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6 毫秒
1.
价值生成过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飞 《理论导刊》2006,(3):46-48
“如何是”是对价值的追问方式,“是什么”是对事实的追问方式,二者的差异深深植根于未来与过去的人学差异之中。价值指向未来。在价值哲学研究中,绝不能囿于实然世界的狭隘视域,而应以可能世界空间为其广阔视域,并以此引入应然世界范畴。应然世界基于但高于实然世界,当人们通过实际行动从实然世界迈向应然世界时,价值也就由此生成了。  相似文献   

2.
近百年来,宪政与行政法治,一直是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然在这一宏大主题之下,宪法与行政法之具体关系问题,虽有不少学者提纲挈领式的阐发,却鲜有深入细致的分析。本文试图从法理学的角度,以“应该”和“事实”两分为基础,分价值、规范与事实三个层面来解析“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以期对如下问题有所启迪:缩小中国实然意义上与以宪政国家为模本所构成的应然意义上的“宪法与行政法关系”的距离,实现宪政与行政法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军 《理论导刊》2006,3(7):25-27
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合理的发展,关注的是发展的意义。因此,它的提出不仅是一个"实然"的事实判断,更是一个"应然"的价值判断。其中,以人为本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生了实践以人为本的正确路径,而在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还需我们牢牢把握人本价值取向上公平与效率维度、功利与道义维度、生态与人态维度的多重统一。  相似文献   

4.
平等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平等具有理想性,体现了人的一种价值追求;平等是相对的,存在于不平等之中;平等是具体的,脱离不了一定的历史境域。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看,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反抗不平等追求平等的历史,是平等实然与应然间距逐渐缩小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平等的实然状况与其应然要求,仍存在很长的距离。应当在实然平等与应然平等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29)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出发,将其当下的经济事实概括为"异化劳动"。他认为异化劳动是对象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特殊蜕变。人的真正本质的积极肯定形式本应该是普遍而自由的类存在物,劳动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其根本上源于人本质的异化和扭曲,这种异化世界必然归宿是它的自我扬弃即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了人本质的复归。  相似文献   

6.
一、事实与价值.区分事实与价值,是价值哲学的起点.把事实混同于价值,是当代世界各国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哲学在理论上陷于混乱的根本原因.二、是与应当.不仅"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推导出"应当",而且"应当"必须以"是"为根据."是"什么是实现科学决策作出"应当"如何的必要条件.三、价值与存在.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下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是价值(广义的价值).客体对主体积极的效应,就是正价值;消极的效应,就是负价值.通常人们所说的价值,指正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必定是善的.价值的本质在于促进主体生存、发展、完善,使主体特别是使人类社会更美好,使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伦理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理解上出现了很多分歧,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伦理特质缺乏准确认知。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伦理特质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它是一种规范正义论,主要着眼于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评价而不是事实描述;其次,它是一种社会正义论,超越了传统正义理论的法权结构框架,对社会本身进行价值指认;再次,它是一种类正义论,认可人是类存在物,采取类哲学思维对正义进行规定;最后,它是一种历史辩证正义论,认为正义是一个逐渐展开和实现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旁听、听证与公共政策民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潭 《理论探讨》2003,(6):94-96
公共政策民主是公共政策内在的应然的要求,也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诉求,而公共政策听证是一种可能的公共政策对话,一种对称性的公共政策论辩,是公共政策民主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2,(1)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有关论述中,法是社会物质关系中产生的法权关系,是应然性的体现,代表着理想的价值目标;法律是由国家机器等权力机关颁布并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是实然性的表征,代表已然存在的社会规范。同时,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法和法律在语义、本质、生成发展以及功能作用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对这些区别加以概括并深化认识,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法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今,PM2.5空气质量标准的规范有效性实施面临着其自身法律规范强制性缺位、监测权力向社会化如何过渡及跨区域联合执行难等诸多问题的考验。为克服其法律体系规则形式合理性、社会认同价值及利益共同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足,应从法律规范的规则有效性、价值有效性及事实有效性角度入手,在完善PM2.5空气质量标准法律体系化构建,强化其法律规范地位的基础上重构现有空气质量标准立法价值内核,提倡以商谈交往理性促进区域合作利益共赢,最终实现PM2.5空气质量标准法律规范有效性从应然立法目的向实然社会管理目的的必然转换。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Schneider  Saundra K. 《Publius》1990,20(3):97-116
This article examines intergovernmental performance during naturaldisasters. The United States has an ongoing response systemwhich requires the cooperation of national, state, and localgovernments. This system was severely tested during the fallof 1989 by four major crises: Hurricane Hugo in the Caribbean,South Carolina, and North Carolina, and the Loma Prieta earthquakein San Francisco. The intergovernmental response functionedvery differently in the four situations. Three patterns emergeto describe the intergovernmental dynamics of disaster relief.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se differentpattern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