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道德哲学一直以来遭受误解,诸种误读导致的后果是马克思所实现的理论变革被遗忘。只有在西方近代道德哲学的发展谱系中才能合理地理解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哲学是近代道德哲学遭遇危机的产物,它体现出一种超越现代性道德哲学的思想努力。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马克思破解了道德之谜,揭示了道德的阶级根源和利益基础,在批判阶级道德时马克思暗示了"真正的人的道德"。"真正的人的道德"的致思逻辑展现了一种后形而上学的视野,同时又从根本上超越了后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的问题域。马克思始终在社会实践的地基上考察道德问题,从"超越现实"的立场转化到"现实超越"的立场,实现了道德范式的革命,不仅有效地解释了世界,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在20世纪遭遇到前所有未的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迫使思想家们重新反思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之下,阿多诺重新思考道德哲学的问题,在他看来,道德哲学并非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恰恰是真正的第一哲学。阿多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对康德的道德哲学展开批判,并进而从中发现自由和必然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借助这一发现,阿多诺重新树立起理性的高贵地位,并重构了康德哲学中自由是道德的基础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道德哲学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但关于马克思道德哲学的研究目前存在较大争论。本文从马克思道德理论的争论入手,详细论述了这一争论从正义之争到道德之争,以及之后的不断发展,并通过反观这一争论的全过程,提出对马克思道德哲学的理解必须有道德理论层次上的提升。马克思道德哲学中的道德理论属于不同理论层次,是超越一般理论层次的道德哲学,包含了从个体到类的层次提升,以及从单纯的道德理论到整体理论中的道德蕴涵两个方面。从道德理论层次入手理解马克思的道德哲学,无疑将为理解这一争论提供一条新的思路。这对于推进马克思道德哲学研究,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王婷 《学理论》2013,(15):36-37
在传统形而上学面临被解构的危险时,哈贝马斯肩负起重建后形而上学的使命。他的后形而上学思想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以语用学为载体,通过"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两大哲学范式建立起他所谓的"后形而上学"。首先简介了传统形而上学出现危机的原因,继而梳理他对于其他哲学家探索路径的批判,从而揭示其"后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地位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体系中,有一个概念非常特殊,就是"敬重",它是康德唯一承认地对道德起促进作用的情感。是由纯粹实践理性指导,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是其表现形式。由于人的有限性注定了人不会完全依照道德法则行事,而道德情感此时在人的主观上就起到了一个动机性的作用,促使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法则相符。敬重本身作为一种情感,属于现象界,但是其对象是属于理智世界的道德法则。道德情感虽然会抑制人的感性部分,但同时也会使人意识到道德法则的威严和崇高,从而唤起了人的最高使命,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向着崇高迈进,人性不断地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3)
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分别在回答道德行为的规范和驱动理由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忽略了道德主体的因素,它们都没有办法把道德的规范理由和驱动理由真正统一起来。德性伦理学提出道德是以人这样的道德主体为中心,认为情感和理性都不是道德的本质和基础,行动者的品格才是道德基础的承担者。而德性伦理学的这种做法使得其理论具有更强的张力,提供了一种更具说服力的道德哲学版本。  相似文献   

7.
休谟认为一个道德判断和评价是由"旁观者"的道德感所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旁观者理论"。"旁观者"是休谟道德哲学中用以解释道德评价的差异与冲突,从而保证道德判断一致性与客观性的一个重要概念,因而在其道德判断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意义。但这一理论却存在着诸多争议,澄清和辨析其在休谟道德哲学中的意义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准确理解休谟的道德哲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朱奕瑾 《学理论》2012,(32):55-56
"责任"在康德整个道德哲学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重要而又关键。康德强调道德是出于对责任的尊重而行为,他极力反对以行为后果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做法,认为如果仅仅是人的行为的后果合乎责任,而行为的动机是因为爱好或者其他个人的目的,那么这一行为则无多大的道德价值,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5)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为善良意志做了论证,阐释了道德规律,并称意志的自律性为道德的最高原则。然而后世的道德现状并未像康德所期望那样发展,反而式微。通过分析启蒙以来理性的发展,来解释正是自律原则自身的悲剧性逻辑,使其无法如康德所设想那样走向目的王国。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作为人的本源性的活动,它体现了人的自由。在此,马克思确立了一种全新的自由本体论。他从"实践哲学"的范式去阐释自由,从而在唯物史观的地基上,揭示了道德与利益之间的辩证张力关系;指明了规范性的道德原则不是立基于超验实体,而是根源于现实,这在很大程度上使马克思的道德哲学与其他道德哲学区分开来。马克思揭示了道德的根源、本质及功能,破除了西方伦理学史上长期存在的"道德幻象",从而使道德的本来面目得以呈现。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道德而彰显了一种"真正的人的道德"——人的生存正义。道德不再是利益冲突的麻醉剂,而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真正的共同体之中,人与他人之间实现了内在有机的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1.
“公德”和“私德”及其相互关系是梁启超道德哲学的主要内容。在进行道德革命时,他用资产阶级的“公德”批判中国传统道德的“私德”;在进行道德建设时,则用中国传统道德的“私德”去补充资产阶级的“公德”。梁启超从“公德”到“私德”的转化,是从道德革命到道德建设的深化,是思想上的前进,不是思想上的倒退。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的推进,道德日益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主体是全体人民,人是社会道德的承载者,是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道德、信仰危机已成为追求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试从孔子与西方道德哲学思想的视角探寻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道德哲学基础,为我们评价和审视道德提供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道德生活传统的现当代转变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可从市场经济、现代国家和理性形而上学三种社会结构要素来把握当代中国人道德生活传统的转变。启蒙主义、古典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是三种典型的理解现代社会转型的方案;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方案更为深刻与根本,是理解和引导中国人道德生活传统现当代转变的根据。  相似文献   

14.
冯洁 《学理论》2011,(15):282-283
爱弥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1858—1917)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法国教育的"经典作家",其对道德教育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个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道德领域,把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事实来研究,挖掘出隐藏在宗教外衣之下的道德三要素:纪律精神、牲牺精神和自律精神,从而为他所提倡的理性道德教育找到了有力根据,也为我国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5.
张爽 《学理论》2013,(21):67-68
道德形而上学思想是康德伦理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简要分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通过对"道德命令"、"定言命令"、"自由"的康德概念的分别理解和综合分析来阐释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内涵和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中,理性与道德的关系被又一次推向历史前台。本文从韦伯的"合理性"判断出发,探讨了理性与道德的复杂关系。理性作为一个多向度的概念,道德曾经是"实质合理性"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形式合理性的膨胀,理性逐渐流于形式而疏远于道德,其内涵缩小为以利己为中心的经济理性。这一转变导致了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道德沦丧的社会问题,然而,由于信息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日益壮大的"道德技术"却使理性与道德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相似文献   

17.
维护共识还是维护歧见,是后现代主义哲学论争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一般人们认为哈贝马斯在强调达成共识时抹杀歧见的价值。这应该说是比较简单的一种看法。哈贝马斯把对同一性的追求视为形而上学思维的重要特征,但哈贝马斯并不完全赞同形而上学思维,而是对它进行了改造,形成他的“后形而上学思维”。在这种改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思维进行了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提出了:“只有在多元性的声音中,理性的同一性才是可以理解的,”这体现了他力图要把差异包融于同一之中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8.
自由是康德"思辨理性体系整个建筑的拱顶石",而只有在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先验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的关联中才能真正理解康德的自由.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为自由留下了一种可能性,但是对自由的实在性的论证却是在道德哲学中完成的,具体地说,康德是通过自由和道德法则的相互印证即"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理由"证明了自由的实在性问题.康德的自由的实在性论证既是对前人的继承和超越,更为后人研究自由理论奠定了基础,并且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以道德动机为起点,引出了"德性""善良意志""出于责任与合乎责任"等概念,提出了道德义务论这一概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功利化的经济发展、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给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本文从康德的道德义务论出发,探究了"理性""善良意志""道德命题"和"命令式检验"在其道德义务论中的地位与关系。从德育内容、立德树人、道德评价三方面提出建议,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9,(11)
"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哲学"之终结并不意味着现实意义上哲学的终结,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是人类摆脱原始和蒙昧的"理性之光"。然而,日益脱离感性世界的"理性"逐步失去了其生存根基,在这个"终结"的萌芽里生长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哲学形态,这种全新的哲学形态在问题的来源、追问方式、思维特质、理论旨趣已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形而上学",其"地基清理"式的"实践"思维方式彻底动摇了之前"形而上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