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国家”和“政府”这两个概念在经济法语境下的使用多存在混乱。这种混乱集中表现在经济法的本质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还是政府干预经济之法,以及经济法的主体是国家还是政府的问题上。政府干预是国家干预的一种实现手段;政府是经济法的主体。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可以给国家和政府在经济法中一个合理的定位,而这对于经济法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经济立法的完备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对微观经济领域干预过多,将会阻碍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不利于运用全球资源发展本国经济。在入世以后,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这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政府应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政府管理体制,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学术信息     
汪晓风在《国际论坛》2 0 0 2年第 2期发表的《从相互依赖到全球化———国际合作理论的发展》一文 ,从相互依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国际合作理论的发展 ,指出“全球化”这一概念在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中被集中关注的程度 ,很容易令人联系到 70年代引起广泛讨论的另一个概念———“相互依赖”。尽管两者描述的现象都并非同时代的新鲜事物 ,但在各自的时代都受到了特别是国际政治理论学者的青睐。究其原因 ,既有国际政治现实深刻变化的因素 ,也有国际政治理论自身的发展逻辑。而国际合作理论的研究从 70年代以来也不断拓…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进步的潮流。中国为更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 ,主动做出了加入WTO的重大战略选择。目的是通过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促进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 ,在开放中提高国家竞争力。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深化政府改革。一、政府改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关键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企业竞争的全球化 ,而且“国家竞争力”的命题也进一步突显。对尚在发展中并处于体制转轨重要时期的中国 ,这里蕴涵着巨大的机会 ,也充满严峻的挑战。过去 2 0多年间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 ,并逐步扩大开放…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新趋势下利用FDI与我国产业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下利用FDI发生了新变化,使得我国国内经济建设和引资环境面临新的挑战。尽管吸引外商投资及其技术转让,是我国现阶段各级政府都争相采取的对策,但利用FDI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附带了高风险,甚至会形成经济全球化的“陷阱”,损害我国的经济利益,进而危及民族产业安全。这就要求我国采取新的引资对策和维护民族产业安全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6.
<正> 从8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政策经历了里根经济学和克林顿经济学的两次大调整。这两次调整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发生,但却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反映了美国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发展的一些共同趋势。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迪。 一 80年代里根经济学的兴起是美国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一次重要转折。从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实行的是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而里根主张把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缩小到最低限度。里根的这一转变是适应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过度的国家干预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直到70年代导致了严重的停滞膨胀,使美国经济的衰败局面越来越不可收拾。70年代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50年代的3.3%和60年代的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所论述,虽然当时他并没有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但对“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影响的论述已经相当深刻。尽管我们今天所经历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的“经济全球化”完全不是一回事,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述仍有其现实意义。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如何把握机遇,促进经济发展,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全球化这一背景,从分析高等教育中“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的辩论入手,借用经济学中“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这两个概念探讨了政府与市场这两种手段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既互相矛盾又互为解决的现象。同时认为与此相对应,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也需要有三条道路:市场的全球化、公益的全球化和沟通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9.
最佳生产——消费路径与政府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自由主义同国家干预主义之间的争论 ,从来都是经济学说史关注的焦点。目前 ,经济学界在这方面达成的共识是 :在经济自由的基础上 ,实施适当的国家干预。这其中就有一个关于政府作用范围的问题 ,或者称之为“政府的界限”问题。它包括 :政府与企业在提供商品方面的界限 ;政府与私人在消费商品方面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经济紧缩时期,政府采取了大量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力图使我国经济尽快走出“有效需求不足”的阴影,但效果十分有限,原因在于,我国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对经济的“复苏”起了适得其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与“相互依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人们日益相信“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早在六七十年代 ,就有西方学者提出经济和政治上的“相互依赖” ,作为一种崭新的诠释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范式。时至今日 ,全球化与“相互依赖”间的互动关系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一进程大大改变了国家行为体的对外决策模式。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相互依赖”新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2.
一、全球化对中国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个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兴盛起来,21世纪后已经成了世界各国一个时髦的术语。全球化建立在资本、生产、通讯、技术的一体化之上。它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或者说“全球化的主要标志是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它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它指的是经济增长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乃至人力要素在市场法则的驱动下出现的全球性流动和组合,以至于国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本来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用于解说跨国公司等资本经济现象。按照美国解构学派的代表J·希利斯·米勒的解释,全球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新的快速旅行和运输方式”、“经济的全球化”和“新的交流技术的迅速发展”。这样看来,全球化显然意味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的加速。但这只是它的一个方面。另有学者认为,“全球化不过是帝国主义的另一名称。”这暗示着全球化危险的另一面,即借全球化旨在推行一种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有“覆盖”他者文化的动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无疑有利于发展,但对于一国文化的独立…  相似文献   

14.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林 《理论前沿》2004,(24):30-3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要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又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当前,尤其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转型,这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所在。应当看到,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还相当严重。有的地方政府,对经济工作抓得比较紧,尤其对企业发展的事务干预过多,而对公共服务部门却关注不够;有的对有利可图的事业争着干,无利可图的事情互相推诿,服务意识淡薄,甚至故意设卡刁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其根本途径就是各级政府必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得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反全球化”倾向,并得到了基本不掌握资本要素、收入主要来自劳动所得、在经济危机中福利不断恶化的低技能劳动者的支持。通过分析总结20多年来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劳动收入份额演进的趋势和内在机理,发现发达经济体内部的技术进步严重偏向资本和高技能劳动者,这才是引起低技能劳动者福利恶化更直接的“内部原因”。全球化虽然也会导致部分低技能劳动者的工作机会转移到新兴经济体,但这只不过是间接而非根本性的影响。对发达经济体低技能劳动者来说,“反全球化”在短期内可能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就业机会增加,但也会导致其生活成本的迅速上升;长期来看,“反全球化”不仅无益于改善其福利,反而会刺激发达经济体的技术进步更加偏向资本和高技能劳动者,加速低技能劳动者的福利恶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西欧各国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的产生、发展与变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欧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阶段,其共同特征是政府开始充当一定的角色,社会保障开始走上国家化、社会化道路。二战后是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与发展阶段,各国完成了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设立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所包含的主要保险项目和管理机构,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从单纯依靠立法间接干预,发展为直接建立统一的机构,强制性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并实行全面的监督与行政管理,政府财政成为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是西欧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展、进而达到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西欧各国出现了近20年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在经济繁荣、国家税收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各国政府盲目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保险津贴标准,增加福利项目,放宽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条件,结果导致社会保障费用的大幅度持续增长,从而使这一制度在70年代中期以后因经济危机而遇到严重困难,各国不得不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最主要的做法是从管理体制上“开刀”,从“国家化”向“私有化”转变  相似文献   

17.
“经济建设型政府”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发展不和谐的问题,日渐陷入困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的条件下,政府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8.
从 2 0世纪 80年代 ,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 ,这就是全球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世界各国从来未像现在这样切实感到彼此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是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基础上各国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无疑有助于扩大信息交流和推动科技进步 ,有助于全球财富的增加 ,但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拉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国家间和区域集团发生矛盾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和投资国际化存在相互之间的促进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全球的资源在世界范围进行分配 ,…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速到的不断加快,这也就使得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的加深。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上的各个国家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国际市场,与此同时还不断在国际市场上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这样就造成了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与资源重新配置,进而不断地提升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双刃剑”,它不仅可以加快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些负面的不利影响。如果发展中国家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科学发展,就必须要依据本国实际情况,来确定国家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步骤、深度与速度等,同时,还必须要采取有利的决策与方针政策,不断地完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化因素异军突起,在全球化日趋激越的今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化力,构成了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典型特征。一、文化是影响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全球化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生活的一个突出特征。这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无论承认与否,它都影响着世界政治的发展进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全球化的诸多助推力之一。“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全球化开始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但以经济为表象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