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科学社会主义》2021,(4):105-112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其内嵌于中国国家治理之中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有着复杂的内在机理,既需要制度支撑,也需要组织载体。民主集中制是国家制度和法律体系形成和完善的决策原则,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高效运转的制度内核,同时为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提供强大的组织支撑,集中体现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中国逻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构建"一核多元"的国家治理模式,贯彻以人民为主体的国家治理理念,提高以执政治国为重点的国家治理能力,健全强化制度执行的国家治理监督体系,是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20,(4):34-39
"人民的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丰富和发展,是贯穿国家治理的一条价值红线,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检验国家治理成效最根本的价值尺度。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党的坚强领导和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置于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实践中,是实现"人民的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现实路径,彰显国家治理的价值逻辑与深刻的历史逻辑、创新的理论逻辑、坚实的实践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张晓明 《求知》2020,(4):34-37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充分证明了党领导人民实现了国家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的有效转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等13个方面,首次系统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要求"把国家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把国家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是一个没有主语的要求,而是党领导人民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现代国家治理理念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遵循,影响和支配国家治理主体间的政治行为。传统工具主义与现代国家治理存在冲突,迫切需要作出转型,转型的方向即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弥补了工具主义的缺陷,是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转变的最佳选择。为了进一步实现人本主义对工具主义的超越,需要以政治伦理的规范优化治理价值观、以多重权力的博弈优化治理权力观、以制度价值的彰显优化治理发展观,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治理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重要制度基础,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把握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创新的逻辑理路,有助于深刻而明晰地领会这一制度体系的优势、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向。在理论维度上,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基础,历经充分而系统的理论发展和创新;在实践维度上,浸润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经历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淬炼;在创新维度上,反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之制度建构,是通过制度优势把人民智慧创新性地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体现。在当今世界大变局背景下,继续深化改革"练内功",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构建中"凝心聚力",调动人民大众的积极性,真正把科学理论和先进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国家治理思想是一个立意鲜明、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它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阐释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批判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是维护特权群体利益的虚幻共同体。他从民主制度设计、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国家治理方式及维护人民利益层面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提出富有未来洞见的科学构想。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其新时代回应。把握恩格斯国家治理思想的本真要义,对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将绩效理念导入国家治理之中是拓展理论研究的内在逻辑。作为新的概念范畴,国家治理绩效为治理现代化注入价值导向、度量标准和动力机制,是完善制度体系和检验能力水平的价值尺度。有管治就有评价,绩效评价体现结果导向和满意度导向,旨在追求治理的公信力与执行力。其中:结果导向折射工具理性,满意度导向凸显价值理性。不论从概念内涵还是现实场景来看,国家治理绩效评价基本维度指向经济性(如资源节约、环境美好)、效率性(如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效果性(重要产出目标实现)和公平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审视新冠肺炎疫情中地方治理体系和能力表现,以绩效评价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强化顶层设计,深化理论研究,创造环境条件,建设信息平台,构建具有科学依据及普适性的通用模型、指标体系、技术准则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政党与国家是两个不同概念和主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赋予党内政治文化国家治理功能。党内政治文化蕴含的人民中心意识、民主意识、纪律意识和党章意识,实际上已转化为国家治理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民主治理理念、依法治理理念。党的理想信念决定国家治理体系的性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党内政治文化凝结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党内政治文化涵养的维护党中央权威、切实执行制度和从实际出发等行为文化,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9.
徐闻 《理论视野》2020,(3):5-11
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无论是阐释制度优势,还是构建治理框架、设计制度体系,都充分贯彻和体现了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强调了人民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贯穿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理解和把握这次全会精神的一把关键钥匙,也是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有力彰显了中国政治和制度优势。政治体系的相关制度要素通过影响减贫政策定位、演进、执行和扩展等环节而转化为减贫效能。在政策定位环节,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决定了摆脱贫困是国家治理的优先议程,规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减贫理念。在政策演进环节,实事求是的决策原则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减贫政策,民主集中的决策体制确保了减贫政策科学精准,而改革创新的治理优势推动了减贫政策与时俱进。在政策执行环节,中国发挥党政治理结构优势,通过党的政治领导和协同联动,形成了以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中心,多边主体参与其中的政策执行结构,确保了减贫政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和内外联动。在政策扩展环节,为解决扶贫人员和资源短缺问题,中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推动减贫政策扩展到全社会。从政治体系视角阐明中国减贫的制度逻辑,为理解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方略,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架构清晰可见.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中国人民对于治道的探索和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和提升.法治体系是“法的统治”在法律的价值层面、事实层面和形式层面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矢志不移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此乃中华民族复兴和人民权利保障的不二选择和必由之路,对此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2.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体制改革,是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性组成部分,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又不是孤立的,必然涉及现行政治体书的许多方面,内在地要求并启动相关领域的政治体制改革。当前围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基本出发点是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主要着力点是从“高度集权”到“党内民主”;关键生长点是从“权力委任”到“权力民授”;根本动力点是从“顶层设计”到“民意推动”。  相似文献   

13.
马鹏 《学理论》2015,(8):55-56
当前我国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在逐步推进,这一改革对我国形成良好的证券市场生态至关重要,然而诸如强制保荐制度等现行法规定在注册制改革下有无存在的必要,需要对这些制度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将辩证法思想建构为一个完整体系的哲学家.黑格尔辩证法体系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质量律不讲质与量的平衡、矛盾律不讲斗争与和谐的辩证关系、总体与局部只从形式逻辑展开而不讲两者的辩证联系;曲直律只讲曲不讲直,没有提及实践.针对黑格尔辩证法缺陷,联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借鉴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丰富的资源,找到中国特色辩证法体系创新的节点.中国特色辩证法提出六大规律:矛盾本根律、双重平衡律、对立和谐交替律、分合互动律、曲直交替律、质量更新律,并以"逻辑历史实践三统一"为体系结构原则.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社会化服务体系越来越显必要和迫切。我们应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和老年人养老新需求 ,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来建立和健全这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这项事业中 ,政府、单位和家庭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我国金融发展程度实际上是确立一切金融改革方案的基础.过去20年我国金融业获得了巨大发展,但从金融结构上看我国金融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刘智城 《学理论》2008,(20):70-72
文化和制度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学术研究领域的关注,中国儒家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其影响力也丝毫未有减弱。近代以来,对儒家思想的价值认识主要聚焦于文化层面,而在制度层面上却较为忽略,甚至否认儒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制度价值,如何以制度的角度看待儒家思想、认识儒家思想的制度资源,并实现其普适价值的现代理念转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已成为农地流转、规模经营的主要障碍,亟需改革。土地私有制的改革方案不适合我国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生态环境。因此,农地永包制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推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地有序流转及规模经营,并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可行路径选择。为此,需要按照农地永包制的创设原则,采取渐进式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农地长包制;第二步,实现农地永包制,并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创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颜如春 《行政论坛》2011,18(2):15-20
信访制度在中国政治环境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目前信访制度已经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表现出对解决问题的不力和不适应。完善信访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整体设计,从改革信访体制、健全信访机制、创新信访工作方法、推进信访法治等方面探讨完善信访制度的路径。改革信访体制,可供参考的模式有:"机构整合"模式、"功能整合"模式和"专门委员会"模式;健全信访机制,重点是:健全信访问题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信访问题监测预警机制,权益保障、疏导教育、稳定控制相统一的问题处理机制,司法、行政、社会相配套的权利救济机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面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信访工作方法:即创新"预防"工作方法、"受理"工作方法和办理工作方法等;推进信访法治:即明确信访机构的法律地位、信访法律关系、规范信访程序、规定信访机构的权限、明确国家机关在信访工作中的责任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