺失是由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现实与独立性困境带来的。因此,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需要秉持多元主义态度,推动量化与质性方法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8.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9.
王泉生 《各界》2009,18(11)
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等.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的巴西人文主义学者和教育学家保罗·弗赖尔是倡导教育变革者之一。他在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批判后,认为"爱之教育"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基础,而对话是"爱之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弗赖尔主张通过教育方式的改变,来提高人类意识水平,从而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使人们最终获得热爱生命型的自由性格,也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1,(5)
"祛魅"是一个去神秘性、去神圣化的过程,哲学"祛魅"也同样具有这样的二重性。艾思奇的哲学"祛魅"之路包含着正反两个途径,一是从反对过去错误思想入手,要剔除人们对世界无力把握的心理和对过去统治阶级所假造的力量的畏惧;另一个路径则是从正面入手,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的传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对话是当前思想界和学术界的热点和难题。破解当下中国现实问题与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创新,成为哲学对话的现实目的和要求;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质疑、学者自身理论素养的限制、"对话"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意识形态的预设及发生学机理解析的困难,构成三者对话的主要障碍;自觉和有效的哲学对话,应基于平等交流、着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强化问题意识与世界意识、树立大哲学观念等原则。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狂欢——论巴赫金的狂欢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现象学的描述法对狂欢化的基本范畴,即狂欢化的时间、空间、仪式及情调等给予梳理,进而指出狂欢化的核心是表现生命本身不屈服于一切外在的限制,要为自己创造自由展示其活力的广阔天地。在此天地中,它以随意亲昵的对话,以诙谐放肆的笑声,把古板僵化的中世纪官僚主义文化送入坟墓,为自己带来自由和解放,让生命进行真正欢快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14.
规模化经营下的农业微观组织的演变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农业主要是通过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通过土地的市场化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两种途径实现规模化经营。与此相对应,中国农业可以划分为以各种传统小农户为基础的微观组织形式和"去小农户化"的各种微观组织形式,而且未来中国农业微观组织将会从以前者为主逐渐演变为以后者为主。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农业不同产业特点的分析发现,未来中国农业微观组织应是多元化的选择,即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公司制农场将成为不同农业产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5.
高原  李盼 《学理论》2013,(23):54-55
本雅明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有人将他归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他文风晦涩,行文凝练,极具前瞻性。他善于将琐碎的表象赋予深刻的内涵,并借此表现他对于社会的批判性。而他笔下最独特的意象即"灵韵"和"闲逛者"。  相似文献   

16.
多元中的价值对话——当代中国价值重构的理性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价值多元并相互激荡是个普遍的现象,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是否面临了价值多元,而在于我们该如何选择价值观,即应倡导、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为国家的主导价值观。面对价值多元化,我们能够做的也应该做的便是推动各种价值的"对话"与"交流",并通过这种对话"与"交流"形成一种新的、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体系,这才是我们理性之决策。  相似文献   

17.
成型的"美中经济战略对话"机制,对于平衡世界经济格局的意义深远。12月14日至15日的"美中经济战略对话",将焦点集中于三个议题,即贸易平衡下的可持续增长、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能源和环境安全。由于本次对话阵容  相似文献   

18.
张国文 《学理论》2014,(4):181-182
运用框架理论和文本分析法,选取中国新华通讯社和西方三大通讯社(本文指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第十二届香格里拉对话"的英文报道来做对比分析,通过研究中西方媒体所塑造的不同报道框架,找出中西方媒体所建构的不同"中国镜像",进而挖掘出其背后的不同意识形态及其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9.
杨翊 《瞭望》1985,(32)
最近有机会去南方一行,欣赏了一些美好的歌舞演出,也观看了些不如人意的节目,还听到不少有关的议论。击节赞赏与扼腕叹息之余,不免感慨万端。歌舞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虽见仁见智,爱好各异,有的人欣赏古典音乐,另外的人推崇流行歌曲;不少人热衷传统舞蹈,也有许多人喜欢现代舞,但不  相似文献   

20.
晓群 《瞭望》1991,(40)
中国之大,地方剧种也尤其多。据说,全国共有360多个剧种。我想,不少剧种对观众来讲,恐怕是闻所未闻。近期将在北京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的浙江姚剧,大概就是众多观众鲜知的一种。 据介绍,姚剧原是流行在宁绍一带的地方戏曲,脱胎于民间歌舞和曲艺,又称“鹦哥戏”,属滩簧系统。相传在清乾隆年间,已有这种剧的职业班社在余姚、慈溪一带城乡流行,当时叫“灯班”或叫“灯戏”,因多在灯节前后活动而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