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者把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总结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体会为执政的三大法宝,认为这是执政规律的集中体现.第一部分谈到苏共在列宁时期初步探索了执政规律,苏联得以兴盛,后来在斯大林时期背离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规律,遭致丧权亡党.第二部分谈到我们党从民主革命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经过曲折探索已初步掌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规律,1949年在全国执政后因受"左"的路线干扰走了弯路.第三部分谈到三大法宝的关系,指出科学是关键,民主是基础,法治是规则,科学是民主和法治的向导,民主是科学和法治的源泉,法治是科学和民主的保证.当今特别要大力加强民主执政.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方式的完善呈现四个重要标记:"三个执政"的提出标志着执政方式理论的系统化,执政方式的改革与完善中凸显宪法思维,发展党内民主成为民主执政的一大亮点,以构建科学的权力运行体系来保证科学执政.  相似文献   

3.
执政党的依法执政能力问题是我国学术理论界近年来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在对"依法执政能力"概念定义上,存在两点不足.事实上,执政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作为一个整体的"依法执政能力";其二把党作为一个由很多先进分子结合而成的先锋队组织,主要是指党的领导干部的"依法执政能力".执政党依法执政能力关系到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执政党的执政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是认识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夯实执政基础、改进执政方式、发挥执政优势的指导思想;同时执政党的执政实践活动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以检验与发展的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我党执政理念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党的执政理念是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不但实现了我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而且是我党执政理念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以人为本"的提升.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及其根本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用"三个代表"的思想强化党的执政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意识是一个政党的灵魂."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意识的核心.面向新世纪,为了防止党的执政意识的弱化、谬化、异化、模糊化、泛化和僵化,我们必须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强化党的执政意识,使全党同志切实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提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刘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本质定位,从根本上回答了党的执政本质、执政资格、执政功能和为谁执政等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论的丰富、发展和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提高执政能力,关键是要正确树立和践行人民权利观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人民权利观执政理念,而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观的蜕变是党内腐败的一个主要标志.基于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异化现象的分析,领导干部只有明确手中权力"是谁赋予"、"对谁负责"、"为谁服务"、"受谁监督"观念,树立人民权力来源观、人民权力责任观、人民权力服务观和人民权力监督观,方能确保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相似文献   

9.
蒋玉林 《理论探讨》2005,46(3):67-70
我们曾经说过,加入WTO不仅是一个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观念形态与行为方式,尤其是支配行为的思维理念.同样,当执政能力成为时代的要求、人民的需要的时候,"官"念恐怕就成为压力最大、包袱最重、影响最深的东西.在中国,"官"念往往构筑"等级"、造就"专制"、追逐"权力"、崇拜"人治"和拥戴"暗箱",由此造成人格歧视,缺乏民主,看重权力而弱化权利,践踏法律和规则,阻碍"阳光行政".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下工夫淡化"官"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大众意识、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0.
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里所提出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实质上是指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的问题.执政方式的现代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的时代回应,是党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开放透明多样化的现实需要、亿万人民群众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的愿景和依法治理的要求而作出的自身执政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刘开寿 《理论探讨》2004,2(2):102-104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其实就是"如何"领导和"如何"执政的问题。江泽民认为,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不仅是工作方法的问题,也是思想方法和世界观问题,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问题。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必须坚持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规范党委和政府的关系,使政府依法行政;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委对各类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领导;必须做好"四个多样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一、城市化 :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可逾越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近年来 ,全世界对城市化有了更为积极的认识 ,并将其视为不发达国家谋求发展的必要条件 ,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城市化将是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据统计 ,1995年我国城乡居民点用地1805万公顷 ,其中设市城市用地为216.6万公顷 ,占12 % ;建制镇用地为198.55万公顷 ,占11 % ,两者相加共415.15万公顷。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0.43%。1994年 ,我国共有622个城市 ,其人口(含市辖县)占全国的73 % …  相似文献   

13.
反腐倡廉建设内蕴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可以回应"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的命题诉求。反腐倡廉建设有助于公平正义的感性显现,实现从宏大叙事到微观感知的转化,这种显现和转化是通过利益机制和社会机制来实现的,利益机制以利益的侵蚀和匡正为核心来为公平正义感奠定客观基础,社会机制则以舆论、政治生态、价值倡导的方式成为公平正义的彰显路径,两种机制相辅相成,一方面构成"公平的经验事实——比较与内化——公平感"的一般过程,另一方面也成为廉政新常态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推进廉政新常态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感。  相似文献   

14.
皇侃<论语义疏>里面的"性情"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简要比较何晏、王弼和皇侃的性情论,指出皇侃的新思想,及其对何王二人性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由此体现中国哲学史学术思想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studies aspects of sequential choice (and elimination) through the ‘routewise’ application of choice. (A choice is a mapping of the subsets of a set X into their respective subsets.) This approach sheds some further light on the ‘path-independence’ of choice, as well as on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several rationality criteria for choice, as expressed through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mparison (or preference relation) revealed by a choice. The results bear particular relevance to the theory of collective choice.  相似文献   

16.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难点是制度供给相对过剩状态下的制度供求非均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制度供 求均衡,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公共部门既以改革者的身份推进制度改革,又以被改革者的身份接受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7.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中的一项新的改革举措,已经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 果,但还有待于改进。要加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制度化和法规建设,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谢铁芳 《学理论》2012,(18):281-28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审视当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同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的基本途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变迁及其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达成 《理论导刊》2003,(12):12-13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样存在着治理结构的问题,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断变迁的历史,而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变迁的方向就是建立现代公司制。  相似文献   

20.
Instances of religious expression by astronauts aboard NASA spacecraft present a unique encounter between American space policy and legal jurisprudence. The agency must adjudicate between its reticence to restrict astronauts' religious action with its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the constitutional separation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 Though NASA won a suit filed by an atheist activist in 1969, it has not always taken proper consideration of the dangers of astronauts' religious expression. As it seeks a sustained human presence in outer space, NASA should form a policy regarding its responsibility to provide religious accommodation for current and future astronau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