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12)
大卫·哈维在对"空间问题"的研究中发现,"空间问题"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运行的必然结果,因此对"空间问题"的研究必须深入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之中。大卫·哈维发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社会问题已经由阶级对立问题转变为资本的"过度累积"问题。面对资本的"过度累积",资本主义通过"时空修复"的方式缓解了危机的爆发,但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反而在修复的过程中引发了"不平衡地理发展""新帝国主义"实践等消极的后果,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反对资本主义的浪潮,完美地诠释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断。  相似文献   

2.
张蓉 《理论视野》2013,(7):74-76
邓小平的理论创新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主要成果。这些理论创新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在推动改革开放上显示出极强的效用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以空间视角为分析、解决城市权利、邻避冲突及公共服务供给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分析逻辑。不过研究中也还存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空间理论"本土化"关怀不足、中观和微观理论相对缺乏、研究体系化有待加强等制约因素。作为空间理论的"奇点",对"空间"自身维度的审视对公共服务的空间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单中心—多中心、技术—政治与社会、群体—个体等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基于公共服务优化的物理、功能、心理—行为和价值等四维空间,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改革提供分析框架,提出从"精准性供给""系统性供给""人本化供给""制度性供给"等方面改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1,(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9世纪,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完整地表述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通过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整体性思维的承续、唯心史观的颠覆和"欧洲中心论"的解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了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物质基础、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动力、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未来趋势的世界历史构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转变和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交往作用的重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彰显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1,(12)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立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论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从三个方面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把握"两山"理论的三大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康亮 《学理论》2012,(17):194-195
自古以来,时空就是一个令人们不断探索、追问的问题.在先辈前人不懈地努力下,时空的问题有了系统化的趋势.以巴赫金提出的时空体理论为代表,时空问题得到了新的进展与突破.巴赫金的这一理论是继承前人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并且结合以欧洲小说的发展为线路,展现了时空在文学上的不同形式,表明了时间与空间的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进行空间化的再解释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对晚期资本主义批判,乃是持续推动社会理论空间化的最核心动力.以城市一地理—空间为突破口的激进社会理论爆炸式繁衍,不仅在诸多方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元理论和拓展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且同时形成了许多试图替代它的挑战性的新思潮,特别是以差异、多元、性别等价值重塑本体论的倾向,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社会独特的社会思潮,其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两个显著特性:理论包容性与理论批判性,这两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包容性体现为:一方面,以"前马克思"时期思想成果,解释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以当代资产阶级思想成果,补充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性则突出体现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和现代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现代西方乡村发展理论是以乡村相对独立性为研究前提,以乡村地区发展为内容、空间均衡发展为核心的乡村发展的理论。该理论对我国今年灾后农村重建政策的制定与模式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拥有多重内涵,呈现整体性特征。这一过程在实践中的拓展,给实现"中国化"主体的历史创造性以广阔的发展空间,体现了理论发展的内在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依托于党的实践而转化为现实,凝聚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中,表现为理论生长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统一,聚焦了主体能动性与客观"时势"的统一,由此催生了"习近平思想"的产生。"习近平思想"的形成,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凝结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聚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联系所赋予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理论发展的必然性在主客观统一中的现实转化。  相似文献   

11.
王学荣 《理论导刊》2012,(7):51-52,57
资本逻辑与空间生产逻辑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种不同的逻辑,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表现出一种"二律背反"的关系:一方面,资本逻辑极大地促进了空间生产的历史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不断激励现代人的创新意识,促使世界历史的"生成",使空间生产由地域性向世界性、全球性转化,并促使人口和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使城市化和"时空压缩"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资本逻辑的发展表现出对空间生产发展逻辑的"相悖",资本逻辑所主导的生产是一种"过度"生产,势必造成对空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并且背离空间生产的价值逻辑,导致空间生产的异化。资本逻辑与空间生产逻辑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2.
吴玲 《学理论》2013,(15):45-47
作为新马克思主义者重要代表的大卫·哈维以空间生产理论为视角,将后现代主义发展为一种"文化—地理后现代主义",即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文化转移,又是一种地理现象;以"时空压缩"体验为中介,在探究后现代主义的深层根源:福特-凯恩斯主义向灵活积累体制的转变,得出结论,即后现代状况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文化的一种转移,而非全新社会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二、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对古典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和价值理论的继承、发展和科学化 ,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为科学地认识劳动的社会性质和历史性质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以其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依据 ,分析了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和历史性质。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 ,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 ,与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 ,表现为不同的劳动方式。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 ,在人本身的生产力还比较低的情况下 ,在资源相对稀缺 (相对于人…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廉洁文化观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局,为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取得新的成效而提出的有关廉洁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和观点,其科学内涵可概括为"战略意义论"、"重点任务论"、"发展动力论"、"建设主体论"、"制度保障论"。习近平廉洁文化观深刻诠释和系统回应了新形势下廉洁文化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现实及实践问题,充分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批判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等理论品质。深入研究并贯彻落实习近平廉洁文化观及其理论品质,对于当前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推进反腐倡廉理论建构及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丁帅  李妍 《理论探索》2021,(1):31-39
城市空间理论属于恩格斯空间研究的微观角度,这一理论散见于恩格斯《乌培河谷的来信》《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住宅问题》等著述中,是其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阶级对立和压迫在“空间正义”问题上的直观揭示,也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导致的“空间异化”问题的深刻批判。其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可以高度概括为“四重要义”:社会实践创造城市空间,生产方式变革再塑城市空间,“非正义”性催生资本主义城市空间危机以及共产主义时代城乡融合的必然性。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奠定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城市研究的理论基础,指导我国城市发展及治理实践,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实施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空间正义作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成果,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马克思的空间正义思想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空间资本化为中心,以生产空间正义、分配空间正义、权力空间正义和价值空间正义为四个基本维度,分析了寻求空间正义的变革路径。在当代现实语境中重温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对构建体现全球性、差异性、开放性和以人为本的空间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空间,塑造全新的空间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发展过程,阐述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分析了这一分配原则、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价值源泉、财富源泉等问题上的区别,进一步深化了对十六大确立的分配理论正确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末,在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城市空间近乎失控地向郊区拓展的现象。美国学界对这种现象及其治理展开了研究,先后产生了对城市空间无序拓展进行初步探索的"城市蔓延理论"、对治理城市空间无序拓展手段与工具全面探求的"城市成长管理理论"、着眼于城市空间无序拓展中郊区理性开发的"新城市主义理论"以及应对城市空间无序拓展的整体和全局性考量的"精明增长理论"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张。在今日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空间无序拓展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了解美国应对城市空间无序拓展的理论演进轨迹,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创新与修复:政治发展的中国逻辑》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政治发展"中国道路"的现实逻辑,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的适应性发展——这种适应性发展源自于其所拥有的创新力和修复力——不断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以中国共产党创新力和修复力为视角分析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转型和发展逻辑,不仅展现了理论逻辑的合理性、理论逻辑要素与现实世界的匹配性,同时也为中国政治发展和中国共产党转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替代和更为可取的解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切入,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总结,剖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体现的当代意义以及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完善,初步认识到实践发展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