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职院校隐性德育资源配置现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英 《学理论》2010,(18):227-228
隐性德育资源作为德育不可或缺的载体,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轻视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严重阻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困境,寻求发展的新突破,必须注重学校隐性德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2.
隐性课程在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道德情感的激励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从高校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定位出发,从渠道、主体和资源等方面提出实现隐性课程德育价值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是校园中师生员工共同信奉的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创新工作的突破口。校园文化的构建主要包括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文化。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22)
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教育,另一种是隐性教育。高校德育中传统文化的显性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隐性教育来弥补其缺陷具有其必要性。本文试图从物质、互动和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生活德育,指的是重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资源,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德育.笔者通过剖析生活德育的理论内涵,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尝试提出了情感感悟、场景体验、建立师生之间真诚的对话关系等在农村小学实施生活德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26)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高校德育教师的认真配合与积极参与,高校德育教师可以通过树立先进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创新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方法,借鉴传统道德等途径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改变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状况,是我国高校德育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它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培养,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改进道德教育方式,提高德育对象的主体性;更新道德教育的内容,促进道德教育贴近生活;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8.
学校文明礼仪活动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目前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存在导向缺失、功利性、模式化和新媒体广泛应用导致德育效果欠佳,要更好发挥礼仪活动的德育功能,必须通过更新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以学生为主导组织活动,建构生活德育体系,注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形成全社会德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9.
高校制度文化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文章从隐性德育课程的视角出发,分析高校制度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对策途径,以期充分发挥高校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确保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刘娟 《学理论》2012,(28):234-235
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的本源和重要内容,与一国德育传统形成有极大的关系。中美德育具有不同的特征,从文化视角来分析,可以找到根植于两国文化传统中的影响因素。美国文化基本上可以归属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则归属于中华文化,这两种文化传统中最根本的差异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即概念思维方式和意象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最终决定了中美两国在道德教育上的种种差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对网络平台的依托越来越大,如何利用微网络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给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文章分析了微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健全的网络环境、资源开发不充分、模式创新不足,并提出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整合开发教育资源、搭建教育微平台等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赵丽娟 《学理论》2012,(18):98-99
隐性德育方法是指将德育目的、内容、主题等隐藏或渗透于环境、文化、交往、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之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从而在提升其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策略、手段、工具和操作程序的总和。内容丰富的春节文化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调节关系、鼓励精神等隐性德育功能,因此,在春节期间",说教"教育、实践教育以及感染教育可成为隐性德育方法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1)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德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以及目前高职德育工作现状,呼唤德育工作的创新,而隐性课程教育是未来高职德育教育的趋向。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9)
各国都非常重视学校道德教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韩国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对国民素质的影响。考察韩国德育的内容、方法、评价标准对我国德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能动的道德主体是指教育对象在其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能自觉地摆脱单纯服从的被动状态,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走向对道德规范的内化,从而变成能主动创造新的道德风尚和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当前高校德育的创新发展,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对学生现实生活和健康发展的引导,生成和提升生活世界的道德智慧,从而培育能动的道德生活主体。这是高校道德教育走出困境、实现传统道德教育向现代道德教育转换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6)
德育三课堂是提升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德育三课堂即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和网络德育,其中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德育第一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第二课堂,网络德育是德育第三课堂。该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学生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在遵循教育性与愉悦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下,从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三个方面着手,把三个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缺乏实效性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友锋 《学理论》2009,(31):92-93
高校德育缺乏实效性,有外在环境原因,也有高校德育本身的原因,提高德育实效性应改进道德教育方式,更新道德教育的内容,促进道德教育贴近生活,创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8.
雷田田 《学理论》2013,(17):397-398
中学生德育是德育的重要构成体系,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过去在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更多地强调思想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教育,却忽视了道德教育,当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德育,发现我们的德育过于追求理想化,而疏离了学生的实际,也造成了中学生的道德危机。因此,应从三方面加强和改进: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明确德育目标;丰富德育内容,跟上时代潮流;运用延展性德育评价原则,全方位评价学生。  相似文献   

19.
余芳 《学理论》2009,(11):39-40
交往德育是师生共处主体间意义关系情境,通过对话和理解,得以不断觉解与境界提升的道德教育活动.它是一种和灌输德育截然不同的德育理念,是对灌输德育的扬弃与超越。彭未名教授在《交往德育论》一书以交往理论为规范基础,对迄今为止的中国大学德育及德育研究中的种种人文缺失的弊端和误区做深刻的历史的和文化的评述,并由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交往德育”。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6)
农村中学布局调整使得家校距离增大,学生寄宿学校,父母对孩子监控机制减弱,从而造成家庭德育的缺失。针对农村中学布局调整对家庭德育的影响,以浙江省R市为个案,通过调查分析了R市存在的家庭德育问题,并给出了加强R市家庭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