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学理论》2014,(34)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往往体现为各具特色的历史形态。但是,党的不变的性质和宗旨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有着一以贯之的共同内涵。概括起来,这些内涵主要包括: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精神;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精神;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这些不变的"内核"和"基因"一脉相承,共同为党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4)
长征精神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征精神的形成,既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优秀民族精神,又有其现实的直接源流。而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身处逆境之下对革命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政治、军事、组织上的正确领导。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中培育的太行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个精神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1)
红岩精神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共产党人和党外仁人志士,在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斗争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一革命精神因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地——重庆红岩村而得名,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宝库中独具风采的璀璨明珠,从而在中国革命精神系统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四个全面"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作为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价值目标的继承与创新,"四个全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新常态下的目标体现,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进展,全面依法治国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注入了新理念,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6.
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中国革命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几代共产党人为争取改变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而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也必然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延安精神充分体现出的中国革命精神的核心——为人民服务,今天体现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是中国革命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之本源。我们必须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精神,特别是延安精神,重视挖掘其重要的现代价值,标本兼治,更重视治本,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原方  崔建国 《理论探讨》2005,1(4):161-16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在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同时,培育了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郭清 《理论导刊》2023,(4):27-33
自我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就主体论而言,中国共产党是怀有人民情怀的服务型政党、是具有批判精神的创新型政党、是保有忧患意识的使命型政党,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自我革命精神是党的鲜明品格;就认识论而言,自我革命精神包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崇高追求,刀刃向内、无私无畏的政治勇气,全方位、全过程变革的历史担当和革故鼎新、守正出新的实际行动;就实践论而言,以自我革命精神引领管党治党崭新局面可以通过自我净化增强党的“免疫力”、自我完善增强党的“修复力”、自我革新增强党的“创造力”、自我提高增强党的“生命力”。面向未来,以自我革命精神赢得历史主动是帮助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曾斌  赵绍成 《学理论》2013,(13):20-21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所蕴含的为崇高的革命信念而矢志不渝的理想主义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灵活机动的创新精神,严守纪律、顾全大局、加强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相信和依靠群众、永远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精神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可靠的精神资源,对推动革命老区和谐社会建设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燕 《学理论》2014,(8):96-97
沂蒙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发扬光大,是党在沂蒙地区坚持群众路线的精神成果。学习沂蒙精神对当前各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干群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健 《学理论》2011,(33):62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为国家为民族不懈艰苦奋斗、建立丰功伟绩的90年,也是不断培育伟大精神、弘扬优良传统的90年。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培育形成了许多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是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关键时刻提出来的。西柏坡精神,主要包含“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13.
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革命、建设淬炼而成的,是在我们广袤的河北大地发芽生成,并推向全国的。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崇高的革命道德和优良的革命作风,是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质的红色教育资源,成为基层党员干部丰富的精神营养和激发内在动力的源泉。西柏坡精神作为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名片,如何更深融入到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当中对于当前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让"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仅从思想上建党,更要从思想上搞好党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1)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领导中国人民勇往直前,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最终夺取革命和战争的胜利。而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保家卫国等重要的品质成为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对中国革命传统道德的内涵与形成做了理论梳理,对西柏坡精神展开重点解读,这对于弘扬革命道德传统、培育民族精神,进一步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红船精神"是指以嘉兴南湖游船为载体的建党精神,习近平曾将其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是当地先进历史文化传统和当时人民群众革命运动的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方针和人民群众支持先进组织的集中体现,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群众路线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8)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的生动反映,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虽然这一伟大的壮举已经过去八十多个春秋,但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淬炼之后的长征精神愈发历久弥新,回味甘醇,成为指引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12)
习仲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回顾历史,他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生涯中,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出许多让人学习的崇高品质,他的精神风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相似文献   

18.
党的自我革命是二十大关于党的建设精神要求的一大“关键词”。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实现党的自我革命,乃二十大党建精神的根本要求与“灵魂”所在。党的自我革命的思想理论来源,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党的自我革命的精神之源,植根于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革命精神”“政治品格”,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党内改革”与自我革新,而是事关党的执政成败与生死存亡、“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只有紧密结合全面从严治党、从“第二个答案”高度来系统认识党的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基本内涵、实现途径、根本目标与目的,才能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核心要义与重大意义。从根本上看,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自我革命,二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有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才能推进与实现党的自我革命;正是因为我们党具有自我革命的伟大精神与政治自觉,新时代才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与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关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性转换和提升,而且籍此从文化的内核或根基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谐观、社会理想与价值目标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20.
王勇 《学理论》2012,(13):60-61
批判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批判精神是哲学最重要的精神。马克思既是传统哲学批判精神成果的积极继承者,也是变革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伟大革命者。马克思以实践的方式解决了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