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农民 进城打工、经商。农民工 的队伍在迅速扩大,渗透于城镇的每一角落。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新事物,是经济繁荣的表现。因此,农民工已成为影响城乡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力量,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事实说明,农民工问题是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应当历史地去分析,从多层面去研究。要了解农民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要求,摸清脉络,才能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进城做工谁帮忙,亲友相依闯市场由于农村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受城市发展的影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农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城谋生…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城镇和城市的高房价,阻碍了农民从农村向城市的固定性和永久性转移,而且,农民进城的就业和收入状况又不如东亚;又不似印度和拉美,可以居住在贫民窟中与家人团聚和减少流动。中国在农民进城居住方式、人口流动和财产及收入分配方面,可能表现为以下“景观”。  相似文献   

3.
陈宇海 《青年研究》2005,(10):26-33
街头务工的进城农民是进城农民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本文通过以福州市为例的实证调查,对这一群体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描述,进而对进城农民选择街头务工这种谋生方式的原因展开分析,并对转型过程中中国城市里农民的生存和就业问题做些许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大多数人看来,再就业问题只存在于城市人口当中,农民进城后会造成就业竞争压力加大,加剧进城农民与城市人口之间的就业竞争。经济低潮时,像欧洲及美国的城市,都在驱赶外来移民。而且,越是经济低潮的时候,越是就业需求减少的时候,矛盾往往会变得越发激烈。  相似文献   

5.
进城农民的就业资本缺失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农民长期积贫积弱、职业技术教育机制不健全、城市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缺少政府政策的保护等原因,致使进城农民的就业经济资本、就业文化资本、就业社会资本和就业权利资本的缺失,进城农民的就业困难,就业权益受到侵害,难以通过城市就业实现社会阶层的变化。为此,必须增强进城农民的就业资本,拓宽他们在城市的就业渠道,加快进城农民城市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3年国家卫计委《中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对"十二五"末中国东部沿海北京、石家庄、沈阳、无锡、东莞等5城市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工群体年轻化,1980年以后出生的占到了55%;(2)农民工进城的主要动因是务工经商,因此增加收入是他们进城的重要目的;(3)农民工群体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占到了70%以上;(4)农民工就业仍旧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5)农民工工作时间较长,近一半的农民工每周工作7天。(6)女性农民工群体收入普遍低于男性,但是教育水平提高会缓解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7.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探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表现出一种矛盾不和谐的态势,即对城市在地域上的强归属和群体上的弱归属。这种状况对进城农民工和城市社会都有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对此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报载,春节过后,在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之时,山东许多务工农民却选择各类学校作为他们“打工”的第一站。农民工们风趣地称之为“进城之前先‘进修’”。在此,笔者不禁为山东农民工的作法叫好。  相似文献   

9.
张厚奎  强雪玲 《理论导刊》2005,24(10):49-50
针对目前农民严峻的就业形势,从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农民进城打工局限性的日益凸显、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等多个视角分析,进一步推进农民就业企业化需要拓展“四条途径”。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03,(16)
随着“新二元社会结构”形态的日益明显和分化,农民工成了城市里的弱势群体,成为处境艰难的城市“边缘人”,一部分人进而演化为城市里的问题群体。 对大多数背井离乡农民来说,外出打工只是一个短暂的经历,他们毕竟还要回到故土。然而,他们中也有相当部分人寻找、觊觎留下  相似文献   

11.
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繁荣城市,富强中国。因此我们应正确对待城市“农民工”,努力推进农村劳务输出战略,给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从观念上、发展战略上、行动上想农民工之所想,让其安居城市。  相似文献   

12.
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劳动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芳 《团结》2006,(6):31-33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产生的新兴社会群体,也是中国社会中的又一弱势群体。据统计,目前全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左右。然而,正如今年1月18日出台的第一部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目前农民工在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培训就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虽然近几年来,从总理讨薪到媒体曝光,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各地也都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追求及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调查表明,与老一代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取向、城市取向和家庭取向等都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发展取向和个人取向的增强。对于老一代农民工的价值追求,例如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农村而到城市打工,学界已有众多的研究。众多调查认为,老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价值追求集中表现为三  相似文献   

14.
对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视野要更宽广,力度更大我国现有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约有2亿人。农民工进城与国家城市化、工业化同步发生,总体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近2亿农民工的各项权益,既是维护群众利益的根本需求,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管理的双赢之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立 《瞭望》2005,(50)
广厦重庆一建实行的农民工新型服务管理模式,保障了农民工权益,保证了企业有稳定而高质量 的劳务工队伍,同时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双赢。 建筑行业是农民进城打工的主要 选择之一。但众多建筑行业农民工的 工作、生活情况令人担忧——居无定 所、颠沛流离,辛辛苦苦工作却拿不 到应得的工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记者在广厦 重庆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看到, 这里的农民工工作和生活井然有序, 工资按时发放,培养农民工职业技能 的夜校红红火火……广厦重庆一建 “善待好、组织好、教育好、管理好” 的新型服务管理模式不仅保护了农民 工的利益,也使企业自身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6.
二代农民工基本没种过地,他们的多种愿望只有在城市中得到满足与十年前相比,如今进城打工的新一代农民工有了温饱以外的更多追求。他们有文化,眼界广,需求多,不会为基本生活条件的满足而止步。他们期待融入城市,期待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期待精神生活的丰富。当他们的愿望与现行的用工条件形成较大落差时,一系列新的冲突浮出水面。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  相似文献   

17.
稳态式城镇化需要协同推进进城农民工就业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发现,产业演进、农民工就业转型和城镇化稳态之间存在协同统一性,产业升级不会必然造成农民工失业。协同推进进城农民工就业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构建基于主体间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DLM治理机制,即以大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的科学决策机制、以利益公平分配为导向的动力机制、以交互影响为主体的动态学习机制。为提高协同治理成效,应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展前置性技能培训,完善城市经营管理体系和农民工工资发放制度再设计等。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7.9%。近些年退休或正考虑退休的农民工,大约是5000万人的群体。其中不少是改革开放初期进城务工、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代农民工"。在深圳一家五金厂打工的李秀梅是其中一员,她代表了"第一代农民工"的退休尴尬。她从1996年到深圳工作,2004年起工厂给她买了"当年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的养老保险,如今已缴12  相似文献   

19.
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介于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的社会特殊群体"农民工"能否融入到其所服务的城市中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心城市之一的哈尔滨,制造业农民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通过从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对哈尔滨市制造业农民工城市适应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制造业农民工城市适应状况的特点和制约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生活条件差、就业服务缺失、社会保障程度低、归属感不明确和自卑心理过重。促进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思路和对策在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和发展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目前在城镇中就业的农民工有13000万人,在乡镇企业中就业的农民工有8000万人。从这两年的调查看,农民工实际参加养老保险的仅仅为6%左右,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也十分有限。如果此问题不引起重视,长期下去,将给中国未来的社会形成世纪性的灾难:二三十年后,甚至五六十年后,数亿不能再劳动的公民从城镇回到农村,从东部回到中西部,没有养老和医疗等保障;由于今天城市和东部的发展在透支未来农村农民、中西部农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