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13)
当代中国高校德育特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性,注重集体主义教育,与社会失链性;当代美国高校德育具有鲜明的政治价值取向,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维护个人权利。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第一,德育目标阶级性的差异;第二,德育内容的差异:中国高校德育注重理想性人格的建树,美国更注重社会现实性;第三,德育实现途径的差异:中国高校德育重理论性轻实践,美国高校德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强化职校生价值观教育,是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具有稳固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生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作为职校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内驱力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职校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有力增强职校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马芳 《学理论》2011,(13):226-227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研究我国现在教育系统内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对部分地区的学校的德育渗透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主要涉及学科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学生的品德现状、学校中对德育渗透工作的落实情况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朱晓晖  邸俊燕 《学理论》2013,(24):232-233
现行的高校德育缺少注重内心体验的审美心灵涤荡,高校德育演变成一种外在的强制灌输教育,其教育实效不尽如人意。审美教育作为关注人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的情感教育不仅与德育具有内在价值上的统一性,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更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功能,将审美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弥补高校德育的缺憾,为高校德育探寻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36)
德育三课堂是提升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德育三课堂即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和网络德育,其中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德育第一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第二课堂,网络德育是德育第三课堂。该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学生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在遵循教育性与愉悦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下,从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三个方面着手,把三个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理想、信念、信仰弱化现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石 《理论探索》2004,19(1):16-18
理想、信念和信仰都属于价值观 ,体现着人们对认识对象自觉的具有理性特征的价值肯定和价值追求。转型期理想、信念、信仰弱化现象的实质 ,是由于环境变化和人们生存方式变迁而引发的价值观系统结构的严重失衡。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社会主义学说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误认 ;二是我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些历史误导、现实误区和教育误点 ;三是国际共运低潮、“西化”思潮以及科技发展的异化影响。其强化的途径主要包括科学理论教育和实践成果确证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四川理工学院黄岭精神为例,认为大学精神具有立德树人、感召激励、人生导向和凝魂聚气的德育价值。大学精神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加强奉献敬业精神教育的价值诉求。实现大学精神的德育价值,要求加强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实现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统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和讲座三位一体的大学精神教育体系;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着力推进新生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8.
雷田田 《学理论》2013,(17):397-398
中学生德育是德育的重要构成体系,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过去在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更多地强调思想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教育,却忽视了道德教育,当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德育,发现我们的德育过于追求理想化,而疏离了学生的实际,也造成了中学生的道德危机。因此,应从三方面加强和改进: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明确德育目标;丰富德育内容,跟上时代潮流;运用延展性德育评价原则,全方位评价学生。  相似文献   

9.
李弘阳  李佩芸 《学理论》2014,(32):280-281
生态德育是对以往人际德育的继承和发展,在构建和谐校园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以人际德育为指向的德育策略,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通过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反思,提出生态德育的对策如下:营造生态德育的和谐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德育要素相适应的德育方法;优化德育内容,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身心发展需要;搭建良性合作的生态德育平台。  相似文献   

10.
王天桥  高艳琼 《学理论》2010,(26):317-318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的主导理念之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职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帮助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围绕尊重人的属性;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等三个方面,就"基础"课教学如何做到育人为本进行论述,以期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1)
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和普及的信息环境下,大学生对媒介的接触、使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当代高校必须将媒介素养教育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媒介素养教育既是知识教育,也是价值教育,不仅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的内涵,而且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的效果,应从合理构建课程模式,创新课程内容,拓展课程实践平台等三个方面来探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2.
魏玲丽 《学理论》2012,(35):260-262
当今道德教育的弊病是情德分离。情感教育在当今德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有效德育过程中三大情感因素:媒介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面对道德教育对当代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如下:教师本身要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要丰富和陶治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融洽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具有教学敏感,善于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9)
各国都非常重视学校道德教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韩国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对国民素质的影响。考察韩国德育的内容、方法、评价标准对我国德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吕晓婷 《学理论》2013,(8):267-268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与德育上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审视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现状,是一个亟待正视的问题。考察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的现代瓶颈,主要存在德育目标定位不清、德育内容与现实不符、德育方法滞后陈旧、德育评价单一倾向等,解读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问题的现代根源主要有理念上重视技能教育、忽视德育工作;生源上总体素质下降、加大德育难度;环境上社会环境复杂、影响德育成效等原因,基于此,提出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的现代找寻,即理念上理清德育目标、树立正确德育理念;制度上完善相应制度、确保有效德育实施;载体上丰富课堂教学、提升中职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8)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近年来已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研究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出现了德育目标定位不清,德育内容与实际脱节,德育途径和方法基本雷同,德育管理和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从构建德育目标机制、德育内容机制、沟通交流机制、管理制度机制以及评价监督机制这五个方面探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符合国情的德育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10)
先秦儒学以"仁"为核心,"仁学"即"人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说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良之心,这也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道德的萌芽,孟子以此来区分人与禽兽;在人的价值方面,孟子提出"天爵"与"良贵"之说;在人格修养方面,孟子提出"大丈夫"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的人学思想,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角度,对当代的道德教育仍有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大伟 《学理论》2009,(12):196-19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德育工作,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现代青年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以满足学生生活和需求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通过优化德育环境,实现高校、家庭、社会互动结合等方武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邱实 《学理论》2010,(14):202-204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网络信息共享,信息获取途径多样,信息获取打破了传统的不对称状态、冲击着传统的权威感,但是也给个体信息选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新挑战。隐性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因此,开发隐性德育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本文分别从隐性德育课程、同辈群体资源、校园文化资源和校园网络资源四个方面探讨学校隐性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9.
金世红 《学理论》2012,(6):142-145
"教育即生活"作为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其对教育与生活二者间密切关系的一种把握。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德育思想是融为一体的,就实质而言,其教育思想是"道德教育"的思想,"教育即生活"即"德育即生活"。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德育意蕴为反思中国中学德育的实效性,进一步推进德育目标的现实化、促使德育内容的生活化,从而为进一步凸显德育方式的人性化、实现德育途径的开放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22)
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教育,另一种是隐性教育。高校德育中传统文化的显性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隐性教育来弥补其缺陷具有其必要性。本文试图从物质、互动和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