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志愿失灵、社会资本的负外部性、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失效以及集体行动的困境等因素,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危机管理中存在着“参与失灵”现象,表现为无法参与、参与失效、参与绩效评价不高等.矫正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参与失灵必须与改造我国危机管理体系相结合,注重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危机合作参与机制,推进我国危机管理体系的升级和优化.  相似文献   

2.
非政府组织失灵的机理探究及其矫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益失灵和志愿失灵是非政府组织失灵的内在机理,营利性倾向、志愿性的缺失、效率低于及公众信任缺失是其失灵内在机理的外在表现。对非政府组织失灵的内在机理作深入学理分析,探究失灵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即缺少宽松的发展空间、缺少配套的制度环境和自身独立性的缺失。以自律和他律机制的构建作为矫治非政府组织失灵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非政府组织的乐观主义者在强调该类组织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有益补充时,也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两个误区即忽视了其组织具有的政治性特性,并对其组织效率给予了过高的期望.试图从现实主义的视角,来阐述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并拥有一定社会基础的民间组织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组织效率方面可能存在的缺失.并认为,非政府组织对双重失灵的补充性,以及其政治特性和效率缺失,共同构成了其组织与政府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非政府组织发展空间的限度.  相似文献   

4.
孙婷 《理论探索》2011,(3):104-107
"志愿失灵"是志愿组织在提供志愿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所产生的功能缺陷和效率困境,其生成机理是复杂的。就我国而言,政府制度供给视角下志愿失灵的原因有:缺乏完善的专门的志愿服务制度,影响了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发展;准入制度的门槛过高,影响了志愿组织的稳定发展;现有志愿活动的保护、规范及监管制度不足,影响了志愿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政府职能的认识逐渐完善,市场失灵让人们寻求政府的帮助.政府失灵使人们把目光放到了非政府组织上。如何让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其功能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问题。非政府组织是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主体,但是,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正面临着法律法规不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约,政社不分,过分依赖政府,独立性差,监督不到位,发展的资金瓶颈等问题。要突破这些限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发展非政府组织,必须通过立法明确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帮助非政府组织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6.
政府改革的成功和政府治理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元因素的支持 ,“非政府领域”的成长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因素之一。“非政府领域”包括非政府组织 (NGO)、家庭及社会中介组织、企业及市场中介组织等 ;特别是其中作为战后大规模兴起的组织类型的非政府组织 (NGO) ,它对政府改革和政府治理的重要性不但体现在它本身作为公共组织的一种类型所具有的公共管理属性上 ,而且更体现在政府组织和“非政府领域”之间应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机制上  相似文献   

7.
王斌 《行政论坛》2006,5(6):55-58
非政府组织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并非政府,却在一定程度上行使着行政权。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行政法律责任问题研究对于推进我国行政法制建设,规范非政府组织发展,保障社会成员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燕爽 《党政论坛》2015,(4):4-5,1
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创新社会治理为志愿服务事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创新社会治理也是事关上海当前改革和未来发展的全局性大事.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通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社会组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能够有效地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部分,尤其是在化解多元化的社会矛盾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充分发挥自身效能,能够协助政府进行社会治理。但实际上,现阶段社会组织数量激增却活力低下,无法有效参与社会治理。要破解社会组织活力低下的困境,社会组织必须完善自身内部建设,同时在政策层面对政策工具进行组合创新,激发社会组织"造血"能力。降低登记准入门槛、注重质量建设,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提升其自主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5)
以人为本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之一。社会治理的目标是为民服务,途径是通过政府与民众的相互分工合作,管理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国应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发展民主政治,利用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两个平台,共同推进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1.
张建 《理论导刊》2012,(1):110-112
非政府组织近20年来在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承担起了在政府、市场双重失灵的公共领域里的部分公共职能,推动了社会民生、民主政治发展,引导着企业负起更多社会责任。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自身组织发展存在若干为人诟病之处。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经验教训,可为引导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治理理论是当前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之一,它强调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的传统一元管理模式,倡导市场非政府组织、公民群体等新兴力量参与公共事务治理,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通过梳理治理理论的兴起、内涵和发展,结合国内外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实践,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单一依靠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存在严重缺陷,群体性事件的善治要在政府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中实现.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可以发挥其信息收集与传递、构筑沟通和对话平台、社会服务和社会监督、宣传和教育等功能.同时,非政府组织应坚持沟通合作、独立自主、依法和有序参与等原则,在参与过程中应勇于担当责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提升社会公信力,树立长远目标.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对各层级政府、非政府组织自身以及利益受损群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政治稳定、增进社会和谐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14.
《"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首次提出,增强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中国"软实力",这是对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能力和进一步扩大作用范围提出的新目标要求。全球治理是国际范围内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等各人类组织,协同解决区域或全球范围内影响人类生存发展质量的困境问题的体制机制。非政府组织的组织属性、组织形态和国际认可度,决定了其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家软实力建设等相关国际事务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在改革开放全面发展中经济实力得到不断积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明晰、国际事务参与意愿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区域合作逐渐形成,这些都为中国非政府组织走出去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创造了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5.
略论我国社会救济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救济存在价值性缺失、体制性障碍和资金性不足的三大问题,这是由于我国社会救济制度正处于发展初期,是社会救济领域的"政府失灵"与非政府组织的"发育不全"所致。要改革当前我国社会救济,首先是建立健全社会救济的法律法规,其次是解决现实与观念的问题,完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济工作中的科学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组织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渠道。积极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有利于推动治理现代化、发挥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优越性。但是,社会组织协商也可能出现"失灵"现象,诸如协商群体极化、协商过程裂化和协商结果异化等。导致社会组织协商"失灵"的原因有:社会组织的自利行动取向、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失灵、社会组织协商的制度缺陷等。规避社会组织协商"失灵",需要做到三个方面:加强社会组织协商制度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协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协商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政府组织和公民行动的角色源自对有限政府和个人取利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对市场在满足人类需求方面局限性的认识。非政府组织体现着社会"民主"、"自由"和"多元化"价值,是公民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基础元素。作为以服务为导向的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培育着公共服务的精神,使公共行政不再是政府单方面行使权力的治理,而是整合包括非政府组织和民间资源,实现社会善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市民社会发展和政府改革的推进下,并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非政府组织发展的规模和影响力在逐步扩大。本应具有非政府性和民间性特征的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特殊的土壤下却具有了"行政化"的特征。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关系的角度分析,其行政化的表现主要可以概括为至上而下的外在性、至下而上的内在性两个维度。造成非政府组织行政化的原因是多样的,可以从改革、利益和制度三个视角逐步分析。就分析结果看,非政府组织去行政化势在必行。去行政化的路径应该是在把握政府、市场和非政府组织关系的基础上内外兼修,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挑战.在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情况下,社会治理的负担进一步加重.因而,迫切需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组织则成为纠正"失灵"的重要载体.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主要有:承接政府的社会服务项目、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充当社会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然而,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存在先天不足,参与社会治理存在诸多困境,应加强制度建设,破除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壁垒;强化分类治理,创新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治理模式;实施增能赋权,提升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推力;助力协同共治,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合作.  相似文献   

20.
唐梓翔  赵成军 《学理论》2013,(12):81-82,97
和谐社会的提出,把社会建设第一次提高到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同样的高度,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由原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并要求政府职能由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是政府和市场的重要补充,而在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却明显滞后。通过对北京工友之家案例的分析,将探究我国非政府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以及目前非政府组织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